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促进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车海刚 孟歌 王永群 作者:admin 责编:
——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三运
今年年初,我国第一个命名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发展规划,锁定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一经批复,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个规划对安徽意味着什么?将给安徽乃至中部地区带来哪些变化?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安徽代表团住地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组合优势拥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中国经济时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区域发展品牌。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在安徽,为什么是皖江?
王三运:把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从全局出发,尤其是立足于调整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设立的,为的是让广大中西部地区找到一个能够承东启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起示范作用的区域。为什么选择皖江城市带呢?是由这个区域的综合要素和组合条件决定的。
皖江城市带涵盖10个市、59个县市区,拥有全省54%的土地面积、45%的人口和66%的GDP。说组合条件,主要指这里具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商务成本较低、空间容量较大等六大优势。比如区位,安徽居中靠东,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向西辐射的桥头堡,这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优势。交通,高速公路网向东方向有17个出口,高铁网络也正在形成。过去蚌埠是铁路枢纽,现在合肥也成为枢纽,从合肥到南京、武汉、上海的动车组都已经开通,到那里分别只需1小时、2小时、3小时,明年京沪高铁开通后,到上海只需2小时,到北京只需3小时。安徽航空吞吐量虽然还不大,但发展很快,合肥机场前几年每年只有100万人次,去年到了330万人次。新建的新桥机场运营后,由于航线、航班大幅增加,我们的航空港地位也会上升。
中国经济时报:您最近说过,皖江城市带是一条重要的工业走廊,是不是因为这里的产业发展条件和现实基础比较好?
王三运:皖江城市带是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规划中六大城市群之一。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城市群,就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安徽的工业走廊、经济高地,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产业上,安徽的装备工业、汽车工业、化工业、材料工业也集中在这条走廊上,马钢、海螺、奇瑞、江淮、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都是很有实力的大企业。在这里发展产业,首先是要素支撑比较好,科教密集、人力丰富,安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要都在这里。其次,便捷的交通与丰富的人力叠加在一起,这里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再者,产业发展的空间容量比较大,也就是开发空间和环境容量都比较大。这个区域目前有7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3个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好,功能完善,不需要铺新摊子。
说城市带也好、工业走廊也好,都是与800里皖江黄金水道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这里的岸线资源是一个独特的优势。800里皖江也就是800里岸线,其中一二级岸线资源占600里,目前派上用场的只有10%多一点。长江的岸线资源,皖江以上水深不够,大吨位船舶过不去,皖江以下已开发饱和,只有这里潜力巨大,对发展大运输量、大用水量的产业最为有利。
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
中国经济时报:既然叫“示范区”,它的示范作用怎么体现?
王三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归纳起来是要打造“两个区”、“两个基地”、“一个增长极”。“两个区”,就是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两个基地”,就是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一个增长极”,就是要打造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示范区,肯定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合作发展。科学发展是大的方向,合作发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就是要在加强开放合作、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中,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很实的事情。再往深入说,建成两个基地、一个重要增长极,则是科学发展、合作发展的 “终端显示”,目标能够达到的话,我觉得示范区就成功了。
中国经济时报:这个定位也回应了许多人的担心——承接产业转移会不会引进一些落后的、别人淘汰的或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王三运:对于承接的产业,我们有清醒认识,绝不能是简单的企业搬迁、产业搬家,绝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人家不要的你捡起来。所以,要看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别的地方没有发展空间,需要腾笼换鸟的,我们要;别的地方淘汰的,我们肯定不要。同时,要注重整体性产业转移的承接,比如华谊集团把产业基地转移过来,就不是简单地搬迁,而是在转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技术设备、生产工艺的优化提升。
中国经济时报:这正契合了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王三运: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把好“三关”、做好“四集”。三关,一是项目准入关,严把产业准入水平;二是环境评估关,环评不过关就要一票否决;三是投资强度关,占用大量土地、能源资源消耗大、投入产出不高的项目,肯定不受欢迎。
四集,一是空间集中开发,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开发区,布局要合理,设施要配套,这样成本就低,效益就好。我们已经明确,在示范区的10个市每个市选定1个开发区作为集中承接区,省里集中建设一个聚集区,不满地开花。二是产业集群发展,用产业集群的办法,实现规模发展、错位发展和链条式发展。三是服务集成配套,既要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配套,也要有公共服务的综合配套,同时政府的服务也要配套,在一个大厅为企业集中办理全套手续。四是资源节约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效用,尽可能把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城市设施利用足。
落实规划需要安徽主动、东部互动、国家推动
中国经济时报:您刚才特别提到了“合作发展的先行区”,我理解,这个合作既包括本区域内部,也包括与长三角省市,还应包括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合作。如何看待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其他沿江省份的竞争、合作关系?
王三运:市场经济不可能排斥竞争,但有竞争就有分工,就有合作。我们中部省份都要承接产业转移,都要全方位开放,这必然有竞争。面对这种竞争,我们要在完善政策、完善机制、完善服务上做好文章,在培育企业、营造环境上下功夫,而不在别的方面搞竞争。产业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承接珠三角的更合适,有的承接长三角的更合适,这就是分工。从中部来讲,承接产业转移都是为了崛起,而中部的崛起决不是哪一个地方异军突起,而是整个中部板块的隆起,这就需要相互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都应当相互协调。我们的示范区之所以叫示范区,就是要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索一条科学的途径,而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这里面合作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经济时报:这个规划出来之后,安徽和长三角省市有没有一些探讨?
王三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一直都有很好的合作,在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问题上达成了不少共识。在国家对示范区规划的批复中,对长三角省市发挥作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沟通和衔接。抓好示范区规划的落实,关键要做到“三动”:安徽作为承接主体要主动,东部作为转移主体要互动,国家政策要推动。“三动”动起来,规划才能落实好。
示范区规划运作好了,会迎来安徽发展的最佳腾飞时机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皖江城市带的未来发展,您有一个怎样的预估?
王三运:示范区建设是安徽崛起的一个强力引擎,运作好了,会迎来安徽发展的最佳腾飞时机。我们对示范区的未来有一个图景描述——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
把这个目标分解开来,我们的步骤就是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去年,安徽经济已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这是一个能够迎来更长时期较快发展的起点,再加上示范区这个战略平台,我们期待安徽的发展能有一个如虎添翼的腾飞。以前我们经过了多少年才到1万亿元,现在我们提出5年翻番达到2万亿,努力朝着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目标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