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究时间: 2015-08-06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有效推进此项工作,国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方案的实施,根据这一方案,从2014——2020年南宁市要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可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是我国城镇化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南宁市“三农”的基本状况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南宁市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进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获得工作和在城市生活并最终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公共服务而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两种类型:一是原户籍在农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工作生活的农业人口(包括农民工);二是户籍已经在城镇,而且已经在城镇工作生活一部分城镇居民(城中村民)。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前南宁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有关部门统计,南宁市201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1.48倍,而2014年南宁市城镇常住人口为403.7万人,比2000年增长72.22%。两者发展不平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南宁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它使一部分农民直接融入了城镇,成为和城镇居民完全平等的市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大量的农民市民化本身就直接缩小了城乡差距。在目前,南宁市有限的耕地资源不可能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不可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其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就相当于增加了农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富裕农民。再次,城镇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增加的需求不但会推动城镇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从而有力于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对于内需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在深入各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总体思路。专家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带来可观的内需规模,成为经济7%-8%中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此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消费需求还能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

  (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预计2015年底,南宁市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但与全国省会城市比仍处于落后。城市现有的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就业和固定居所。即使一些已经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农村户籍居民,也难以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成为被边缘化的“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利于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公共服务、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让这部分农民在城市能够定居下来、发展得好这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南宁市“三农”的特点

  (一)农业人口占比重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潜力大

  南宁市总面积为2.21万平方千米,管辖15个县区开发区,102个乡镇,1382个村委。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691.3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287.68万人,比重为41.61%;城镇常住人口为403.7,城镇化率为58.39%;南宁市2014年末户籍人口为729.65万人,其中户籍农业人口为450.53万人,占比重为61.78%,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南宁市的农业人口比重最大,也高于区内的柳州、北海、防城等市。南宁市的隆安、马山、上林城镇化率只有30%,即使在六县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武鸣县城镇化率也只有40.76%,大大低于全国、全区的城镇化水平。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潜力大。

  (二)人均耕地面积偏少,农业耕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富裕劳动力凸显

  2014年末,南宁市耕地面积为69.25万公倾,人均1.42亩,比全国人均1.3亩略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2014年按户籍人口算南宁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45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10万人。2014年南宁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72.71千瓦,比2010年增长20%,为2000年的2倍多。同时农业生产技术如播种、收割、田间管理也越来越现代化,农村土地流转逐进程加快,公司加农户的农业经营方式也在推进。据调查南宁市目前每个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平均为1.8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4岁,全年从事农业生产时间不足两个月,由此产生超过13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聚拢已经成为常态,外出误工经商十分普遍

  根据调查测算,南宁市目前有不少140万人的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或者定居城市。其中:有近半数是转移到本市的城镇地区,有半数是转移到省外的发达地区,极少部分转移到区内的其他市。南宁市的横县、宾阳、马山、隆安、上林、武鸣都是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大县。

  (四)农业居民市民化愿望不强

  从制度方面来看: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公平的教育制度、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以及覆盖农民工的廉租房制度等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向市民有序转换的制度仍未建立和完善,这也必然大大束缚了农民工的手脚,阻碍了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从农民工自身素质来看:文化上,由于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使得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普遍较低,无法在城市里长久地安身立业;技术上,技术层次较低总是处于就业市场的最底层,工资无保障;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农民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在生存和发展能力上表现为单一性、薄弱性、缓慢性等特点,这与现实社会的要求不符,缺乏竞争力,生存相对困难;心理上,受自身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农民工在心理上表现为自卑性、脆弱性、封闭性等特点。这些都导致农村居民市民化愿望不强。根据对部分农民身份的人员访问调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不愿意落户城市,固守在城里工作、在农村存钱、在农村消费的观念。

  四、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工远离故土在外打拼留下大量留守老人和小孩的社会问题。贵州“留守儿童自杀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何使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是各级政府急迫解决的问题。中央提出着力推进的“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南宁市如何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若南宁市到2020年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超过70万的人口需要安排就业,相当于2014年南宁市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就业总量。

  (二)住房问题

  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住下来是基本条件。据调查,目前在南宁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及子女有半数是依靠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超过四成租“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农民住房,在城镇拥有自己的住建房不到一成。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住房问题,缺口相当大。假若到2020年要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按每人14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测算,南宁市需要建1400万平方米的住房,相当于28万套50平方米的住房。

  (三)社会保障问题

  这几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建立,但是和城镇的差距非常大。2014年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南宁市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为13.4%,参加医疗保险的为15.6%,参加工伤保险的为26.6%,参加失业保险的为8.5%。而这几项社会保险在南宁市城镇地区参保率均在95%以上。目前在南宁市,一个农民工如参加规定的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用人企业每月需为其缴纳约450元,农民工本人每月需缴约150元,合计每月约为600元。以目前农民工的参保率和缴费水平看,缺口相当大。如要安置70万农民工就业,每年缴纳各项城镇社会保险在40亿以上。

  (四)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近10年来,南宁市拖家带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日益增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需要解决超过20万以上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需要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在170所以上才能满足农村转移人口的子女上学需求。

  (五)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表现就是城镇人口的增长,城镇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首先城镇人口的增长会占用绿地建住宅;其次会增加氨氮、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造成水污染;再次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人多车就多、,造成空气污染;四是会增加生活垃圾和噪音等。总之城镇人口的增长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五、推进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能力

  以推进五象新区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南宁市资源环境城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稳步推进南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一是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各县的城镇为重点,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合理布局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群。二是各县区要突出专业化、特色化,积极发展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制造业。小城镇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要以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为重点,其他小城镇的发展要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与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积极作用。

  (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发展带动了产业整合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和升级转换,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投资、消费需求,吸引农村人口、农产品向城市聚集,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城镇化拉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工业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相促进作用,通过推进工业化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的素质提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农民的住房、教育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长期来看,打破城乡居民的界限,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短期来看,户籍制度的改革重点,一是改革户口的登记制度与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宽松的城镇迁移落户政策,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按居住地进行登记和社会管理制度,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户籍的根本问题就是蕴含的公共服务,解决农民的户籍问题其实就是要让他们与城镇居民一起享受福利待遇、医疗、住房、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四)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起点,是促进城镇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实现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原有的城镇居民和新进城的居民在医保、劳保、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房等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或社会保障待遇,是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稳定已进城的农民的有效手段。

  (五)建设生态城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城镇功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发展理念上要立足南宁市的市情,把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始终贯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过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城市、城镇,实现人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协调发展。在发展目标上,要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为目标,经济推进生态新城建设和老城的生态改造,加大环境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马占魁林培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十六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2】中国改革研究院《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3】徐辉元章《大数据时代党员干部的12堂必修课》中国友谊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