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东北振兴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 2015-07-29信息来源:雷娜 耿树海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产业融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任务。目前,河北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影响了京津冀产业对接与融合的步伐。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和市场空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 产业结构 优化


  一、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8.52%下降到2013年的12.4%,下降近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呈起伏缓慢增长态势,从1978年的50.46%增长到2013年的52.1%;第三产业比重在1978~2000年间增长迅速,上升近13个百分点,2000年后呈稳定发展态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5%。河北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2011~2013年河北与京津地区产业结构比较来看,北京已形成较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格局,服务业居主导地位。天津和河北都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但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河北。河北仍以工业为主导,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与京津地区存在较大落差。河北“二产发达、一产次之、三产落后”的局面,形成了与京津产业优势互补的独有优势,三地产业结构存在的梯度差异,为区域产业对接与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河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肉蛋奶、蔬菜果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农业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林、牧、渔业也保持平稳发展,而北京、天津地区受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规模较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及河北1/10。河北省成为京津两地重要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来源。河北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92.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194.8亿元,增长142倍。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60%左右,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工业结构总体呈“重型化”趋势。近年来,河北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河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大而不优,竞争力弱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种植业比重偏大,尤其是粮食作物比重偏高,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偏低。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畜牧业比重偏低,生产管理方式相对粗放,经济效益不高。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水平和其他沿海省份,未能发挥沿海资源优势。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这造成河北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京津冀农业协作的深化。


  (二)第二产业大而不强,亟待转型


  钢铁、石化、建材等“三高”传统产业仍是河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轻工行业整体工艺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缓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高端领军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优产品,多数企业仍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底层和全球价值链低端。钢铁产量已连续12年高居全国榜首,但产品附加值低,存在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问题。随着自然资源日渐枯竭和低碳政策约束力的强化,河北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发展滞后


  2013年,河北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38.9亿元,仅为广东的33.81%、江苏的37.99%和山东的44.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内部,赢利能力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多数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管理制度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总体经济效益偏低。


  三、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应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借助京津人才和科技资源,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和产值比重。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渔业发展瓶颈,不断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积极培育花卉园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科普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逐步形成粮食生产基础稳同、主导产业带动力强、新兴产业成长快速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研发、引进,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环京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服务配套、便捷高效的农资生产经营网络,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


  (二)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应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借助京津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整合钢铁产业,将钢铁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产品转型的主攻方向,提升钢铁产品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致力打造全国知名钢铁产业基地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加大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引进产业配套与对接项目,充分利用京津创新资源和广阔市场,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创新活力的骨干企业,构建新的发展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引力。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加快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构建环首都绿色新兴产业、环渤海重化工业和冀中由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重点基地园区,形成强大完备的产业支撑体系。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引力,构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平台。充分利用环绕京津、毗邻渤海的区位优势,培育发展外向型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投资,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之路。


  (三)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提升服务业比重和层次。强化服务业发展所需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为服务业快速健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构建京津冀一体、沿海腹地互动、国内外联通的现代物流体系。调整商业区域布局结构,建设集商品研发、营销推广、信息发布、通用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承接京津、东南沿海和海外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形成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


  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提升服务业功能和水平。石家庄要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华北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文化中心和现代产业科技服务基地。以廊坊、保定为核心的环京津服务业增长带要依托便利交通、特色资源和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商务休闲、文化娱乐、医疗康复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以秦皇岛、唐山、沧州为核心的沿海服务业增长带要借助港口资源优势和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等新型增长区域的产业集群效应,重点发展煤炭、原油交易、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等生活性服务业。其他地区要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品牌,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祝尔娟.京津冀区域合作与产业整合[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0-20.


  [2]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2-25.


  [3]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河北日报,2011-03-21(10).


  [4]李子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