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发展研究时间: 2016-12-02信息来源:李琪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走低碳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化发展现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建设仍显迟缓,低碳能源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利用等方面相对薄弱。然后,采用实证的手段,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原因,发现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扩大是制约低碳化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增加、技术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优也是低碳城镇化迟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9—0143—03
     [基金项目]本文受“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资助,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研究”(项目编号:13CJL045);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路径选择”(项目编号:13yjc790014);2013年度内蒙古规划办项目“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内蒙古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B027)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琪(198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5.09.034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iz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Li Qi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hehaote, Neimenggu 010051)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ach reg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in China's wester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it founds that low—carbo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remained slow, and low—carbon energy development, low—carbon industries, low—carbon lifestyle, the use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etc. are all relatively weak. Then, it uses the empirical mean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ization. It discovers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expan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low- carbon, and weak technology and increasing population are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low-carb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 urban agglomeration; low—carbon urbanization; reason
 
     一、引言
 
  当前,生态文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原有的“四位一体”战略转变为“五位一体”战略,低碳发展模式已成为未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低碳城镇化发展,无疑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东部地区发展空间不断压缩,西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西部城市群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加快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则是重要的任务。因此,摸清西部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梳理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探索未来低碳城镇化发展对策,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低碳城镇化内涵
 
     低碳城镇化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在城镇化建设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管理,建立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和低碳能源体系,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促使城镇、环境与社会能有效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既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又要跟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综观前人研究,所谓的低碳城镇化是在城镇化建设的大局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科学的低碳化规划,以综合环境整治为抓手,建立低碳能源结构,最终实现城镇建设中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二)西部地区低碳城镇化建设现状
 
     1. 能源利用低碳化发展滞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天然气以及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达90%以上,其他一次性能源的消费较少。较多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减少,还导致碳排放超标。低碳城镇化建设要求西部地区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西部低碳城镇化的发展受能源制约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导致我国西部地区低碳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
 
     2. 低碳产业的层次较低。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也影响了低碳城镇化建设。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西部地区低碳产业层次明显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碳排放量高、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环境污染重等因素,导致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产业层次偏低,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带。
 
     3. 低碳生活方式并未普及。不仅西部地区城市群内的低碳产业层次低,而且西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欠缺,缺乏低碳理念。虽然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并不高,但是西部地区的消费并不低。生活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面子消费和奢侈品消费较多,城市内地公共交通设施也不完善,无法实行绿色出行。
 
     4. 低碳技术未充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一个地区研发水平与资源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低碳水平。西部地区城市群内的科教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力量,低碳技术无法应用到西部地区生产生活中。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较多,节能减排技术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西部地区能源利用率低。为了加快低碳技术、绿色节能技术,西部地区正不断发展低碳城镇化,加快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化建设。
 
     三、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低碳城镇化现状的原因:实证检验
 
     (一)理论模型
 
     根据Chin Siong Ho等人的观点,一个地区的低碳城镇化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存在重要联系。借鉴他们的研究经验,构建关于低碳城镇化原因的理论模型:
 
     
 
     其中,Ii表示环境的压力,具体为碳排放强度;Pi表示人口规模,Ai表示经济发展水平;Ti表示技术水平。a1、a2、a3、a4为对应的系数。这样,便得到一个碳排放强度关于人口、经济、技术三大因素的理论模型。对式(1) 两边同取对数,展开得到如下模型:
 
     
 
     为了进一步挖掘影响因素,本文引入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将式(2)扩展为:
 
     
 
     其中,Si、Mi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
 
     (二)回归结果
 
  首先对变量的指标进行确定。碳排放强度采用单位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GDP表示,技术水平采用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表示,产业结构采用非农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消费水平采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示。本文选取西部地区川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西兰银城市群四大城市群进行分析,样本区间为2005—2013年,数据来源于国研网数据库与各地区统计年鉴。
 
     对式(3)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三)结果的分析
 
     1. 根据前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城市经济发展规模的系数是所有因素中最高的,系数值达到0.677,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规模大小是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的第一大因素。这也表明,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一直是能源消费明显提升、低碳城镇化发展压力持续增大的首位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城市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大规模消费资源为条件的,西部地区城市群亦是如此。但是,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不能作为长效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能源消耗,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采取有效手段,逐步建设低碳型城市群,加速低碳城镇化发展。
 
     2. 居民消费水平的系数排名第二位,系数值达到0.539,由此可见,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是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消费扩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必须扩大生产以满足需求,于是生产活动进一步活跃,从而提高了碳排放水平。
 
     3. 人口规模的系数排名第三位,系数值达到0.503,由此可见,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对比发现,城市人口规模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系数值较为接近,由此认为人口规模增加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这两点对西部地区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随着西部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张,人口规模也不断增加,庞大的人口注定了消费规模巨大,于是增加了西部城市群的碳排放压力,对低碳城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技术水平的系数为-0.418,说明了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群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碳排放,从而促进低碳城镇化建设。然而,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工业技术水平并不高,工业碳排放量日益加大,如果今后能够积极研发和利用新型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者开发节能环保产品,便能缓解碳排放压力。
 
     5. 产业结构的系数相对较小,但仍是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的一个因素。这也反映了由于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工业占有相当份额,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四、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发展对策
 
     根据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结合我国低碳建设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西部城镇地区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正保持高速发展水平。为了实行低碳发展概念,西部地区城镇化应该从低碳规划着手,将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在条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管理决策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地区的监管与指导,将城镇建设放在低碳绿色环保的高度进行筹划,形成一体化的体制。西部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国土、规划、交通、环保以及城建等部门的综合管理。西部地区政府应响应国家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依法行政,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制,深化西部地区户籍、教育、文化、社保制度改革,倡导发展低碳城镇,合理适度的发挥西部地理优势,优化空间格局,增强西部城市群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西部地区低碳城镇建设的考评制度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快速,但也导致了我国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考核制度不健全,我国通常把GDP看做评价地区政府政绩的关键依据,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工业,能源的滥用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出现很多弊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低碳城镇发展,我国政府应创新考核底细,增加环境治理、教育宣传以及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指标。从制度上规范低碳城镇建设考核指标,促进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发展。
 
     (三)以低碳产业带动城镇化建设
 
     低碳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新的活力,西部地区城市群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精细化、低能源和无污染的低碳产业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的。西部地区应根据本土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西部发展的低碳产业,实现低碳产业与城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西部地区政府应引导企业发展低碳服务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低碳服务业有效带动西部地区低碳城镇化发展。
 
     (四)严格控制碳排放
 
     地方政府应严格控制碳排放,对企业进行行政管制与经济机理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碳排放。随着东部城市扩张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也带来了更多的碳污染。西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城镇发展中要遵循低碳建设,推广节能减排,使用低碳及时。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推广低城镇低碳化生活方式,市民应多利用公共自行车、公交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切实为西部地区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晓冰. 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92—95.
    [ 2]王婕.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 [J]. 改革与战略,2014,(2):11—13.
     [3]吴江,申丽娟.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1—155.
     [4]Chin Siong Ho, Yuzuru Matsuoka, Janice Simson & Kei Gomi. Low 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Malaysia——The case of Iskandar Malaysia development corridor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3, (37): 43—51.
 
[责任编辑:梁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