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一窗昏晓送流年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刘绍义 作者:admin 责编: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无书报之家,犹无窗户之室也。”可见在这位闻名世界的首相心目中,窗户是何等重要了。的确,房屋如果没有窗户,不但采光不好,更少有新鲜空气。不少房屋不但有窗,而且还不止一个,就连古人造“窗”字时,也是多多益善的。

    古代除“窗”字外,还有现在还用的“牖”以及已经不当“窗”字用的“向”和“ ”等。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古代的房子是前堂后室,室的前窗叫“牖”,后窗叫“向”,朝上的才叫“窗”。看样子,“打开天窗说亮话”,用的还真是“窗”的本义。

    不过,如今的“窗”,早已将“牖”、“向”、“ ”的意思代替完了,有了统治万窗之义。合窗、轩窗、推拉窗、百叶窗、北窗、南窗……陶渊明夏天就最爱躺在北窗下,凉风习习,让人有种羲皇上人之感,真是其乐融融。我们每天清晨,打开南北窗,放出故气,清扫房间,室内洁净,空气新鲜。

    当然,作为房子的眼睛,窗,不但能给我们带来生机,带来灵气,也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交流了内外。所以,丘吉尔才用“窗”相喻能让我们认识世界的“书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日月星辰,山光水色,都能通过窗进入室内,照于帘钩,落于案几,映于衣巾。窗,不仅给我们带来光明,更给我们带来情趣。

    是的,窗本来就是一张变幻无穷的画,一首吟咏不尽的诗。清代有识之士李渔就常在自己的窗前放置盆花、笼鸟、蟠松、怪石,并不断变换它们的位置,让自己的窗户成了一件心仪的艺术品,供自己悦目,供自己赏玩。他以“巧思”把窗变成“梅窗”、“扇形窗”,“坐于其中”,看窗外“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的樵人、牧童、醉翁、游女,他认为窗户就是一幅“天然图画”,而且“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一日之内”,就可以现出这样“百千万幅”的图画。所以李渔不但把自己创作的“尺幅窗”称为“无心画”,还把自己的书斋定名为“浮白轩”。

    喜欢在窗上搞艺术创作的,还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县官郑板桥,他在自家两间茅屋的窗前,置一小榻,竹阴乘凉,舒适无比;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其两头,横贯以为窗棂”,然后糊上洁白之纸,“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 作小鼓声”。这些不仅给寒冬里的郑板桥带来许多乐趣,更让无师自通的郑板桥画艺大增。“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真是“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豪素写将来”了。

    有人认为窗的最妙之处是听雨,此话更是不假。春雨绸缪,如琴如瑟;夏雨滂沱,如钟如鼓;秋雨萧索,如箫如弦;冬雨淅沥,如磬如铃。清代文人蒋平伯和妻子秋芙就喜欢隔窗听雨,妻子死后,蒋平伯在他的回忆录《秋灯琐忆》中说,每当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都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想起与妻子一起隔窗听雨的情景,“心与俱碎”。

    “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不喜欢窗的文人还真不多。站在窗前,放眼望去,云卷云舒,尽收眼底,心情顿觉舒畅,胸怀倍感开阔。窗,不仅仅是房子的眼睛,也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襟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