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追赶”长三角:关键是提升高新产业水平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徐谷明 作者:admin 责编: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建设优秀人才引进载体已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竞跑的焦点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广东调研座谈时迎头泼来的“冷水”令人警惕——“从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来看,珠三角不及长三角”。竞争加剧、产业升级转型呼唤新发展模式前行,珠三角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到底与长三角有多大差距?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珠三角如果进行产业创新要素整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依然动力十足。
发展“路径”亟待转变
“30年的超高速发展让珠三角成了‘排头兵’,最先享受成果,也往往最先遇到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卫平表示。
“长三角的综合实力排名我国区域经济第一”,在区域发展蓝皮书中已不止一次这样证明长三角的“加速度”。然而,以外向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加工型产业为主导的珠三角经济,内生性并非强势,建立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尚需大幅提升。
在“新转变,中国行——问策珠三角”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表示,珠三角正在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主要以成本为依托的比较优势升级为主要以知识为依托的创新竞争优势,“广东需要重点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
珠三角产业升级紧密相连的种种创新,将采取何种方式升级?朱卫平认为,珠三角产业升级有三种可行模式:第一“链条升级”模式,由贴牌生产转为自主品牌,由产品制造发展为设备制造;第二“腾笼换鸟”模式,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出去,将有限的空间用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第三“资源替代”模式,以资本替代劳动,通过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劳动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来部分替代低技术含量的手工或半手工劳动。
显然,上述三种模式对珠三角的产业创新要素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市南山区科协负责人表示:“在有限的空间内,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创新要素深度聚合,重新打造适合珠三角经济转型新形势的超级‘收纳柜’,成为抓紧高新技术产业龙头的枢纽。如果启动了这一枢纽,珠三角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依然动力十足。”
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动力
在长三角的发展规划中,昆山、苏州等一连串地名似乎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和中国软件工业的代名词,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遍布上海、江苏等地。不难看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建设优秀人才引进载体,已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竞跑的焦点。
“推进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抓技术创新。”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认为,广东和华东比较,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方面比较弱,所以广东与全国200多所高校进行战略合作,还与中科院100多家科研所合作,推动自主创新。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拓上,珠三角已经有一定积累。目前,广东拥有6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国家级软件园、9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还有包括国家唯一A类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在内的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广东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空间巨大。”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负责人表示,清华科技园总园是国家唯一一个A类大学科技园区,有很多国家政策支持,有一套把政府、企业、大学、技术、资本、中介机构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企业孵化的运作模式,但分园却无法直接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如果有政策的大力扶持,大学科技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不比高新区差,甚至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最近提交的《广东应高度重视发展大学科技园(城)》报告指出,加快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广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提出要创造一个让广东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十二五”时期有一个跨越式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