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
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探索时间: 2016-10-18信息来源:李彬 何悦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研判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探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新增长点,开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需要采取新的思维方式,把握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以改革、创新和转方式、调结构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利用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关键词: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形势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09-0063-04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509063
作者简介:李彬,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研究中心教授;何悦,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风险管理的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编号:13YJA630042)、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编号:2013-ZJ-0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估研究”(编号:15XGL005)和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4XJTD03)的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也发生明显变化。对西部地区而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科学研判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探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新增长点,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一)经济增速继续保持稳步提高,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2014年,西部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约为139 607亿元,同比增长约10.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高于7.4%的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GDP的比重约为22%,继续保持稳步提高趋势。其中,西藏自治区增速最高,达到12%,重庆市和贵州省分别增长10.9%和10.8%,紧随其后。从各省(区、市)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四川省为28%、陕西省为12%、重庆市为11.8%、广西壮族自治区为9.5%、贵州省为9.1%,分别位列前五位,对西部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约为70.4%,整体贡献不断提高。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但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较快
2014年,西部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但西北省区增长回落幅度仍在加大,回落幅度较上年在1~8.2个百分点,其中西藏自治区回落幅度最大,重庆市回落幅度最小。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较快,正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亮点,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和贵州省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尤为迅速,排在西部地区前列。
(三)农业经济发展加快,但农民整体收入增速继续放缓
2014年,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贵州和云南两省得益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增速领先于西部地区其他省市。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上期基数较小,加之农业收入增长快、务工收入下降少等原因导致整体增速继续放缓。农民收入绝对数位列西部地区前三位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和四川省,分别为9976元、9490元、8803元,均未超过全国平均值10 489元。
(四)投资增长持续回落,但总体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西部12省(区、市)投资总量约为125 980亿元,约占全国总投资的25.1%,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各省( 区、市) 投资增速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西部地区平均增速18.9%,回落4.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贵州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由于受国家政策的扶持且自身基数较小,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其投资增速排名西部地区前列。
(五)消费增长略有回落,消费市场比较稳定
2014年,西部各省(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回落,回落幅度较上年在1~2.9个百分点,平均回落幅度为1.5个百分点,整体略高于全国平均回落幅度,其中西藏自治区回落幅度最大,重庆市回落幅度最小。在居民刚性消费需求自然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内生动力支撑下,在各类消费刺激政策拉动下,西部各省促销节会活动等消费市场运行比较稳定,有8个省促销节会活动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11.8%的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势头较为明显。
(六)外贸整体形势好于全国,加工贸易发展较快
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全国进出口贸易增速回落,但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随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平台和国际贸易通道的日益完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成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亮点,促使西部地区外贸势头不断好转,进出口贸易整体形势明显好于全国。2014年,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9 793亿元,约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5%,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重庆市发展最显著,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位列西部地区首位。
(七)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整体增速继续回落
受房地产市场回落、工业增长继续减速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缓慢,大多数省份增速有所下滑,整体呈现回落态势。从总量看,2014年四川省、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位列西部前四位。从增速看,西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位列西部前四。与2013年同期相比,仅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增速加快,其他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回落幅度在1.6~10.4个百分点。其中,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重庆市回落幅度最小。
二、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明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截至2014年9月,西部地区有8个省(区)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同比明显回落,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甚至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0.4%、-20.3%、-17.3%、-10.7%、-7.6%、-5.8%、-4.8%。西部地区仅重庆市和贵州省表现较好。因此,应利用新常态提供的调整机遇期,加快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步伐,尽快培育新型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二)新的工业增长点尚未形成,工业企业压力较大
目前,西部地区普遍缺乏新的工业增长点,同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用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减弱等问题。主要工业品价格上升动力不足,工业企业出现下滑苗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1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前三季度回落为11.1%。当前,西部地区经济下滑风险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降低了工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投资增长持续回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西部地区受市场需求动力不足的影响,投资增长持续从30%高位回落,目前半数省份的投资增速已低于20%,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015年1~4月,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27 25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同比回落8个百分点。与2014年同期相比,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中,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其他10个省(区、市)的投资增速均有所回落,甘肃和陕西两省回落幅度最大,分别为16.7和12.9个百分点。
(四)开放水平不高,外贸整体竞争力较低
2014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仅有7.5%,整体开放水平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从外贸依存度看,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超过15%,其他绝大多数省区在15%以下,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1]另外,从出口产品结构看,西部地区仍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利润率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外贸整体竞争力较低。
(五)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如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转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难度依然不小。[2]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必将逐年增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在短期内又无法实现快速提升,因而导致西部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国家生态安全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3]
三、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
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树立新常态思维。面对经济增长减速换档,一要保持定力,沉着应对。二要坚决摒弃“速度情结”、“GDP崇拜”,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三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四要强化忧患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探索新常态下经济工作新方法,寻找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驱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改革、创新和转调。
首先,改革驱动,即向改革要动力。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下放和取消一批审批事项,真正将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4]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实现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尽快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
其次,创新驱动,即向创新要动力。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金融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投资创业门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后,转调驱动,即向转方式、调结构要动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尽快建立经济发展由粗放到集约转变机制,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旅游、文化和科技相关的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5]着力培育富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6]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发力,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二)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一是找准定位,深入研究,精心谋划,有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如,重庆市已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地方战略与国家战略的有机对接。[7]二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将国企改革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将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捆在一起“走出去”。三是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促进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管道、口岸、港口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落地,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为西部地区对外开发夯实基础、培育优势。
(三)利用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8]加快发展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山地农业,开发山地特色优质农产品;以“特”处为切入点,把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9]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发挥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引导作用。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规章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体系机制,包括组织支撑体系、信息网络体系、资金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三是制定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制度,探索推进持证务农及持证务农与享受农业优惠政策相衔接。四是治理培训市场,加大对培训机构资格审查,严厉打击打着培训的旗号欺农骗农行为。
同时,激发多种农民培训机构主体的积极性。一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强、基础实施好、培训经验丰富的优势。二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对社员生产技术、营销技能、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培训优势。三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的联合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10]四是发挥农村能人贴近现实、技术实用、技术强等优势。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重庆2015年经济展望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2]邱鹏,秦成逊.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J]. 软科学,2009(6):66-69.
[3]王珂,秦成逊. 西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J]. 经济问题探索,2013(1):98-93.
[4]安静赜. 解析内蒙古经济新常态 [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2):13-15.
[5]胡乃武,范炳龙. 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潜力分析 [J]. 经济纵横,2012(8):17-19.
[6]张占斌.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 (1):15-20.
[7]侯英俊. 浅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对接 [N]. 重庆日报,2014-12-11.
[8]郭俊华,张一敏. 论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的选择 [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15-17.
[9]邓玲,张红伟. 中国七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研究报告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0]杨林生,论卫星. 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属性及其企业化升级 [J]. 现代经济探讨,2014(06):20-24.
(责任编辑:任春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