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部率先
东部率先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及政策思考时间: 2015-08-21信息来源:龙海波 作者:wyg_admin 责编:

  2015年1月至5月,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逐渐趋缓并有持续回落迹象,主要经济指标分化明显。一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逐步积累,结构调整有效推进,转型升级初见曙光。另一方面,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不确定因素也在逐渐增多,比如,市场需求仍然疲软、中小企业困难增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房地产走势不明朗、金融风险尚未见底,等等。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下行的总体态势没有逆转,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预计全年呈现“低开、稳走、向好”态势,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仍有一定难度。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从积极引导市场预期、有效推动内需扩张、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持续释放市场活力等方面灵活施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15年1月至5月,面对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地区经济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各地区增速与一季度持平,但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主要经济指标分化明显。为进一步掌握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客观分析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于6月10日至19日赴浙江、江苏两省实地调研,并结合上半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情况,对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研判。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疲软、面临的困难比去年更大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增速趋缓并有持续回落迹象。主要表现在:

   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增速趋于回落。1月至5月,除上海、浙江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7%,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福建、江苏分别增长9.3%、8.1%,位居东部沿海地区前列;浙江工业增长逐渐企稳,增速降幅有所收窄,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但与1月至4月持平。相比之下,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同期最低值,增幅回落3.9个百分点。1月至5月,工业用电量保持平稳增长,江苏、广东、浙江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2%、1%、0.5%,上海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0.2%。

    投资增长稳中趋缓,结构性分化开始呈现。1月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广东、福建增速位居前列,分别增长17.7%、17.2%,但总体增幅也都开始回落。从调研情况看,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最快,比去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4.3%,低于当期投资增幅6.6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同比下降15.2%,但增速降幅有所收窄,回落情况总体好于全国。与此同时,投资的结构性分化在不同行业开始显现。一方面,传统产业投资增幅趋缓,房地产投资增速总体偏低,除上海外,其他省份平均回落10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投资增速明显。比如,浙江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江苏的商务、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都在20%以上。

   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增速降幅不一。1月至5月,外贸出口仅增长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上海、江苏、山东出现了负增长,且增速降幅有所扩大。其中,上海出口增长-4.3%,增幅同比回落7.4个百分点;江苏出口累计增幅自2月份起连续3个月回落,5月份转为负增长;山东出口增长-1%,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浙江、福建出口分别增长2.6%、3.3%,剔除2月份季节性因素影响,前4个月出口也连续出现负增长,但出口降幅逐月收窄。总体来看,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增速会在低位区徘徊,外贸出口形势并未真正改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调研中了解到,这主要与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外资企业对出口的支撑作用减弱、传统行业国际竞争力弱化等因素有关。

   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引领转型步伐加快。在全国工业利润处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利润保持适度增长。今年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28.5亿元,除山东外,其它五省市增长超过8%,但增幅总体有所回落,其中广东增速同比下降最多,回落21.4个百分点。调研发现,江苏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较好、利润贡献率较高,1月至4月实现利润总额2633.9亿元,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情况有所好转,企业亏损面19.3%,亏损企业亏损额280亿元,同比下降2.2%。此外,小微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迅猛,广东增长了202.7%。浙江小微企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7.5%。

  就业、物价基本稳定,社会民生持续改善。1月至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1.5%左右,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物价涨幅相对偏高,CPI上涨2.4%,但涨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虽然潜在风险在积累,但并没有达到爆发的程度。与此同时,仍需警惕“隐性失业”问题,特别是伴随过剩产能化解和产业转型升级,一些企业虽然没有裁员但工人的就业质量明显下降。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各省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总体快于GDP同期增速。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与不确定因素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亮点在逐步呈现。江苏、浙江两地调研中的实际感受尤为深刻:倒逼转型的思路更加清晰、创新驱动引领的步伐更加坚实、推进改革的力度更加务实。但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稳增长、控风险难度仍然较大。

    ——结构调整有效推进,转型升级初见曙光

   一是工业结构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1月至5月,江苏、浙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20%,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一季度,江苏、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8.5%和64%,其中,江苏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8.8%。工业能耗降幅较为明显。1月至5月,江苏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耗比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广东工业能源消耗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7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PPP模式有序推进。在国家和各地有关鼓励加大公共投入政策带动下,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投资快速增长,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1.4%,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72.6%。工业领域更加注重技术改造投资。1月至5月,浙江、山东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8%和17.9%,分别占全省工业投资的68.4%和53.1%。广东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8.5%,21个地级市中有7个市增速超过100%。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江苏、山东的民间投资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水电气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重要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增长高达40%以上。目前,在江苏、浙江等省试点的PPP模式推进情况总体良好,有关各省已经建立了PPP项目储备库,江苏今年已签约4项重大项目,落实社会资本投资额47亿元。

   三是新经济业态发展迅猛,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保持强劲发展势头。1月至5月,浙江、广东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7.1%和57.8%。广东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值达10.3亿元,居全国首位。江苏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8.8%,商务服务业增长12.7%。与此同时,在各项改革有力推进下,创新创业市场活力继续释放。截至4月底,浙江全省在册市场主体436.5万户,增长14%;注册资本总额8.6万亿元,增长36.6%。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拥有量居全国首位。

  四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成效初显。近年来,浙江积极主动、科学谋划,大力推进“四单一网”试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重点培育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生物制造等千亿元产业。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倒逼机制,通过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以“四换三名”、“两化”融合、能耗“双控”等为主要手段,加快推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组合拳”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初见曙光。江苏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为抓手,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推动高端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加深“两化”融合、推进集约集聚五个方面举措,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

   一是市场需求仍然疲软。部分先导性指标仍处在收缩区间。5月份,全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仍处于荣枯线的边缘,市场预期并不乐观。上海制造业PMI为49.3,短期难有实质性好转。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8%、3%、2.9%、2.8%。江苏、浙江已经是连续41个月下降,本轮PPI下行呈现波动幅度收窄、持续时间更长、CPI和PPI走势背离等特点,工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通缩”。

   二是中小企业困难增多。从企业用工情况看,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10%以上,现行有关劳动用工的政策法规不利于企业对员工的规范管理。从资金情况看,中小企业普遍反映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20%—50%,金融机构贷款更偏好大型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转存款、贷转承兑、借款搭售等行为较为普遍,担保、评估、公证等融资相关费用较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此外,还有一些工业企业产品存货、应收账款偏高,盐城的个别企业应收账款占销售比例接近40%,只有依靠证券融资维持生产。截至4月底,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比达38.2%。

   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环保约束压力逐渐加大等影响,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减弱,投资观望情绪加重。二季度,江苏省工业景气调查显示,53%的企业未来半年无投资打算。特别是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火爆行情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将原本用于技改、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自由资金、流动资金等投入股市,不仅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更形成了一股脱实入虚的风气。

   四是房地产走势仍不明朗。受银行降息、税收优惠等利好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商品房销售面积明显增长,住宅价格开始企稳。虽然商品房销售情况初见好转迹象,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仍然十分紧张,各地商品房库存积压严重,开发商投资意愿普遍不强。1月至5月,除上海外,其他各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浙江、江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3.9%和38.7%,而去库存都位于历史较高水平,预计商品房消化周期为31.2个月,住宅消化周期为23个月。从长期看,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出现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分化较为明显,我国住房市场已经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供求总体平衡、局部过剩。

    ——金融风险尚未见底,财税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企业信贷风险仍有上升趋势。部分银行机构逾期类、垫款类贷款迅速上升,这部分贷款变为不良的可能性较大。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仍然偏高。1月至4月,浙江、江苏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31%和1.41%,分别比年初上升0.36个和0.15个百分点。目前,企业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与零售、房地产和建筑业等领域。由于互保圈、担保链代偿风险向上传染,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恶化,不良贷款暴露的区域、行业均有所扩散,中型企业信贷风险也呈上升趋势,风险管控压力在加大。

  二是实体信贷投放仍然较为低迷。一方面制造业贷款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去年下半年以来,江苏的制造业贷款占比明显回落,其中有5个月的当月制造业贷款已经出现净减少。另一方面,央行释放的大量资金中有相当规模流向置换政府债务、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或政府融资平台,还有大量资金向证券、理财产品流动,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此外,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积极性。

   三是影响财政增收的不利因素交织。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并叠加“营改增”、清费减税等减收因素,财政紧平衡将成为常态,财税收支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其一,行业税收增长总体仍较低。1月至5月,浙江省二、三产业税收比去年全年分别回落3.9个和0.7个百分点。其二,税收增收区域较为集中,但基础不够稳固。杭州以占全省27.7%的规模实现对浙江财政46.4%的增收贡献。其三,土地类收入下降影响了可用财力。1月至5月,浙江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57.1%,同比减少870.71亿元。与此同时,财政的刚性支出丝毫没有减弱,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下半年基本走势及相关政策思考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下行的总体态势没有逆转,经济运行分化态势更趋明显,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但一些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逐步积累。综合判断,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可能小幅上扬,全年呈现“低开、稳走、向好”态势,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和定向调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有效把握政策着力点,积极引导市场预期

   一方面,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对待稳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中央政府既要向下传导压力,更要传递信心,不能因一时的经济增速波动而过度刺激,也不能一味地运用传统政策工具应对新问题,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一,找准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政策平衡点,不利于调结构的短期刺激政策要审慎出台。其二,把握稳增长政策出台的有利时机,加强宏观经济形势预判和市场预期引导。其三,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针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灵活实施定向调控,同时确保调控不出现逆向传导。

  另一方面,要从稳定预期的角度发挥政策作用。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降准降息、减税降费、降低电价、增发债券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对于促进当前经济平稳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都具有积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消费新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围绕各项政策举措,研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补助、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配套政策,切实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的透明度。

    ——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有效内需扩张

 一是谋划一批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民生的投资项目。充分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工业技改项目投资,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资。推广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牢固树立政府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

   二是挖掘消费需求潜力与培育新兴消费业态并重。一方面,应尽快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逐步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旅游、文化、教育等传统消费升级,培育信息消费、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加快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三是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和模式创新。进一步加大外贸品牌建设、自主品牌出口,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外贸扶持政策,尽快出台进出口环节收费“正面清单”,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支持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工业设计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二是支持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包括行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科技研发,推进自主创新装备技术产业化。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

    ——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些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短期内的政策措施很难见到实效,最终必须通过改革提升市场效率,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比如,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民营资本参股入股村镇银行、地方性银行等小金融机构。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特别要增加贷款成本定价透明度,杜绝不合理的变相收费行为。建议制定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的扶持政策或税收优惠,尽快出台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三证合一”。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