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三角
长三角

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安徽的选择时间: 2020-03-04信息来源:区域发展与城市群 2020-02-01 作者:陈建军  责编:qgy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的整体框架

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规定的最重要的战略定位,也是长三角区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match。长三角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其中心区域的人才和资本等要素资源的集聚程度高,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化水平等正在快速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探究合理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凝聚创新力量,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历史使命。作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核,长三角的区域发展联动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要打造长三角成为中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区域一体化模式和发展联动模式的创新。这个创新的导向就是必须走适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在此前提下,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框架,应该由三个方面的构架组成。第一、是加快推进统一市场构建,当然,统一市场的边界范围并不限定于长三角三省一市,而应该覆盖全国,乃至是全球化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作为全国发展增长极的长三角,首先要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地方行政壁垒,从而为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创造制度条件。第二、是区域间的政府合作,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行试验区,如何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充分发挥党和国家行政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中引导和制度创新作用,构建地方分权,相互合作 ,相互激励,有分有合,有序竞争的区域合作模式是必须的。第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价值导向的确定,必须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导向,必须明确以创新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导向,由此来判定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中各方行为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



    二、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以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形成长三角共识:

第一、要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目标导向聚焦于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城市的打造,大力推进城市创新和区域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激励企业,人民群众和地方官员的创新精神,宽容创新失败。事实证明,城市群的兴旺发达与新的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的不断涌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美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其城市群的兴衰起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新的创新中心的涌现,曾经被戈特曼定义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美国中部都市群,即芝加哥-底特律-庇茨堡都市群,因为长期发展停滞,没有新的创新策源地和新的创新中心出现,从而陷入衰退。而美西地区,即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则因为涌现了如洛杉矶这样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的创新策源地和创新中心,以及旧金山湾区这样的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和创新中心,从而推动了美国沿太平洋地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和都市群的兴起。由此推论,长三角的发展,无论是从承担国家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历史使命,还是从区域层面提振长三角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都要求长三角,各省区各城市,要把打造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城市,形成创新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作为最主要的任务。

第二、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以政企互动的产业链空间优化分布行为,突破地区间行政壁垒,提升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长三角内部的产业分工,应该以创新策源和创新链的空间生成为主要源头和牵引,重视创新策源地在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连动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充分利用长三角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禀赋优势,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政策支持为后盾的,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动力的产业链跨(行政)区域发展的优势格局。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优势和动力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先在杭州获得发展突破,形成了自主创新链环集群,进而向长三角向其他省区和城市拓展,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在上海,南京以及安徽的等地形成了创新驱动的产业链空间分布的优势格局。鼓励创新策源地市场主体充分利用长三角各地区各城市的优势资源禀赋,同时也以自身的产业链空间分布的优化行为促进了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要把长三角的体制机制改革转移到围绕着打造创新中心、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城市的这一焦点上来,以此来推动制度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比如说,为了鼓励各地进行发展创新和城市创新,为了鼓励创新策源地的创新资源的输出,或为了引导创新资源向其他行政区域进行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空间拓展,需要财政分配体制上,以及其他的资源分配体制上进行改革,要有对创新策源的激励,也要有创新资源的共建,共治和共享。

第四、在打造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城市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发挥创新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政府应该更多的在打造创新的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鼓励对创新过程的包容,这一层面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第五、在培育打造创新策源地和打造创新城市,共创长三角强劲活力增长极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化创新稀缺资源的共建、共治和共享,其中最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培育和集结,为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人才制度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譬如,建立长三角人才资源共享库和推动人才进行有序流动的和有激励反馈机制的人才银行,对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各个领域的稀缺人才,实施共建,共享和共治,最大程度的发挥各类人才在创新过程当中的核心作用。

第六、重视创新资本在打造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城市,以及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此要鼓励创新龙头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鼓励建立更多的风险基金,扶持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杭州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在打造创新城市方面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和阿里巴巴作为浙江省最大和最活跃的民营风险投资集团的存在分不开的。

第七、加快市场结构的转型,许多研究以及浙江的实践表明,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结构演化的自然规律,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推动市场竞争,逐步从原子式的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推动形成具有更大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资本集中,形成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作为后盾的民营创新资本链,提高基于市场竞争规则的研究和开发和创新的效率。

第八、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要鼓励各城市各地区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资源的拥有状况,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地区历史文化传承,资源条件的差异性进行具有本地区,本城市特色的创新行为。形成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互动竞争和相互合作,从而有利于形成创新激励,提升创新效率。

总之,对长三角各地政府部门来讲,如何将一体化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自主创新倒逼营商环境的改革,倒逼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在区域和区域之间,城市和城市之星,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打造长三角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创造可行路径。



    三、安徽的选择


安徽作为长三角发展的相对薄弱的一环,其和沪苏浙长三角中心区的关系。就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和上海之间的发展关系再生版。回顾近20年浙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和市场化之间的互动空间,以推动市场导向的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推动了阿里巴巴为代表和标杆的互联网创业的兴起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差别化优势和长三角创新一极。比对浙江,安徽在科学资源,区位条件,劳动资源的集聚方面也具有自己的差别化的发展优势,安徽作为国家三大科学中心城市所在区域,其具有的充裕的科学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科研研发能力是安徽打造创新链策源地的重要依据,安徽在先进制造业的要素资源集聚方面也具有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安徽有必要确立以下选择:

第一、加快改革步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根据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特别是浙江的发展与改革经验 ,即便是经济发展相对后进地区,区域经济的非核心地区,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创新的优势,这就是由于发展相对滯后,制度的完备性常常处于完善阶段,因而也会给制度创新留下较多的空间,利用这个特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就可以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创新的优势。

第二、重视要素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性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链差异化环链上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发展突破口。相比长三角的沪苏浙地区,安徽在整体发展阶段上,大致滞后一个节拍 ,但这种发展价段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从一个侧面看,恰好是长三角发展优势所在。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空间格局优化的角度,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与其相匹配的空间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有研发环节,也需要制造环节,即便是制造环节其对环境匹配性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长三角一体化的整体优势,恰好体现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分布和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优势,安徽在制造业的多个链环环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集群匹配性的优势,发展的路径依赖优势,以及城市异质性的优势等等,安徽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链环入手,以创新策源地的打造为突破口。在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的现代产业集群的视野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集中力量打造创新策源地。目前安徽合肥市已经成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这也是安徽省在长三角中的比较优势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合肥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创新策源地,要将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还有好多环节和短板需要补充,毫无疑问,合肥拥有充裕的科技创新资源,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机构,但是要成为创新策源地,还要看是否有足够的创新企业家人才,能否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融合体系,进而在更大空间范围发挥创新驱动的增长极作用。因此、当前合肥还需要加快培育和集结与科创资源相配套的创新资源,首先需要培育和打造打有利于创新持续发生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包括政府部门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以及对创新企业家的发现,培育和支持。其次,是社会和民间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意识的培育。再次、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重视企业家和民间力量在推进创新行为转化为产业发展行为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安徽要加快从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实现创新突破,将研发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空间优势格局,从而带动安徽发展的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