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工业产业转移特征及解释时间: 2015-08-19信息来源:何龙斌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2000~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表现为:电子信息设备产业、无机化工产业、白色家电产业及水泥工业由东部强势转出;农用化工、能源产业等从东部明显转出;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及黑色家电产业向东部强势转入;部分有机化工产业向东部明显转入。产业转出的原因在于东部出现原材料、节能减排和劳动力因素约束,转入的原因在于东部具有产业集群优势、消费市场优势以及地方政府作用。建议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一要从全国总体角度规划国内产业布局,促进东部产业科学、合理转移;二要积极鼓励东部转出生产优势丧失型产业,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升级,同时缩小东西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三要合理引导东部地区节能减排约束型产业转移,通过严格执法监管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节能减排约束型产业出路,防止污染转移。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东部地区
2000年以来,伴随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国内产业转移潮也开始出现。为引导东部地区[①]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东部地区也借此机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十几年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如何?有哪些产业转出?有无产业转入?转移是否科学合理?值得总结与研究。从现有研究看,国内学者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更关注转移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及承接地对策,缺乏对东部产业转移特征的深度分析。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2000~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各省(市)主要工业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及成因,并提出对未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产业转移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转移,最终表现为企业产能的转移或企业生产扩张能力的转移。[1]根据产业转移的特点,考虑产量是产能的反映及产量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认为,通过计算产业代表性产品的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变化可定量研究产业转移的基本变化特征。研究的基本假设:一是我国产业转移只在国内进行,向国外转移没有发生;二是国外向国内各地区产业转移是均衡的;三是各产品的全国产量没有下降。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2013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区)36种(类)[②]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计算出东部地区主要工业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及14年来的变化趋势,据此分析东部地区工业产业转移的特征。主要运用产量占比变化幅度(CR,change range)、产业转移强度(TI,transforming intensity)指标进行分析。
产量占比变化幅度:
其中,A0为期初东部地区某工业品产量全国占比,An为期末占比。Pe0为东部地区某工业品期初产量,Pt0为全国某工业品期初产量;Pen为东部地区某工业品期末产量,Ptn为全国某工业品期末产量。CR为正值,意味着产量全国占比增长,反之,意味着下降。
产业转移强度:
T1为正值时意味产业转入,为负值时意味着产业转出。该指标既考虑到产业转移强度与产品产量全国占比变化正相关,也考虑到与末期的全国产量占比正相关。换言之,如果某一产业仅产品产量全国占比变化较大,而期末产量全国占比很小(远低于当年东部地区GDP在全国的占比),或某产业期末产量全国占比较大,但产品产量全国占比变化不大,则均视为产业转移强度较小。同时,本研究定义,TI的绝对值大于10%为强势转移,5%~10%为明显转移,1%~5%为微弱转移。
二、东部地区工业产业转移特征
(一)东部地区工业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
一是大多数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比呈下降趋势。在36种产品中,东部地区有22种产品产量在全国的占比下降,只有14种产品上升。其中,有11种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下降幅度超过20%,最高下降幅度为57.96%,有8种产品产量下降幅度超过10%(小于20%),说明东部地区大多数工业产品生产已呈现向区外转移的趋势。同时,相对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工业在2000年以后发展速度趋缓。
二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产量在全国的占比超过东部地区GDP在全国的占比。2000年,东部地区21种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东部地区GDP在全国58.21%的占比。而到2013年仍有20种占比超过2013年东部GDP在全国55.45%的占比。这表明,东部地区仍在很多工业产业上具有产业集聚的优势。
三是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比变化平均幅度不大。东部地区大多数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比的变化平均幅度只有-8.01%,平均转移强度只有-1.42%。这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出有人,总体表现为微弱净流出。
(二)东部地区工业转移的产业特征
1.电子信息设备产业、无机化工产业、白色家电产业及水泥工业由东部地区强势转出。14年来,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东部地区有10种转出产品的转移强度小于-10%,表现为强势转出。这10种产品主要表现为四大产业。一是电子信息设备产业,代表性产品为微型计算机、移动手持机、集成电路,前两种产品转移强度分别为-24.14%、-13.21%,产量占比降幅达38.08%、15.66%。二是无机化工产业,代表性产品为纯碱、原盐、硫酸,三种产品转移强度分别为-14.30%、-14.04%和-10%,产量占比降幅达29.89%、28.78%和43.05%。[③]三是白色家电产业,代表性产品为房间空调器、家用洗衣机,两种产品转移强度为-18.8%和-10.38%,产量占比降幅达31.83%、15.69%。[④]四是水泥工业,水泥产品的转移强度达-10.4%,产量占比降幅达27.48%。[⑤]
2.农用化工产业、食品原料产业、能源电力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从东部地区明显转出。14年来,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东部地区有9种产品转出强度大于-10%,小于-5%,表现为明显转出。这9种产品主要表现为四大产业。一是农用化工产业,代表性产品如农用化肥和农药,转移强度为-7.9%和-5%。二是食品原料产业,代表性产品如啤酒,转移强度为-7.08%。三是能源电力产业,代表性产品为天然气和发电量,转移强度分别为-6.57%和-6.18%。四是装备制造业,代表性产品如机床,转移强度为-6.08%。
3.纺织产业、汽车产业及黑色家电产业向东部地区强势转入。14年来,有三大产业向东部地区强势转入,其中三种产品转移强度均在15%以上。一是以布和纱为代表产品的纺织产业,转移强度分别为64.06%和14.19%,产量占比增幅达80.44%和20.93%。二是汽车产业,转移强度为22.91%,产量占比增幅达43.63%。三是以彩色电视机为代表的黑色家电产业,转移强度为18.8%,产量占比增幅达21.53%。
4.部分有机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及造纸、玻璃等工业向东部地区明显转入。14年来,东部地区除三大产业强势转入外,另外还有部分产业明显转入,转移强度大于5%。一是以化纤和乙烯为代表的部分有机化工产业,其中化纤转移强度达8.83%。二是以生铁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其中生铁转移强度达5.22%。三是造纸、玻璃等工业,如机制纸及纸板、平板玻璃的转移强度分别达8.89%和5.95%。
三、东部地区工业产业转移特征的成因
(一)东部地区产业转出的解释
1.原材料约束愈加突显。代表产业有无机化工、能源、食品原料等。以无机化工产业为例,该产业是以天然资源和工业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硫酸等无机酸、纯碱、烧碱、合成氨、化肥及无机盐等化工产品的工业。无机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是含硫、钠、磷、钾、钙等化学矿物和煤、石油、天然气、水等。而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恰恰是东部地区匮乏的劣势资源。2013年,东部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储备量仅占全国的29.65%、2.81%和7.61%。另外,以成品糖为代表的食品原料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出,也是由于原材料约束。制糖业是利用甘蔗或甜菜等农作物为原料,生产原糖和成品食糖的工业行业。而我国甘蔗糖主产区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等省份(自治区),甜菜糖主产区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省份(自治区)。
2.受制于节能减排约束而转出。节能减排是东部地区产业转出的另一原因。从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看,发达国家往往先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出去。[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化工、电镀、冶金、制革、漂染等严重污染行业,就相继转入到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同样存在这一规律,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城市的污染治理,绝大多数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要么关闭,要么直接向经济不发达、环境承载力尚未超负荷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3.受制于劳动力因素约束而转出。东部地区劳动力短缺及人力资源成本攀升也是促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的原因,如电子信息、白色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年来,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导致东部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2.6%和19.8%,分别比上年下降0.5和0.3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17.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1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也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第四季度东部地区城市求职人数减少22.4万人,降幅9%,且求职人数减少的数量大于职位减少数量。[3]
(二)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解释
1.基于产业集群优势而转入。产业集群是东部地区最大的工业优势。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浙江和广东两省,产业集群分布最密集,特点最鲜明,发展速度和水平也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集群。产业集群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4]东部地区正是由于具有该优势,不仅对区内产业转移产生了“粘性”,而且对一些区外产业形成了吸力。中、西部地区部分产业也正是基于该优势转入东部地区,如纺织产业、汽车产业等。
2.基于消费市场优势而转入。东部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部分产业向东部转移的原因。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占全国总人口41.44%的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12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0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该优势对于依赖当地社会消费同时可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业产业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如汽车产业、家电产业等。
3.基于地方政府作用而转入。东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出于GDP增长、税收与就业的考量,往往主动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项目,如有机化工、钢铁等。如,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该项目由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696.8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生产能力。[5]
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议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研究表明,14年来,虽然东部地区总体上表现为产业转出,但也有产业转入。转出的多为逐渐失去原材料优势的无机化工产业、丧失劳动力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白色家电产业及迫于节能减排压力的水泥、化工等产业;转入的多为具有集群优势的纺织工业、汽车工业等,但也有地方政府主导的化工、冶金产业转入。一些产业转出和转入还不尽合理。鉴于此,建议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
一是从全国总体发展角度规划国内产业布局,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科学、合理转移。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按照生态环境友好化、国家利益最大化、区域发展协调化、生产资源节约化、产业效率最高化等原则对国内产业转移进行科学规划。[6]同时,改进地方考核机制,防止政绩观导向下以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形成合理、有效的国内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二是积极鼓励东部地区继续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升级,同时缩小东西差距,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已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战略目标,而这一国家战略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东部地区“腾笼换鸟”的决心和行动。东部地区应审时度势,将逐渐失去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型等产业转移出去,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和升级成败的关键。
三是合理引导东部地区节能减排约束型产业转移,通过严格执法监管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节能减排约束型产业出路,防止污染转移。建议对东部地区转移节能减排约束型产业实行全程重点跟踪监控制度,严防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转移前要明确规定污染产业项目及其出路,转移中要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转移后要加强环境监测,确保污染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郝洁.产业转移效应的理论探析[J].商业研究,2013(3):12-19.
[2]何龙斌.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路径及引申[J].经济学家,2013(6):78-86.
[3]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ldbk/jiuye/renliziyuanshichan9/201404/t20140122_122923.htm.
[4]陈计旺.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5):99-101.
[5]周松柏.湛江千万吨钢铁项目获批 湛江市长亲吻获批文件[N].南方都市报,2012-05-24.
[6]何龙斌.应从国家层面对国内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J].经济纵横,2012(2):62-65.
[①]东部地区为一般经济意义上的区域划分,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广东11个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0年东部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3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8.64%,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21%。到2013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44%,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06%。
[②] 36种工业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分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全部主要工业产品,基本涵盖我国主要工业领域(见表1)。
[③]本文对化学工业的分类采用传统分类法。按此分类化学工业部门分为无机化学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酸、碱、盐、硅盐酸、稀有元素、电化学工业等;后者主要包括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化肥、农药等工业。
[④]家电行业通常分为三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小家电。白色家电指可替代人们进行家务劳动或改善生活质量的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空调、电暖器等;黑色家电指可提供娱乐的产品,如DVD播放机、彩电、音响等。
[⑤]拖拉机产品因产品产量占比波动较大,对评价结果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故本文暂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