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关于我们 > 地名地理
地名地理

走进花腰傣乡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王谨 作者:admin 责编:

    “到玉溪,就要到花腰傣乡看看。”笔者到云南采风时,有不少朋友建议道。

    美丽多彩的云南是中外人士喜欢涉足的梦幻之地。尽管北京已是冬日,但这里仍然是温暖如春。这天,笔者和同行的首都部分作家来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玉溪时,大家兴致极高,我也有了好情绪,因为我过去尽管来过玉溪,但没有走进花腰傣之乡。

    缠绕着巍巍哀牢山的悠悠红河水,孕育了花腰傣。据悉,花腰傣是遗留在哀牢山腹地的古滇国皇族后裔;是古代民族迁徙的落伍者,古傣民族原生型文化的传承者。神秘的花腰傣是我国傣族的一个分支,以服饰斑斓、色彩绚丽、银饰琳琅满目,用彩带层层束腰而得名。花腰傣现有7.2万人,有傣雅、傣洒、傣卡、傣仲之分,80%居住在新平县内,其余散居于元江等县。这是一个古老而勤劳的民族。由于地处偏僻,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的保存着古傣先民古朴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文身、服饰和赶花街等习俗。有人说花腰傣的家乡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是人们向往之地。为了这个向往,笔者和作家们一起深入到这个秘境中,开始了一次难忘的采风。

    那天一大早,我们在玉溪市区用过早餐,即驱车上路。两小时过后,在离目的地戛洒镇仅60多公里的地段,也许是大自然对人类呵护不够的报复,公路一边的山峦突然吐出大石块和泥土将公路阻塞,我们的车和其他车辆因多处塌方在路上动弹不得,苦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还好,经过当地路政人员的疏导,车总算通过了险道,来到戛洒小镇。

    戛洒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昔日从昆明经玉溪,到戛洒,翻越哀牢山,过镇沅、澜沧,出缅甸的国际通道,使这里曾经一度繁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戛洒到镇沅的古道上依然是骡马之声不绝。我们试图寻访这条“残存的古道”,只是多年的失修与毁坏,加之新公路的建设,已无法窥其沧桑的原貌。

    花腰傣的住房,与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不一样,是别具一格的土掌房,这种“一楼一底”的平顶房屋,往往是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这种房子尽管不乏特色,但人畜共住,对人的健康无益。为此,近年该镇引入资金,除建了花腰傣文化广场和花腰傣小商品一条街外,还在一些村进行了改造性新村建设,改路、改厕、改水,实行人畜分开,提高农民居住卫生水准。在主人引导下,我们漫步在花腰傣文化广场和花腰傣小商品一条街,继而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来到戛洒镇新村建设试点旋涡村。只见整个村寨百分之八十的户新建了楼房,牲畜圈则由集体择地有规划地另盖在一起。我和初小玲、孙郁、刘庆邦、培禹等一行径自走进到一家叫王有平的农户小楼看看。这是一个有祖孙三代的六口之家,新建的三层小楼占地120平方米,居住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房间不少,但花腰傣原有的住房特色却保留得很少。推开几个卧室,地板铺的很讲究,也许是主人忙于农活来不及收拾,什物比较凌乱。户主王有平不在家,只有其老母在做饭,主菜是半小锅炖鸡。笑,绽放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看得出,她对而今的生活是满意的。

    出旋涡村,我们应邀到不远的南蚌村看花腰傣歌舞。进场前,好客的花腰傣青年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迎宾礼。身着艳丽服饰的男女青年敲锣打鼓分列两旁,由一个叫刀翠的花腰傣姑娘手牵客人的手在鼓乐声中跨过三道彩带。当我在刀翠的引导下跨过彩带时,特地近距离地打量了一下这些花腰傣姑娘的艳丽服饰:俏丽的面容下,身着紧身束腰的小衣服,布料上的花纹色彩鲜艳,红绿色相间;后腰部系戴一个小小的竹篓,满身佩戴着精美银质饰品,看着确实漂亮。

    演出开始了,青年们以欢快热情的舞蹈节目,反映了花腰傣男女在当地的生产、生活及爱情,诠释了花腰傣这个美丽民族的特色。

    太阳渐渐西沉,我们在这儿短暂一天的采风也结束了。我们带走了对花腰傣的好奇及美好印记:他们的身世扑朔迷离,被称为傣族的一个分支,却从不过泼水节;他们的文化还保留着古滇国时代的典型符号,与两千年前的文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爱而生,爱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男女面对爱情坦荡、挚诚。这就是花腰傣,他们世代居住在高高的哀牢山下,接受着红河水的滋养……(责任编辑 马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