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型改革实现东北“二次振兴”时间: 2015-10-22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2015年10月17日,由东北大学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起,联合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经济新常态下的东北振兴论坛”在沈阳举行。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和智库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东北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共400多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就“十三五”东北振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一带一路”东北的新角色与新定位、“中国制造2025”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实现东北“二次振兴”的出路在于加快转型与改革
与会专家认为,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成绩不容忽视。“十三五”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东北实现“二次振兴”的出路在于加快“转型与改革”。
1.东北正处在“二次振兴”的关键路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在“二次振兴”的战略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东北现在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全国问题的缩影,只不过在一些方面矛盾更加突出,转型升级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认为,东北问题不单纯是东北行政区的问题,已经演变成单一结构类型区普遍面临的一种问题。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式尽快解决,有可能衍生传导到就业或其他民生领域,可能会损及当前东北稳定的局面,也有可能损及十年振兴的成果。
2.东北面临“二次振兴”的新机遇。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把资源丰富、人才密集、科教基础较好、产业根基扎实的东北,打造成全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张军扩认为,从全国增长的背景和国家即将采取的重大举措看,东北转型升级面临四大机遇:国家实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对东北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对东北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扩大与俄罗斯及东北亚经贸合作带来的新机遇;国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东北深化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带来的新机遇。
3.抓住机遇,实现东北“二次振兴”的出路在于转型与改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十三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不是继续输血扶持,而是真正对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杨荫凯认为,唯有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构建新体制,东北地区才有望轻装前行,关键在于尽快摒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思维,采取务实行动,围绕改革的核心目标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宋葛龙认为,中央赋予东北的政策已经很多了,东北应该梳理一下有多少没有落实,中央再给政策空间不大了;有些改革不需要中央出什么政策,地方完全可以自己做。
推动“东北制造”向“东北智造”转型升级
与会专家认为,全球工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东北有条件率先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1.装备制造业仍是东北的最大优势,不能舍本逐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解决东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抛弃现有的产业基础,不能盲目“追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如何让现有的产业基础重新提高竞争力,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是蕴含在传统产业中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对于我们争夺治空权、治海权意义极为重大,这一点东北有优势。
2.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东北智造”增添新动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十三五”期间东北能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提升研发、设计、物流、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将为“东北制造”走向“东北智造”增添新动力。赵昌文认为,提升东北制造业竞争力重要的是解决产业配套水平低的问题,建议政府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组建“老工业基地产业重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解决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配套问题,特别是通过产业的重组,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产业配套的问题。
以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东北发展困局
与会专家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东北地区实现“二次振兴”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
1.跨越国企改革这道坎。
刘世锦认为,国企改革要由过去的做强做大国有企业,逐步转向做活、做专、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他建议,一是把东北地区的国有资本转入社保基金,解决人的问题、企业退出难问题;二是探索以政府大楼、桥梁、港口、公路、铁路等不动产为依托,发行一种投资基金,把国有资本搞活。张军扩建议,一是放开、放活一大批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二是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实解决一股独大问题;三是完善国企治理结构。
2.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刘世锦建议东北地区与江浙地区开展民营资本、外资的对口合作,把民资、外资引进来,进行实质性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认为,要推动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试验区,实施负面清单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革,释放全社会的活力;重要的是改善营商环境,解决创业难、投资难、运行难问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再搞大面积的下岗分流,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3.金融制度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东北振兴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改变金融滞后的局面。一是充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对结构调整、对新兴产业培育的积极作用;二是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以及多样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四是发展普惠金融;五是充分利用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在东北亚地区广泛使用人民币支付,形成一个人民币离岸的资金池。
4.通过制度创新扭转“孔雀东南各自飞”的形势。
张占斌认为,东北的人才在净流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大规模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人口集聚,东北才有希望。杨荫凯建议,探索通过小环境营造去创造一种留住人、吸引人、使用人的制度环境,例如,通过打造东北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把传统的孔雀东南各自飞形势加以转变。
以扩大开放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与会专家认为,以全方位扩大开放倒逼改革将能形成东北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1.以全方位扩大开放倒逼改革。
迟福林认为,开放度低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破题的重要症结所在。全面加大开放力度,尽快实现对外开放的重点突破,是“十三五”时期东北振兴的重大任务。杨荫凯认为,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唯有坚持扩大开放,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平台,务实加强战略对接,才能有效激发东北发展迸发出新活力。一是积极培育国家级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二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进行对接,通过战略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
2.以扩大开放形成东北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迟福林认为,到2020年,若东北三省对外贸易水平达到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至少还有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空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7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的近2.5倍。扩大开放将成为“十三五”东北振兴的新动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建议,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快推动中俄、中蒙边境互联互通和重要交通、能源通道建设;支持哈尔滨市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研究设立空港自贸区;推动大连金普新区和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批重大开放合作平台。
3.以自贸区战略为重点实现全方位开放。
迟福林认为,在对外开放中,面向东北亚区域及发达国家,应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为依托,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网络为目标,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为重点,加快在东北实施自贸区战略,全面提速国际大通道建设,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扩大以金融为重点的服务业市场开放,鼓励“东北制造”走出去,研究制定《“十三五”东北地区扩大开放的实施方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建议,发挥沈阳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整个东北制造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借助长春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哈长城市群的重要承载区,吸引外向型产业和资金落户东北大地,凭借大连市对外开放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助力打造中俄欧货运班列,拓展东北亚陆海联运新通道。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