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时间: 2016-07-30信息来源:孙伟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重大对外发展战略。当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外交战略进入“被动应对”与“主动出击”相辅相成的新阶段,对外经济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的新阶段,要求转变发展理念,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和秩序构建,通过“一带一路”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成功转型。关键词:“一带一路” 基础条件 对外经济 石油进口
共建“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的倡议,也是我国正积极推进的宏大的对外经济战略。“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涉及60多个国家,人口44亿人(占世界62%),GDP规模超过22万亿美元(占世界30%),是当今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合作区,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条件
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续4年(2010年~2014年)稳居世界第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和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全球伙伴体系逐步建立,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坚持和平道路,带动全面发展。“和平与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对当今世界主题的重要判断。近年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将和平发展理念阐述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我国崛起后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快车,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展经济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
2. 东西双向开放,海陆齐驱并进。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地区率先成为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战略指导下,西部正在成为对外经济发展的新热点。随着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与交往也日益加强。在金砖国家机制下,我国与印度的沟通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平稳。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快速发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
3. 结伴不结盟,风险利益共享。近年来,我国与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全球伙伴关系体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正在被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担负起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的责任。与美国的盟国关系体系不同,我国的伙伴关系体系比较温和,更加着眼于对外经济合作。
二、面临的国际挑战
1. 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出现双轨化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投资的天平逐步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在贸易进出口总额、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等贸易投资指标中所占份额持续大幅上升。然而,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因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农业问题上的保守久拖不决,已陷入停滞。美国在原有世贸组织的全球性贸易安排框架范围之外,积极构建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新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相继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TTIP)两大超大自由贸易区计划,以及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力图通过主导区域和多边贸易一体化协议来重建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重塑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发起并大力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等(见表1)。TPP和RCEP将对亚太地区的一体化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美欧自由贸易区、日欧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意味着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我国可能被斥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贸易集团之外。东盟参与了除中日韩自贸区外的其余区域合作谈判、在自身共同体建设无法推进的前提下,不排除东盟中的某些国家如泰国、菲律宾等加入TPP、或与美国或欧盟直接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可见,东盟将是我国在亚太区域合作谈判中的重要伙伴和谈判砝码。
2. 提升国际产业分工位势处于瓶颈期。当前国际分工与生产体系,是以二战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确立的“中心-外围”结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凭借其在资金、技术、人口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始终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和主导产业革命变革,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利润率的调整,不断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由于长期处于产业转移的下游,发展中国家只有被迫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类规则和制度,在产业链末端通过付出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获取极少部分产品利润。经过入世10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但一直处于产业链末端, 是全球主要的最终产品加工地,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过度依赖外需造成经常项目顺差过大,国内消费市场疲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的迅速上升,我国在产业链低端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某些跨国加工企业开始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转移。因此,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低端的优势受到威胁,向中高端提升遇到困难,总体而言处于瓶颈期。
3. 国际能源供需格局面临深刻调整。世界油气消费中心正在向世界油气生产新中心转变。美国“页岩能源革命”使其2013年国产石油产量首次超过进口。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同时,美国还保持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地位。美国能源自给率的大幅提升使其将逐步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了巨大空间。世界能源消费市场中心将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太平洋西岸的中、日、印、韩等国形成新的能源消费群,世界能源消费走向从大西洋地区转向亚太地区,中东、中亚、东南亚将成为亚太地区能源需求的主要供给地。然而,中东、北非地区的一些产油国政局动荡和存在战争风险,给全球石油市场带来不确定性。美国可能要求与其他国家共同分担海上能源运输安全的维护成本,主要能源进口国获取海外能源的难度增加,将对世界及区域地缘政治产生影响,引发更进一步的大国博弈。
三、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议
1.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设为契机,带头引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规模,进而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进程,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中国资本走出国门,向大宗油气贸易国家进行投资,争取以人民币进行油气贸易结算, 进而为油气定价,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石。
2. 全面参与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重构。在现有的区域贸易合作谈判中,FTAAP、TPP和RCEP是对外贸易总额和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也将成为而未来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试验场和试金石。当前,我国极力推动FTAAP和RCEP,并考虑择机加入TPP。为达成上述目标,必须要提升与东盟国家、韩国、印度、海合会等重要经济体和国家联合体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加快与美欧的BIT、TISA谈判,以拓展我国对外贸易投资空间、改善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同时,择机加入并影响TPP谈判进程,以和平方式崛起并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竞争性。
3. 鼓励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迫切需求给拥有巨量外汇储备的我国提供了良机。我国是当前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资本随我国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外贸进一步增长提供新的支撑,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而且可以通过对亚非拉国家的投资实现产业转移,通过促进有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起飞,实现全球的新工业化进程。
4. 提升海外能源供给和运输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对海外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由于国内能源产量基本稳定,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显示,石油仍是全球主导性燃料,我国对石油的海外依存度也远远超出天然气和煤炭,而且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石油第一大进口国。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国分布在中东、北非、中亚、拉美等地区,其中,多数国家是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71.9%的OPEC成员国,而OPEC国家集中的中东地区仍是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近年来,由于伊朗、苏丹、安哥拉等地的不稳定局势,我国石油进口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升和进口来源的不稳定要求我国加强与以OPEC成员国为主体的世界产油国合作,签署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投资保护协议,在中东和北非等地区建设海外能源就地生产体系。同时,鉴于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除中亚外,其余三地的能源运输主要依赖海上,海上石油运输的比重占到80%以上,海上能源运输保障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为维护海外石油投资企业的安全和海上航道的安全,必须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密切经贸联系,以进一步商讨建立投资保护机制和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以保护我国海外能源生产和进口通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隆国强. 大调整时代的世界经济 [N]. 中国经济时报,2014—02—18.
[2]门洪华,刘笑阳. 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 [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02).
[3]王巧荣.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 [J]. 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6(02).
[4]赵鲁涛等.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展望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