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时间: 2020-05-20信息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20年04期 作者:肖金成 李清娟 责编:XHY
摘要: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局面,有利于提高我国就业水平和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应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引领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如何适应新的历史要求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对全国经济发展继续提供引领示范功能,成为新时代长三角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必须始终围绕国家大局、服务国家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随着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有利于优化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是合作,合作意味着分工,分工就是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是你有的我也要有,而是发挥各方优势,互利共赢,各方都有合作的利益和交汇点。目前,长三角内部互补优势比较明显: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实力最强,科技教育发达,服务业优势明显;江苏制造业先进,实体经济基础较好;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活力较强;安徽人力和资源丰富,在新技术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加强省市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互相促进、错落有致与梯度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打破长三角区域内的行政壁垒,使要素资源自由充分流动,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无障碍流动,最终实现跨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升级。
其次,有利于形成区域的协同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区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单元,世界上的主要科技创新都是来自于区域的协同创新。当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在城市与区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水平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对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优势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长三角地区国内外竞争力。以协同创新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水平升级到高端环节,将引领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其经济的平稳增长。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作为我国经济“发动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效应不断凸显。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会源源不断带来就业需求,从而不断增加长三角地区的就业。长三角地区的深度一体化,也将逐渐破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促进不同地区人口的流动,让长三角地区的居民都能分享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利益和机遇。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更高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这种正向的反馈循环能够增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质量,密切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上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横向联合”与“区域经济协作”,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经济区成立;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突破口,加速上海的改革开放步伐,进而引发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初,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层面的表现相对突出,资源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据统计,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11%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三角城市群被认为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也面临着瓶颈制约,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建立长效合作发展机制、促进深层次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呼声。在上一波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长三角内部竞争更为直接地指向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各地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政“分割”,导致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利用不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各地争夺FDI以及产业项目,“你上什么我也上什么”,产业发展同质同构严重、结构雷同,地方政府不合理逐利;产业雷同带来重复的投资、过剩的产能,也使得各地方之间因同质化竞争形成无形的壁垒,区域市场分割、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等现象明显,加重了产业同质化问题;大多数工业园区产业混杂,产业配套不完善,低效产业集群乱象严重。从产业结构看,长三角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以生物制药、电子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同质同构进一步扩大;核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不突出,缺乏高效合作;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带来了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产业过度集中、分布失衡,产业运营出现“叠加成本”的不经济。长三角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寻求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为促进长三角经济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出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能源互济互保能力,共筑现代产业集群新动能,共建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享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共创有序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合作质量,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逐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加强规划对接与战略协同,构筑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强规划对接与战略协同,把发展规划的一体化作为重要抓手,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规划衔接与协调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形成统一协调的发展格局。明确各城市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形成各城市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上海的金融与对外开放优势、浙江的电子商务以及小商品流转优势、江苏的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安徽的科技资源和农业优势,破解长三角以往的产业同质同构问题,促进区域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编制实施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短期行动计划,加快编制长三角地区城际公路、铁路网规划和民航协同发展规划,着力打通省际之间的断头路,进一步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把握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联动建设上海和浙江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先进的创新成果。以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龙头,放大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效应,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
(二)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
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一体化共享机制的协同性、包容性,共同营造长三角良好的营商环境。无论是以行政区之间的基础性专项领域一体化,还是以国家战略为主的对标世界前沿、先行示范、领先国内发展的一体化,都必须以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因此,破除制约区域间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行政区划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限制,让生产要素能够基于经济规律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是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关键点。
转换政府职能,真正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地位,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形成对微观主体合理、高效的激励约束。在私人产品领域,实现区域市场的充分开放和自由竞争,鼓励区域内企业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淡化政府行政的影响和力量,真正让市场充当配置各类资源的主体。加快实现长三角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的同频共振,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条件。
(三)深化民生工程合作,增强人民群众对一体化发展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群众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深化区域教育、医疗、养老、公共交通、旅游、体育、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合作,强化高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让更优、更好资源惠及更多长三角老百姓。推动长三角城市间公交一卡通、通关一体化等的全面实施,支持主要城市间开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强化养老政策协同,开展异地养老的研究推进。率先为合理的城乡人员双向流动创造政策条件,让农民工进得了城落得了户,孩子上得了学,让城里人能回得了故乡,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地民生信息的无缝对接,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APP等业务,进一步提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质量。加快推进扫码过闸的便捷通行服务,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既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也能够增进对一体化的认同感。
(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同在一片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坚决扛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顺应老百姓对于优良生态环境的期盼,展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成果。长三角各地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借鉴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在建设生态屏障、改善区域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完善监测网络、重大活动环境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协同性,打造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和区域风貌。
共同推进、完善长三角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建设美丽长三角,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减排措施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上下游联动、水岸联治,加强水源地协同保护,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喝到好水、放心水;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五)高水平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负面清单政府管理模式及制度创新是高水平开放的内容之一,长三角应对标国际经贸规则,继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创新。金融的本质是跨区域跨时期的资源配置手段,走出去、引进来需要金融支撑,应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区域投融资平台,设立长三角发展银行,加速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开放,充分利用上海金融中心和金砖银行总部等优势,形成重大项目融资中心。
产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领导者,应依托“四个中心”及科创中心建设,实现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并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跨境电商建设,在金融创新机制下促进多边金融平台和金融服务建设。
肖金成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