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黄金段”作用的发挥时间: 2016-11-09信息来源:徐黎丽 王悦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甘肃因位于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而处于中国地理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内部地理交通和人文交流的连接作用。如今,全国各省区都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甘肃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我定位的“黄金段”的功能,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甘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黄金段”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建设“东来西往、南联北接”的交通黄金带;二是花大成本保护“一带一路”“黄金带”的生态环境,保障交通黄金段的生态恢复、道路畅通;三是依靠交通黄金带,发展特色产业,做好贸易中转;四是凭借交通黄金带,通过文化交流与理解,架起内地与边疆各族民众互相尊重、包容、共享、信任的桥梁,促进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关键词]甘肃;一带一路;黄金段
[中图分类号]F127;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5)06-0022-07
[收稿日期]2015-09-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关系比较研究”(14XMZ002);2015—2016中央高校重点项目“甘青民族宗教多样性与社会稳定研究”(15LZUJBWZD003)
[第一作者简介]徐黎丽(1966—),女,上海人,法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主动融入这一战略,为各省区的发展争取资源、拓宽路径,甘肃也不例外。甘肃省政府对于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重要节点城市有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敦煌。”[1]并通过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逐渐实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文明的发展之路。甘肃省政府之所以将甘肃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主要源于东西长度约1600公里的甘肃,不仅是内地连接边疆的交通要道,也是内地与边疆进行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更是连接中亚、中东、欧洲的次区域合作地段。可见,“丝路”因其自古至今横穿甘肃,体现了甘肃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也成为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唱响的发展主题。不仅如此,甘肃东北部与长城沿线、西南部与藏彝走廊沿线密切的地理和人文关系,更使得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能发挥好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文化的连接作用。因此本文在论述甘肃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分析甘肃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其“黄金段”作用,以期改变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
 
     一、甘肃在中国的地理交通优势
 
     1. 地理优势
 
     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积达45.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72%[2]。然而,仅占全国总面积不足5%的甘肃省,却得天独厚地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汇处,因而使甘肃成为中国的地理心脏和连接国内不同生态文化区域的枢纽地带。如甘肃省省会兰州,距北京、昆明、南宁、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空飞行时间均为两个小时,距大连、广州、上海等地则是两个半小时,这是甘肃作为地理中心最明显的地理证明。由于这一区域处于三个高原、一个平原的连接地带,因此历朝历代划分行政区域管理范围时,自然就将这一连接地带划分为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它主要起着连接国内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作用。这四大生态文化区域分别是:灌溉农业区域,包括珠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松花江、黑龙江等平原区域;高纬度低海拔游牧区域,包括蒙古高原及阿尔泰山以西、天山以北地区;低纬度高海拔畜牧区域,主要指青藏高原;绿洲农牧兼营区域,包括宁夏、甘肃、新疆戈壁沙漠地区[3]。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过渡地带比较广阔,包括长城内外农牧过渡地带、丝绸之路沿线从灌溉农业向绿洲农牧业过渡地带、藏彝走廊沿线从东部平原的灌溉农业向高山牧业及其从北部草原向南部山地的过渡地带。其中长城以山脉为路、丝绸之路以沟壑为路、藏彝走廊以河流为路,三者在甘肃汇合而将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域连接起来。因此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和国内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连接地带。它作为地理中心和连接通道的地位,就决定了中国内部的发展无法避开甘肃这块连接区域,并且中国与亚欧腹地各国的交流也不得不通过甘肃而得以实现。
 
     2. 交通功能
 
     “连接”正是甘肃地理位置的特点。这种特点就决定了甘肃在国内、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连接作用。这种连接作用主要通过交通得以实现。自古以来,虽然交通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交通线路的开拓与维护总与甘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有两点:第一,甘肃将沿长城、丝绸之路和藏彝走廊的交通线路在其境内连接起来。从长城方面来说,战国、秦、汉长城靠南,明代长城则沿内蒙和宁夏黄河向西南进入甘肃,如甘肃地方史志《皋兰县志》载:“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筑。明万历元年(1573)补修。西自兰州新城起,沿河东至靖远县大浪沟,约计二百余里。”《金县志》载:“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所筑。在今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交界处之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而至什川堡城址,有二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界城,有二里余。”[4]虽然道路不断用新材料修筑,但仍沿袭传统线路。如长城沿线的各种等级公路和铁路的修建,从甘陕交界处的靖边和定边进入宁夏盐池、中卫等地,然后向西南沿黄河进入甘肃景泰、定西、兰州,或从延安出发经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定西到兰州;沿丝绸之路东段的各种等级公路和铁路的修建,或从西安出发经天水西向进入兰州,或从西安向西北方向行进,经甘肃的庆阳、平凉、陇西到兰州汇合[5],西向经过武威、张掖等地到达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然后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延伸进入新疆南疆分南线和北线进入中亚。南部的藏彝走廊由南向北通过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与临夏回族自治州进入兰州,最终与长城和丝绸之路汇合。正如学者所说:“藏彝走廊的北方出口,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而它的南方出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出口同时也就是进口,古代南北东西的文化以至族群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进行的。……藏彝走廊在沟通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互动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东西方国际走廊”[6]。由此可见,甘肃将连接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藏彝走廊、丝绸之路和长城沿线的交通线路连接起来。第二,甘肃将这三条交通线路汇合起来并通过河西走廊延伸到新疆。甘肃的省会兰州,古代之所以被称为“金城”,关键在于它依黄河而居,发挥着连接丝绸之路、长城和藏彝走廊三条大通道的作用。从兰州向东南,分别从天水、从定西、从临夏和甘南经过的三条道路为藏彝走廊北段的交通线路。从兰州向东北,分别从定西、平凉、庆阳到陕西,或沿黄河从景泰到宁夏、山西、内蒙等地,这是古长城沿线的延续。从兰州向西北,所有线路并成丝绸之路到达新疆。之所以并为一道,主要原因在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寒冷气候和南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均不利于交通,但二者中间天然形成的河西走廊却是一条适合人流与物流的通道,通过这一无可替代的地理通道,甘肃得以将内地与西北边疆连接起来。由此可见,甘肃最重要的地理和交通功能便是“连接”。
 
     二、甘肃在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域交汇地带发挥的人文沟通功能
 
     1. 通过地理上的连接作用,促进内地与边疆的不同族群与民众交流合作,增强国家凝聚力。甘肃作为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交汇区域,依据地理交通上的连接优势,发挥了连接内地与边疆民众的作用,从而在政治上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安全、稳定和发展。在甘肃最东部的庆阳地区,秦国修筑的长城从东北向西南经过此地,使长城沿线的庆阳地区不仅成为守边之地,也成为不同民族融合之地。如北宋时期,因“庆阳域接羌胡,黠酋窥伺不常,苟城池弗严,曷以御之”[7]P10。范仲淹“在庆阳境内修筑44个烽火墩,联络环县以西、镇戎以东的明珠、灭藏、康奴三族两万多人及环州内侧千余帐,从而形成城、堡、寨、墩相呼应的战略防御体系”[8]。驻守这里的士兵,“除了驻扎禁军、厢兵、蕃兵外,在环庆路、泾原路还有乡兵、弓箭手”[9]。其中,“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10]P4750;“弓箭手多蕃兵矣”[10]P4736。因为北宋庆州“含有安化、合水、彭原三县。是一个多民族集居之地。以吐蕃和党项为主”[11]。通过不同朝代、不同族群的交流与合作,南北民族之间实现了互通有无和相互认同的目标,中国北部边疆趋于和平与安宁。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则是连接藏彝走廊和丝绸之路的枢纽。由于藏彝走廊北面有“两条线路,向西的一条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现称为北方丝绸之路,向东的一条即是草原丝绸之路。”[6]因此这三个州在连接藏彝走廊和丝绸之路的族群方面,功不可没。如王明珂通过对川西羌族的田野研究,认为羌人架起了汉藏联系的桥梁,羌族不仅处于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而且处于不同族群的融合过程当中,比如:“一条沟中自称‘尔玛’的村寨人群,被上游人群视为‘汉人’,又被下游人群称作‘蛮子’,他们则认为自己在‘汉人’与‘蛮子’的包围之中。”[12]在甘肃南部,藏、回、汉在共同生活过程中维系着藏彝走廊和丝绸之路的连接。早在汉代,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不仅生活着匈奴、月氏、羌人,还有氏、大胡、丁令、鲜卑等族[13]。如今这里则有汉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生活,共同维系丝绸之路的畅通。可见,正是由于甘肃境内沿不同生态文化区域交界地带分布的各个族群之间的友好往来,使得边疆与内地的民众之间加深理解,内地与边疆逐渐在国家范围内凝聚与团结。
 
     2.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发挥国内国外的物流中转功能。在与国外的物流方面,仅以丝绸之路来说:“中原地区的丰富物产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域、中亚、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欧洲区域。在粟特人、突厥人、回鹘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努力下,大量工艺精美、品种繁多的丝绸和瓷器、茶叶、纸张等输入西方。此外,还有冶铁技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和工艺品、钱币、雕版印刷、炼丹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在中国物质文化传入西方的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贸易,西方物质文化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物质生活。草原民族的羊马牲畜、畜产皮毛、毛织品,西亚的珊瑚、翡翠、珠宝、琉璃器、各种香药,苜蓿、胡姜、葡萄、石榴、胡椒、波棱等作物,中亚的酿酒术,印度的制糖法、建筑技术等,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14]而甘肃作为丝绸之路贯穿全境的省份,担当了国内外物流的中转角色;在国内不同生态文化区域的物流方面,甘肃同样发挥了中转的作用,比如“北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市场主要还在西北地区。当时,宋朝与契丹对抗,需要大量军马,这些军马主要从西北地区的秦州(天水)、凤州(凤县)和熙河(河州)等地的市场获得。因为,这一带的马体格高大,最适合作战马用。”[15]与此同时,云南、四川的茶叶和其他商品,则通过甘肃境内的藏彝走廊北端沿长城隘口进入蒙古和俄罗斯,或沿丝绸之路向西进入中亚或向东进入内地。可以说,甘肃作为多种生态文化区域的交界地带,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物流的中转作用,以此补充甘肃本土的经济社会发展。
 
     3. 依靠地理位置的连接特色,促进国内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吸收。作为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甘肃”这一名称本就与丝绸之路相关,其中“甘”字取自甘州(今张掖),“肃”字取自肃州(今酒泉)。早在“公元前121年,游牧在河西地区的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汉朝封昆邪王为漯阴侯,其下属四人被封为列侯。其部众四万余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称为五属国。”[16]即将匈奴迁到长城沿线居住。随后西汉政府于公元前104年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公元前101年设武威郡,公元前88年设敦煌郡[16]。从此甘肃境内东北部的长城沿线和贯穿东西全境的丝绸之路以及南部的藏彝走廊北端沿线,不仅成为人流、物流枢纽,更是文化互相吸收与影响的通道。关于此点,我们从最近成功申报的丝绸之路沿线甘肃非遗景点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如安西的锁阳城是我国目前军事设施体系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池遗址——唐瓜州城(锁阳城);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雕塑独树一帜,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续时代长久而被称为“东方雕塑馆”;雄居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也是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临夏永靖县的炳灵寺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17]这些非遗景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内部不同生态区域过渡地带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多种文化在甘肃境内的交融与互动。它从精神层面进一步加强了内地与边疆民众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理解、尊重及认同,从而为不同民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了文化上的连接力量。
 
     三、甘肃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黄金段”的作用?
 
     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中所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总体思路,甘肃对黄金段的建设重点在于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从这六大工程来看,都离不开“合作”、“交流”、“互通”等“连接”功能,这表明甘肃省政府和各行各业民众已认识到,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黄金段”作用,就是发挥好甘肃作为“一带一路”黄金段的地理和人文连接作用。本文则就“黄金段”功能进一步分析,期许全省以黄金段为中心,尽快走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后进之列。
 
     1. 建设“东来西往、南联北接”的交通黄金带。甘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在中国内陆的中心位置,加之处于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使其成为不同民众进行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必经之地,因此提供顺畅的交通道路就是甘肃地方政府自古以来的要务之一。但四大生态文化区域交汇之地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却给交通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直到民国时期,一些地段的交通仍沿用历代遗留的古道。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七十年的建设,甘肃总体落后的交通状态得到了改善。如2014年,全省“完成10657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解决2012个建制村的通畅问题,实现全省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8]“‘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开工和续建高等级公路20条17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条1192公里”。[19]在铁路建设方面,到“2014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81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98公里,铁路网已覆盖12个市州。到今年底(2015),甘肃全省铁路在建及营运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以上,实现14个市州全部有铁路。”[20]其中,兰州铁路“汇集了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宝中、干武等6大干线和红会、平汝、嘉镜、玉门南、银新5条支线,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北交通枢纽。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以及兰渝(重庆)线、兰成(成都)线、兰新第二双线的开建,其枢纽作用将更加突出。目前兰州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拉萨等23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21]在航空线路建设方面,兰州机场“已开通兰州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60余条航线。2014年,兰州机场新开哈尔滨、长春、运城、阿拉善左旗、义乌、高雄、烟台7个航点,新增航线10条,加密航线10条,恢复航线2条。兰州机场全面实现了‘省会通’。”[21]如今,除了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外,嘉峪关、金昌、张掖、夏河、庆阳机场逐步开通。可以说,甘肃初步实现了公路、铁路、航空线路全覆盖。但作为国内交通枢纽地区,与全国绝大多数省区相比,交通建设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西进人流和物流需要。例如,甘肃与宁夏南部山区相连的高速公路、铁路至今未通,航空线路多限于小型航空公司的小型飞机,这极大地阻碍了甘肃东部与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的物流和人流;藏彝走廊北端连接成都、重庆的铁路及高速公路还正在修建,航线及航班仍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人流需求;穿越甘肃东西、长达1600公里的丝绸之路虽然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但高速铁路仍然在修建当中,航空线路只涉及敦煌等几个著名旅游城市。因此,交通建设就成为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摆脱贫困且发挥国内外交通连接作用的头等大事。如果不同等级的公路、铁路和航线覆盖了全省,那么,甘肃作为四大生态文化交汇区域的交通枢纽功能便可得到发挥,同时又可以连接起边疆与内地的交通线路,充分发挥甘肃交通的“黄金带”作用。
 
     2. 花大成本保护“一带一路”“黄金带”的生态环境,保障交通黄金段的生态恢复、道路畅通。早在先秦时期,甘肃的生态环境比今日要好。“距今1万至3000年时,会宁一带气候转暖,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有栎、桦、松和一些草本植物。陇东黄土高原,以松、栎为主,同时还有大量的黄连木、栗等亚热带植物,植被是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祁连山的山间盆地,在这一时期为温带森林草原,河西走廊为暖温带草原,北山山地为温带荒漠区。”[22]秦汉时期,甘肃各地被开垦种田,而在这一过程中,不适宜种田的地区其生态环境开始恶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又成为内地汉人逃避战乱的地方,如“五凉政权的统治者从甘肃自然条件出发,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劝课农桑,发展水利,栽植树木,重视牧业的发展。”[23]可以看出,尽管甘肃曾是盛世王朝开拓边疆的必经之地和战乱时期内地难民的躲避之地,但持续的开发致使几种生态系统交汇之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了清代,河西走廊就已经成为沙尘爆发的地方。如“乾隆三十年(1765)五月十八日,据陕甘总督杨应琚奏:勘得镇番(今民勤县)县城四面俱系沙碛,每遇大风挟沙以行,致东西北三面内外飞砂壅积,高与城齐。纵使刨开兴修,而一遇风起砂,势致随修随壅。查宣化府(令高台县南)城系将内外积砂一律刨平,于距城十丈之外筑堤四百余丈,堤上及堤之内外遍栽柳树以御风砂,多开井座以资灌溉,事阅十年行之已得其利。”[24]这与甘肃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承载过多的人口有关。据记载:甘肃清代人口最高峰出现在1861年,达1268万余人;1949年甘肃人口却只有960万[25]。建国以来,虽然甘肃在生态建设方面持续努力,但境内大面积森林的消灭和水资源的日渐匮乏,有限的水资源超限度开采及缺乏科学的利用,人口过度增长及土地严重超载,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特征的生态危机造成各种气象、地质灾害等[26],成为阻碍甘肃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如果甘肃不花大成本保护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那么即使能够通过多年交通建设,建成不同等级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交通网络,也会因为自然灾害频发而难以保障其交通黄金带作用的发挥。在修路过程中应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如修路之前的规划应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修路之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指导,修路之后仍需要长期维护。与此同时,应以保水、保人、保文化为恢复和保护甘肃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27],促进整个甘肃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与优化。
 
     3. 依靠交通黄金带,发展特色产业,做好贸易中转。甘肃地理位置优越,但甘肃却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落后、贫困地区最多的省区。这种极大反差的根源仍在于甘肃地处几大生态文化的交界地带。这些交界地带,虽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交通枢纽地区,但从维系民众的生计资源角度来说,则是劣势的表现。因为处于两种或以上生态区域连接地带,虽然可以农牧兼营,即将坡地用于放牧,将川地用于种田,或将绿洲用于种田,将戈壁用于放牧,但与中心区相比,无论哪一种生态资源都不充足。这种多元而脆弱的生计方式,在和平时期尚不充足,一遇自然灾害或人为战乱,甘肃就无一自给。因此,在农牧并举的同时,还需要利用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与东西向或南北向经甘肃入内地或去边疆或去国外的商人,进行商品流通以补充生计。与历史上相比,如今的甘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全国相比,甘肃仍然是落后省区。如“2013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00亿,人均GDP为24668.15元,排名全国第三十”[28];“2014年,甘肃省生产总值(GDP)达到6835.27亿元,全省人均GDP为26442.2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甘肃2014年《社会蓝皮书》则明确表明:甘肃“居民收入增速相对较快,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再次垫底”[30]。现在“一带一路”给甘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甘肃依靠这一机遇发展自己的道路必须有所创新。多年以来,甘肃依靠先天不足的农业、牧业和商业只能维持民众的基本生活,但甘肃悠久的历史所带来的文化遗产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则给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此外,随着交通黄金带的完善和提升,依托交通枢纽带来的物流贸易则为新一轮商贸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甘肃必须借助“一带一路”“黄金带”的中转商贸和特色产业达到发展自己的目标。
 
     4. 凭借交通黄金带,通过文化交流与理解,架起内地与边疆各族民众互相尊重、包容、共享、信任的桥梁,促进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甘肃因地处四大生态区域的交界地带,其文化也具有多元性,如甘肃东北部的陇东文化最早与戎、秦、周等密切相关,其独特的窑洞[31]、皮影[32]及刺绣是其文化中的亮点;东部天水的大地湾遗址包括“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向齐家过渡的常山下层遗存”[33]及“分布在甘、青两省,东至天水地区的清水县,西到河西走廊玉门市,南达四川北部汶川县,北到宁夏南部固原县”[34]的马家窑文化,南部的陇南、甘南则是众多西南民族迁徙的摇篮。整个河西走廊南部分布的众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与甘南、临夏两州的藏族、回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一起,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甘肃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是内地汉族农业文化与边疆牧业文化的连接带文化,因此甘肃文化自然就成为连接古代与今天、内地与边疆不同民众多元文化的桥梁。这座桥梁,不是独木桥,而是纵横交错、穿越古今的文化理解与尊重的桥梁。内地人到甘肃来,通过了解甘肃的多元文化,为其接近和了解边疆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文化奠定人文基础,而边疆人从甘肃进入内地,通过对甘肃多元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拉近了其与内地文化的距离。通过这种内地人与边疆人之间持续不断的了解与认识,逐渐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久而久之,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以甘肃多元文化作为桥梁,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这便是甘肃作为“一带一路”“黄金带”所发挥的文化连接作用。
 
     如果甘肃各族民众在甘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能够以交通“黄金带”为基础,打造生态、经贸、文化上的“黄金带”,那么甘肃不仅能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更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出甘肃本土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20省份全面布局“一带一路”  甘肃定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EB/OL]. http://news.163.com/15/0129/10/AH4BT22A00014AEE.html.
[2]互动百科-甘肃省 [EB/OL]. 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42&hisiden=AQ1,tRX,EUDEEECBFZPUIVVQQ.
[3]徐黎丽,杨朝晖. 民族走廊的延伸与国家边疆的拓展 [J]. 新华文摘,2012,(18).
[4]胡晓军. 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 [J]. 丝绸之路,1996,(5).
[5]吴景山. 丝绸之路在甘肃的线路述论 [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段渝. 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7]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卷2)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卢晓河. 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 [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9]刘治立. 北宋在环庆原诸州的防御措施 [J]. 西夏研究,2011,(3).
[10]脱脱等. 宋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毛雅琴. 范仲淹知庆州的措施和影响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2]王明珂. 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
[13]敬东. 汉代河西四郡的少数民族 [J]. 社会科学,1980,(4).
[14]李明伟. 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 [J]. 西北民族研究,2005,(2).
[15]格勒.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J]. 中国藏学,2002,(3).
[16]谷苞. 论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J]. 新疆社会科学,1984,(4).
[17]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探寻古老丝路非遗景点 [EB/OL]. http://xian.qq.com/a/20140628/007996.htm#p=4.
[18]2014甘肃交通十大新闻 [EB/OL]. http://www.Moc.gov.cn/st2010.gansu.gs_jiaotongcj/201506/t20150615_1834965.html.
[19]甘肃: 交通“十一五”成就辉煌 [EB/OL]. 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10/452763.php.
[20]甘肃铁路建设在“提速” [EB/OL]. http://stock.gucheng.com/201508.3092966.shtml.
[21]公路、铁路、航空建设飞速发展兰州已成为西北交通枢纽 [EB/OL].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4—08/18/c_111211801.htm.
[22]陈英. 秦汉时期甘肃生态环境的变迁 [J]. 甘肃林业,2000,(2).
[23]陈英.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变 [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3).
[24]张玉. 珍贵的清代甘肃生态环境档案 [J]. 档案,2003,(6).
[25]吴晓军,董风云. 论近代甘肃生态环境变迁的社会根源与趋势 [J]. 河西学院学报,2011,(1).
[26]吴晓军. 论建国以来甘肃生态环境的恶化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4).
[27]徐黎丽,祝艾丽. 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基础——以甘肃河西走廊生态文化产业为例 [J]. 甘肃理论学刊,2013,(4).
[28]2013年甘肃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 [EB/OL]. http://tieba.baidu.com/p/2930993116.
[29]中国经济27:2014年甘肃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 [EB/OL]. http://content/15/032014/502486_45689453.shtml.
[30]2015年度《甘肃蓝皮书》发布  甘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再次垫底 [EB/OL]. http://www.smelzh.gov.cn/Lzjj/201501/09/12946.html.
[31]靳亦冰,马健,王军.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 [J]. 建筑与文化,2010,(10).
[32]高月红. 甘肃陇东皮影民俗文化探究 [J]. 艺术与设计,2009,(12).
[33]汪国富. 秦安大地湾遗址 [J]. 丝绸之路,1996,(1).
[34]方群. 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J]. 社科纵横,1991,(5).
 
The Function of Gansu in the Constuction on of The Belt and Road
Xu—Li, Wang Yu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PRC)
[Abstract]Gansu is located in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the four domestic ecological cunlture areas. It has particular geograpical traffic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More specifically, it connected the transportation routes along the Great Wall, the Silk Road and Tibean—Yi Corridor. At the same time, it extended to Xinjiang through Hexi Corridor. As a result, it promot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ethni groups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iton. Based on the “connecting” function, Gansu can paly a role of “golden belt” in the impl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lden belt in term of traffic, ecology, economic and culture, it frames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ner and frontier people, or domestic and foreign people. Eventually, it can enhanc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ansu, so a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cohen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Key words]Gansu; the Belt and Road; golden belt
 
(责任编辑  胡晓春/校对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