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
东北三省经济之痛时间: 2016-05-10信息来源:鲁守医 作者:hjr_admin 责编: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多年,从2014年开始,东北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最后五名中,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经济板块。今年一季度,这三个省的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作为中国现代工业摇篮的东北地区,在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转型压力逐年增大。虽然从2002年年底中央就适时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但是,回顾12年来的发展,不能不说,虽然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不均衡,整体振兴还有待时日,但底蕴犹存,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繁华之后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等南方省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蒸蒸日上的南方相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了。特别是由于长时间来不重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与广东、上海等地的差距拉大。在重视效率和市场原理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东北地区开始走向衰落。
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被合称为东北地区。多年来,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中国最早的汽车企业,中国最大的油田······”以前提到东北的工业时,时常可以听到“中国最大”、“中国最早”之类的修饰语。但是,如今提到这些荣誉时,只能使用过去时了。
现在,提到东北地区,经常让人想到亏损、破产、下岗和腐败等字眼,东北地区的辉煌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
坐落于哈尔滨南岗区闽江路的龙煤集团,11年前重组了鹤岗、鸡西、双鸭山和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绝大部分优质煤矿,试图打造成产能上亿吨的煤炭集团并力推上市。然而2014年,在多方努力无果后宣布破产。有观点称,“真正困扰龙煤的,并不是资源枯竭,而是老国企的体制在作祟”。同样是资源型企业,吉林石化也面临着亏损严重窘境。
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老工业基地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原材料工业基地,如鞍山、大庆等;二是单一资源型基地,如阜新、鸡西等;三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如齐齐哈尔等;四是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如沈阳、哈尔滨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回顾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未能抓住机遇,如上海、青岛、武汉等老工业基地那样在改造调整方面取得突破。相反,因受历史与地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开放、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滞后,成为工业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转型之痛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难以取得突破和实效,究其原因则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资源面临枯竭,缺乏后续替代产业等。另一方面,“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于单个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公式。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时间比较早,一些产业进入衰退期,市场竞争力下降,而替代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巨大的困难。体制转换的迟滞与转换成本的制约依然严重。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没有跟上发达国家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全面升级的潮流。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社会转型期的整体调整与改造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是国家工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当前,东北大中型骨干企业工业技术装备老化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上不去,直接导致了产品档次低、产业升级慢,产品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但是,不能忽视老工业基地衰落的“结构效应”。它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还包括所有制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从东北工业制造业结构来看,绝大多数行业增速较慢。从产品结构来看,产品类型单一,东北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平均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而中小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而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过高。
全球化思维
资源性衰退产业如何退出市场呢?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当前应该考虑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及其相关产业的援助上。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者产业退出准备金,主要用于退出人员的安置、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以及冲销呆坏账。
当前,央行针对东北企业债务问题已经提出了债务重组的方案,其中包括债转股、债务减免息、债务延期以及债务挂账等处理手段,但沉重的债务负担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
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经验角度分析,指望在短期内完全彻底地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专家明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化的规律,打破原有的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狭隘观念,建立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从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国际化着眼,蜕变成一个与世界产业结构相衔接、互补性强而具有较高级化产业结构的新工业群落。这可能是东北重化工业基地实现振兴的唯一出路和前提性思路:在现在工业优势基础上,着眼于长期战略发展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新产业、软科学产业。保障“吃饭产业”,扶持“战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跨世纪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