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结构转型突破三重门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王月金 谢建超 张李源清 作者:admin 责编:
全球金融危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水岭。
危机前,广东省依托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以及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外来劳动力等优势,三十年来其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金融危机为这种模式画上了句号,危机促使广东省上下求索。近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该省多个城市,采访了多位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和经济界学者,以全面了解广东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内涵。
本报记者从广东省经济决策高层获知,该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提出了三个战略性转变:从出口导向到内外需并重,从低端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繁荣珠三角经济到发展全广东经济。
从出口导向到内外需并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来,以外向型著称的广东经济受到巨大影响,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东莞为例,国外订单大量缩水,很多企业停产、减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4月29日,在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生产力大厦,东莞市叮当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老总陈克对本报记者说,之前,他的公司从事儿童读物印刷品生产,主要是来单加工,金融危机一来,订单奇缺,以至东莞5—6家这样中等规模的印刷企业最后剩下的只有2—3家。
据了解,2008年广东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125%,其中出口依存度是76%。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4月27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以低附加值的出口导向经济模式对广东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从农业省份跨越到工业省份,再发展到经济大省都是功不可没的,但这种模式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在日渐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难以为继,这次危机逼着广东经济进行转型。”
面临金融危机,当务之急是拓展国内市场。2009年广东省采取了外需不足内需补、出口不足内销补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央的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以及广东的 “广货全国行”活动等一系列扩内需举措相继出台。
目前政策初见成效,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企业内销额突破了8400亿,工业品内销额同比增长21.7%,实际上拉动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
4月28日,在佛山市顺德区,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小天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的家电下乡等政策是家电市场的二次革命,对我们的产品扩大国内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市场的拓展有效地规避了国际市场风险。
但和有自主创新的大企业不同,广东许多中小企业还不适应国内市场,“在国外,儿童玩具市场都有严格的标准,可是国内没有,我们公司研发的面向国内市场的叮当系列儿童益智印刷品用的是环保材料,成本高,竞争力弱,拓展国内市场困难比较大。”
陈克拿着一本他公司印刷的婴幼儿读物对记者说,“你看这纸张,婴幼儿含在嘴里没有毒,而目前市场上卖的许多读物是用回收纸制作的,含有有毒物质,可是价格极低,挤占了市场。”
而且,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生产出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还要拓展市场营销路线。“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和我一起的有12家对外加工企业都谈要技术创新以开拓国内市场,坚持做的只有6家,到目前,做成功的包括我们只有2家。”陈克表示,外贸一回暖,许多企业纷纷又回到了之前的老路上。
对此,广东省政府从税收、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等措施。
尽管如此,记者从东莞几家中小企业了解到,转型初期对他们来说,“是在冒险,是在烧钱”。陈克说:“中小加工出口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目前最需要的,是成熟的国内市场环境和规范的行业标准。”
此外,扩内需不意味着放弃或弱化外需。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梁耀文对本报记者表示,广东作为出口导向型的省份,要把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转变为内外需协调发展,使广东经济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而且,记者调查发现,为扩大内需,广东2009年开始实施的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政策也贡献突出。三旧改造是广东省和国土资源部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省建设项目,为期三年。
谢鹏飞表示,这既能为新建的项目腾出土地,又能整治环境,而且城镇化改造伴随着大量人口的迁移,带来水路、电路、房子等大量投入,这对扩大内需成效非常显著。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如果说内外需双轮驱动是广东经济前行的外力,那么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就是广东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易事特拥有自己的品牌并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所以在金融危机中,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外围环境变化对企业影响不大,而且保持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我们有自己的定价权,这就是自主品牌、自有技术的优势。”4月29日,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对记者这么表示。
记者看到,在该公司的大院内,一座新建的大楼已初具规模。何思模对记者说,“正在建设的是我们公司的技术研究院,易事特能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主要得益于易事特核心技术的研发,如果将品牌、技术、服务、价格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来进行排序的话,技术毫无疑问排在第一位。”
在广东,像易事特这样能够在短短二十年即掌握核心技术并能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民营企业还是少数。
更多的是,“依赖外部资源,外部资源一走,留下了厂房,没留下产业工人,没留下管理者,也没留下市场,因为都是外资订单,这是前几年广东产业的典型特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江华4月27日对本报记者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承接了国际低端加工产业的转移,尽管近些年也发展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但80%的技术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
在这方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尹涛有切身体会,“例如广东汽车制造业,中国企业掌握的都是零配件生产,而核心技术日本人管理得特别严,我去看过他们几个厂子,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国人根本接触不到核心技术。”
广东早就看清了科技创新方面的欠缺,最近几年的“双转移”、“双提升”等政策都是为了产业升级,而且,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广东也先行一步。
十七大报告中有一句话是,“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谢鹏飞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就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两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广东的一个创举,广东就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一整套的东西,包括框架建设、制度建设、载体建设等。”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东以高新区为突破口。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认为,高新区的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体现了产业高端化的趋势,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力量。
目前,广东省共有6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10多个市级高新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全国前列。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居全国首位。
尽管如此,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方面,广东做得还远远不够,日本、韩国等每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投入5—8美元来消化、吸收到再创新,而广东大概是引进1美元,投入0.7美元。
谢鹏飞表示,在总体提升广东自主创新方面,目前广东一是集中资源做增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稀释原有的低档次的产业;一是传统低端产业存量的转型升级,做好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
此外,广东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几年广东和200多所高校以及64所科研院所建立起广泛的产学研联盟,开展产学研项目6000多项,累计实现产值7000多亿,实现利税1000多亿。
以人为本平衡区域经济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所以广东在经济转型上,突出改善民生,在重点促进就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功夫,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从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谋发展促转变。”谢鹏飞表示。
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广东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珠三角在工业化道路上先行一步,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比较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广东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此,广东2008年实施了“双转移”战略。
据了解,“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刘江华表示,通过“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经济的失衡,产业承接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自2008年广东实施“双转移”以来,广东农民收入明显改善,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了解到,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名义增长7.9%,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10.7%,是近20年来农民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是1990年以来首次高于广东省人均GDP增长水平。
此外,广东城镇化过程也在加速,谢鹏飞表示,广东的城镇化和全国其他地区不一样,我们走的是和产业转移园相结合的道路,珠三角产业往外转移,不仅加快了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加快了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过程。
记者从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获悉,2010年第一季度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354.7亿元,同比增长70.35%。创税20.02亿元,同比增长15.92%。园区吸纳劳动力39.69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26.51万人,占67%。
而且,“双转移”决策的推出加快了广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步伐,通过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缩小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题。
此外,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区域经济圈,广东近几年发展了一批重化工业项目,从核电、炼油,到石化、钢铁等。
“作为一个大省经济圈,必须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也是区域经济圈形成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一直以轻型工业为主的产业,长三角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是因为有自己完备的工业体系。”刘江华说,经过几年努力,广东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广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超出本省,广东计划打通通向外部的18条通道,目前武广快线的通行,加快了珠三角经济向外扩散的步伐。
防止传统发展模式复归
截至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早已破题并初见成效。
广东外贸依存度从2007年的156%降至2009年的106.8%。服务业贡献率达2001年来最高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8%。
但从2010年广东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广东省工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010年工业有可能重新取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全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玩具等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增幅。
对此,广东省统计局的分析明确指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显薄弱,可能出现经济回升伴随传统发展模式复归的新问题,应引起关注。”
转方式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广东产业升级不仅要改变加工出口的路径依赖,而且必须改变观念,广东的商业文化中急功近利的因素比较明显,例如今天进的货,明天就想卖出去,想快速赚钱,而大工业文化不一样,眼光有可能放在十年以后。”刘江华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广东用贸易的眼光去办工业,这样的文化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
但技术创新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谢鹏飞表示,广东中小企业多,对它们来说,技术创新是非常难的,但运营模式的创新任何企业都可以做,制造业创新就是在加工制造核心环节中,往上延伸加大研发,往下延伸加大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力度,往制造业先进服务化方向发展。
此外,这次金融危机形成了倒逼机制,逼着企业转型升级,但从被逼着转到自觉转还需要一个过程。谢鹏飞表示,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到科学发展的理念上,体制也要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制度调整,实际上就是要创造有利于经济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记者了解到,当前,广东构建有利于加快转方式的政策体系正在研究制订当中,力争在投资、财税、金融信贷、环保、土地、贸易、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价格杠杆等方面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