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时间: 2015-07-29信息来源:王超 崔福明 韩更新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板块,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非常显著。本文从理论上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行路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关键词:京津冀区 域经济一体化 国家战略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指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演化过程”。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步骤,也可为中国整体改革所面临的难题提供启示。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由来已久:1981年成立了华北经济协作区;1986年成立了以天津为主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1988年又以北京为中心成立了环京经济协作区;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2014年1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座谈会,再次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总体而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首都北京的发展模式面临困境。根据国务院批复规划,“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其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北京的城市发展现在面临三个难题。首先是人口膨胀。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定,2020年北京实际居住人口应控制在1800万左右(中心城控制在850万左右)。而截止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则达到2114万人,机动车超过500万辆。伴随着人口过渡膨胀、功能高度集中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北京等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如雾霾现象频现。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因此,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出发,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必要环节。一方面,京津冀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面积共计约2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人口约1.1亿,占全国7.9%;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1%。作为国家四大直辖市之二的北京和天津,二者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其积聚着中央党政军的各种部门,也是众多央企总部的所在地,其在招商引资,政策法规等方面资源优势巨大,因此发展动力十足。当前的北京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工业化推动型向以服务业、消费和创新驱动性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作为北方沿海的直辖市,天津市依托其便利的港口等区位优势,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其经济潜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而作为环绕于北京和天津的河北省,则在改革开放以后地位日益尴尬。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尤其是作为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腹地,虽然近些年来经济总体发展迅速,GDP总量稳居全国前列。但是,一方面,河北省在发展过程中偏重钢铁、石化等传统重工业,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虹吸效应”明显,河北省除却省会石家庄和沿海老工业城市唐山市以外,其他各地区发展水平明显偏低。这也造成北京北部形成了一个世人瞩目的贫困带,亚洲开发银行称之为“环京津贫困带”。据统计,河北的人均收入只有北京和天津的三分之一。从人均GDP来看,2013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15216.31美元和16419.44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6270.67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750.10美元)。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说明北京没有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可以说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不够充分。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版图看,我国东部沿海十个省市存在着三个大的经济合作区,分别是珠三角经济合作区、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和环渤海经济合作区。其中“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世界城市区域”。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内部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区协同发展模式,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地区,则无论是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发展水平上,都明显滞后。因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加速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蕴含着中国从区域经济布局角度上夯实“第三极”的用意。环渤海经济带处于东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陆海,总人口2.5亿,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其中的京津冀地区又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动力。京津冀地区在全国属于优化开发地区,担负着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率先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
再次,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堪忧。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不懈努力,华北地区沙尘气候得到极大改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他严峻的生态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京津冀地区雾霾频繁出现,水资源匮乏现象日益显现,这与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有着重大关联。河北省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此需要发展各种产业。基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原因,河北省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发展产业如钢铁、石化、焦化、能源、水泥等,这些产业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如北京市机动车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北京地区雾霾天气的形成。总之,生产和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加剧了华北地区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而且近几年来华北各地雾霾的天数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首先,京津冀三地区域合作意识不强。“从地域上看,京津冀是一个整体,但京津冀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区域内部协调的难度较大”。建国以后,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历史原因,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不是重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党和政府鼓励区域间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性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GDP作为衡量地方发展的重要标准。由于京津冀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根据GDP进行考核,“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而且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结果造成各地市都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谋求发展,资源信息无法共享、优势不能互补、协调发展流于空谈。和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有所区别的是,京津冀都市圈中各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北京市与河北省既是并列的同级关系,也是直辖市和地方的关系,同时更内含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两大相邻的直辖市,二者在探索发展路径时的关系更为微妙。天津市与河北省则既是同级关系又是直辖市与地方的关系,二者在沿海港口建设方面的竞争关系显而易见。总之,经济合作的良好前景被重叠、复杂的行政关系所分割,严重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铁路、公路、航空等不仅多而且便利,而且还有较为先进的地铁,然而北京人口多,交通设施仍然“供不应求”。天津和河北省的交通条件没有北京发达,尤其是河北省的很多城市之间交通极其不便利,甚至需要从北京中转。另外三地之间高速公路上设有重重关卡,相互制造障碍,且成本过高。而且存在为数不小的断头路问题。交通的不便利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最后,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河北是能源、钢铁、重化工的重地,京津冀一体化不仅要求对一些重化工业转移、治理,更要求其进行升级改造。因此,河北治理大气污染的压力巨大。而且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区域中的核心城市,二者经济实力接近,极易形成重复建设现象。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建立协调机制,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有机地结合。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政府推动、市场决定是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由之路。鉴于京津冀都市圈中行政关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生,加强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近些年来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因此,一方面,国家层面牵头,出台京津冀常态的协调机制,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提速。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明确中心城市和卫星城的概念,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城市,以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等为卫星城,推动区域分工,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功能特色。二是要通过改革,弱化行政层面对于市场化的干预,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面对诸多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各地政府需要齐心协力,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共谋合作发展大计。各层次主体之间应该彼此协作,密切配合,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总体框架。
其次,加强京津冀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投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之间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加快区域内各大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高速铁路建设以及高速公路建设。要尽快取缔三地之间高速公路上的重重关卡,各个城市之间尤其是京津、京冀、津冀之间,必须要有畅通的陆海空交通,方便三地之间的来往和联系。同时,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在卫星城市投资更多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使人们宜业、宜居、宜游,使人们乐意从中心城市到卫星城市工作和生活。
最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区域发展优势互补战略。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资源优势明显,在一体化发展中要发挥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帮助落后城市发展。天津作为北方工业城市,京津冀地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其自身发展水平较好,优势在于港口,要集中发展港口运输业,为落后城市提供技术等支持;在三地之间,虽然相较京津,河北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河北省拥有北京和天津没有的人口和自然资源优势,而且城市众多,可以借助京津的技术、资金等优势,承接来自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转移,促进落后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京津冀所处的区域风沙大、水资源缺乏,在很多方面为了保护京津的生态环境河北付出很大的代价。从长远来看,京津两市还可帮助河北省北部地区培育一批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信息、市场流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强对环京津贫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在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之,“京津冀地区同属一个经济圈,地缘、人缘、业缘具有天然联系,在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这种合作离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
参考文献:
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开发研究》,2001.2。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地理研究》,2009.1。
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经济地理》,2009.6。
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王秀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析和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