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珠三角
珠三角

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时间: 2018-11-21信息来源: 艾蒿书院 2018年 3月5日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珠三角”通过改革开放吸引了很多外资,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珠三角外贸依存度较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


    一、 企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

    “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入区投资设厂,尤其是港资台资居多,创造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动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使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一跃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但外资企业的根并不在中国,虽然,GDP 增长很快,但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很低,在国际环境持续稳定的情况下,外向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动力,但实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能力很低,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低、小、散”成为珠三角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以至于将民营企业等同于中小企业。所谓“低、小、散”即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

    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民营企业不等于中小企业。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多数不是靠积累而成的,一部分是通过股份制形式集中社会资金成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多数是通过并购发展起来的,但在珠三角却很少看到这种现象,所以,珠三角虽然有“华为”、“容声”等大企业和品牌,但数量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其原因是企业并购意愿并不强。金融危机使珠三角受到很大冲击,但很少听到企业被兼并。世界经济不景气本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竞争力强的企业乘此扩大规模,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的份额。

    “珠三角”再不能以土地成本低、环境门槛低、劳动力报酬低、企业税赋低作为政府施政的纲领,否则“低、小、散”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企业并购也无法正常进行,“腾笼换鸟”的目的也难以达到。要通过并购将附加值低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企业的经济要素纳入到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中去。政府要通过各种措施如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改制甚至提高土地税赋的办法,促进企业之间的并购,促进企业结构的大调整,然后才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 空间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布局优化是珠三角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各级政府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比企业结构调整更困难。“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除深圳外,是自下而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方式,利用外资,利用农村土地,利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对于刚刚开放的“珠三角”来说,这是无奈之举,但这也导致了城乡功能不清。改变这种状态是很不容易的,原因是农村级差地租低、消费水平低、企业生产成本低,企业不愿意转移出来。农民工租住农民的房屋,租金比较低,要求的劳动报酬也低,所以调整起来就非常之难。农村是集体土地,没有土地出让金,不像城市,要办征用土地手续,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但在农村办厂,占用耕地不说,也造成土地的粗放利用和环境的污染,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令人触目惊心。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之机,使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优化是一个过程,目的是阻断和遏止恶化的趋势,要搞得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农民要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要保证生态良好。城市和城镇要集中发展二三产业,要走集约发展的路,也要适合人类居住。未来,“珠三角”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摒弃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城市规模要扩大,城镇数量要减少,分散在农村的“低小散”企业要采取措施陆续关闭。要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恢复为农田,腾出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

    《珠三角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具体功能定位,改变城乡居民区与工业、农业区交相混杂的状况,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按照一体化的要求,统筹编制城乡规划,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本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加强区域合作与产业结构升级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首先应从打造三大都市圈入手,继而实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珠三角城市群由三大都市圈所构成,广佛肇、深东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各有一个大都市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带动区域发展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三大都市圈中,珠海的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也比较小,造成珠三角的倾斜。未来,随着珠港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珠海、中山的区位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在香港的辐射带动下,珠海、中山将会快速发展,珠三角也将实现平衡发展。

    各都市圈内部应以同城化为目标,同城化比一体化更高一个层次。基础设施同城化、交通通讯同城化、劳动就业同城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等等,实现共建共享,不仅能够大大促进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还能够使各市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使各市的功能实现互补。如广佛肇都市圈,广州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佛山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肇庆主要发展旅游休闲业。基于都市圈的功能分工,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也要有所调整。

    三大都市圈的同城化是第一层次,珠三角一体化是第二层次,粤港澳合作是第三层次,要分层次进行。珠三角的发展,香港的作用不可忽视。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的投资者到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使珠三角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现已发展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群,崛起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大城市,经济总量已超过香港,而与台湾大体相当。内地的改革开放,使多个沿海城市成为国际化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对外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赖香港,也不再仅仅依赖一、二个口岸城市,区域化格局已经形成。香港回归以后,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香港相比内地的城市具有很多优势,因此,经济繁荣不会受到影响,但要获得更快的发展,就需要与“珠三角”地区加强合作,发挥优势,功能互补,互惠共赢;就需要与广东等“泛珠地区”加强合作,使香港获得必需的腹地,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香港有很多优势,如金融优势、物流优势、教育优势、人才优势等。这些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效率和管理水平。香港的服务业比较发达,如与世界各地的港口及航运公司存在密切联系和合作,和世界金融体系接轨,有覆盖全世界的贸易网络。服务业在香港,服务的对象在内地,在“泛珠”地区,在大珠三角,尤其是在珠三角。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合作,有利于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要构建一定的合作架构,现在是靠广东省来推动,长期下去将形成角内角外两层皮。所以,建议成立珠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合作的加强问题,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粤港澳合作应由广东省及各部门协同推进,“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合作的方向、合作的内容及合作的架构,应加快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实际上应包含香港和澳门,即珠三角城市群九城市加香港和澳门,即新的“9+2”。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原则,进一步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学术界、工商界建立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合作方式的创新、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合作的全面展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才能早日实现。


    四、 环“珠三角”应实施培育增长极战略

    粤西、粤北在广东属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与“珠三角”形成较大的落差,有各方面的原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山地较多等。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其原因除了上述不利因素外,还有就是虽有落差,但落差并不很大,尤其是成本因素,如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甚至高于沿海地区。所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更具比较优势。此外,粤西、粤北地区是“珠三角”的生态屏障,甚至广西东部地区也是”珠三角”的生态屏障,产业转移应慎之又慎,避免形成成污染转移。

    粤西粤北粤东的发展应根据本地区的地理区位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加快发展现在的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这些城市处于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如湛江、茂名、云浮、阳江、新远、韶关、梅州等,发展与“珠三角”对接的产业,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扩大城市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还可以选择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如罗定、乐昌、连州等,将其培育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尽可能发展与“珠三角”对接的产业,包括前向和后向。如湛江发展钢铁、茂名发展石化,云浮发展建材等。也可以发展后向产业,如汽车零部件等,不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不适合发展占地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文章来源:长江经济网)


    作者简介:肖金成(1955 —),河北魏县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