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成都谋建现代田园城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娜 韩清华 ■马林楠 作者:admin 责编:
一个人,一碗茶,一出戏,一座城。
与生俱来的休闲气质,3000年历史文化传承,衣绿带水枕青山,大街小巷皆故事,但凡走进天府之国,都会生出长住之念。
在践行城乡一体化7年之后,成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战略视野拓展到全球,目标瞄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有人说,成都7年来的城乡统筹实践,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范例。在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看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和路径一脉相承,是对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全面提升和深化,是成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途径。
城市建设:组团发展,不再摊大饼
“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喝点盖碗茶,看点歪录像”,一段描写普通成都人生活的顺口溜,让初来此地的记者很快羡慕起成都人的闲适来。
一位老成都人说,100年来,人们都在做一个梦,一个田园城市的梦——这里既不缺少生活设施,又有蓝天、碧水,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人们平等、和谐相处,不浮躁,不极端。
成都舒适的气候环境和全民参与的休闲模式,让人对田园城市有了更多的向往。
“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是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成都给“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是:它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能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乡形态和空间布局上,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一定位与成都正在从事的城乡统筹和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高度契合的。”成都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李椿对本报记者说。
4月28日,在成都市政府办公大楼的一间小会议室里,这位成都城市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向记者讲述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由来。2009年1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机遇,总结全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他说,成都行政区域仅有1.24万平方公里,空间有限、资源约束,不断集聚的产业与人口使生态和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根据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规划,将整个成都分为四个总体功能区、1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和11条示范线。
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后,武侯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写入了远景战略规划中。
武侯区委书记刘守成对该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打造“商务高地·宜居武侯”,提升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通过多年的发展,武侯区在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区位优势,有条件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实现产业发展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
他们计划到2040年,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将达95%以上,成为辐射国际、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国际一流强区。
成都市温江区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是粗放式、外延式增长。据统计,2008年,温江三次产业比例为8.2∶64.1∶27.7。数字表明,工业虽然占比最大,但其税收贡献远低于服务业,后者的贡献率达80%。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温江区发改局副局长徐黄城向本报记者介绍,温江区委、区政府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的“全域成都”,建设四大新城(即在成都分别建立东部新城——工业商务城、西部新城——健康休闲城、北部新城——现代商贸城、南部新城——科技商务城)的战略,按照“两个率先”和“提速提质、加快发展”的要求,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以“全境温江”为根本,结合区域重点项目,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立足特色产业链条规划科技园片区、光华新城城市功能片区、四川文化产业园功能片区、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功能片区、成都国际医学功能片区、国际乡村度假休闲产业功能片区、现代农业功能片区、和盛职教功能片区等八大城市功能片区。每一片区都有其主导产业作为核心动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产业发展: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有人说,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田园城市不是小国寡民的世外桃源,所以,成都市委提出必须以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
据李椿介绍,产业功能区规划是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编制完成的第一个规划。
“经过市委反复研究,确定为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天府新城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区是13个战略功能区之一,其范围包括现在的大源组团、站南组团部分和双流的中兴、华阳、泰安一部分。”
这个战略功能区是成都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在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看来,高新区是“最能体现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的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4月29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成都高新区念的经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恰恰是国家现在所倡导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效路径。
十年来,成都高新区不仅发展成为四川省和成都市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载体,成功进入中国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方阵”,探索出了一条西部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且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发展的崭新模式。
汤继强介绍,2009年,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同比增长25.1%。目前,在科技部综合考评中,成都高新区位居全国56个国家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第一位,是科技部确定的“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之一。
“把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城建设结合起来,避免产业的孤岛化和新城的空心化”,是高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大亮点。汤继强告诉本报记者,过去在一个片区,只搞产业,没有配套,没有公共设施,白天是一座忙碌的从事生产的热闹城,夜晚就是一个孤零零的死城。通过产业和新城融合,不仅白天可以从事生产,晚上还可以居住、娱乐,成了一座可持续、有活力的新城市。
“过去新津产业发展比较分散,无论什么项目‘拣到篮子里就是菜’,现在我们已向整合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转变。”4月30日,四川新津工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谢留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津工业园通过企业集中加速产业聚集,通过产业聚集推动集群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独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谢留生举例说,新津县依托区位优势,抓住中心城区茶叶结构调整机遇,引进成化股份公司,并相继吸引了天威硅业等多晶硅项目落户。
田园城市建设让城乡发展有机融合
4月30日午后,记者走进新津县郊外一片柚园,只见柚树林中,三五成群,围桌而坐,几把竹椅,或品茶闲谈,或搓麻将……当地人告诉记者,周末这里会更热闹。在成都,只要天气好,几乎80%的家庭都会外出游玩,因此周末出城的路常常很堵。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城乡有机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到2003年,这一时期成都的发展思路主要是通过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限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盘活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营城市。
据李椿介绍,2003年以前,成都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规划,总不在状态,或者说只在心里画画,没落到纸面上。
2003年到2009年,成都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把战略视野从全城扩展到全域,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到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统筹中推动了全域成都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其间,成都于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市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以“三个集中”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4月28日,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浩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成都7年来城乡统筹实践之路,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好又快的高增长,即便在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叠加影响的严峻形势下,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也增长了12.1%,2009年增长14.7%,达到4502.6亿元,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了20%以上。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成都市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至2.62∶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显示,成都是全国唯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城市。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脉相承,是一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
明年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未来五年将是成都市深入推进试验区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直接关系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近期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
“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城市实力的增强和资源友好、环境节约形成良性循环,让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市民才能够全方位地得到实惠,从而使生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赵浩宇说。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