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省会城市提升的战略思考时间: 2016-05-26信息来源:陈耀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石家庄要担负起带动全省发展的历史使命,提升自身定位,着力打造京津冀核心区的第三极。从产业发展战略上可以考虑两大定位,即把石家庄建设成为高端都市型产业制造基地和北方商贸物流电商中心。目前石家庄发展水平与京津落差大,但提升空间和潜力也大,要通过定位升级、创新驱动和建立与京津合作对接机制,努力实现一体化发展目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都市型产业;京津冀核心区;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2—0010—03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简介:陈耀(1958—),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等。
一、提升省会城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否成功要看河北的发展,河北发展的关键要看省会城市。京津冀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河北省与京津两个直辖市的发展落差非常大。河北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大家抱怨最多的是,京津大都市对周边要素资源吸附的“极化效应”,俗称“大树底下不长草”。但作为省会城市的石家庄综合实力相对太弱,缺乏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石家庄的自身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但是跟其他26个省会城市比较起来仍然落后,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中明显是一个发展洼地。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石家庄人均生产总值(GDP)水平不足京津(1.5万~1.6万美元)一半(49%~46%),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4位,仅高于兰州、西宁和南宁。从经济总量看,石家庄GDP排第13位,而河北省总量在全国一直稳定在第6位,若加上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或地级以上城市,石家庄的排位更后移。再从省会城市经济占全省的比重或称“经济首位度”来看,石家庄的经济首位度仅为17.19%,在全国同样排在第24位。因此,可以说石家庄的发展关乎河北的发展,“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必须改变。
所谓“协同发展”或“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使落后地区的发展尽快跟上来,缩小内部发展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首都北京要做减法,要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要有部分产业外移;河北主要做加法,要提高人均水平(当然,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也要做);而石家庄要做乘法,就是要有比全省水平更高的发展,资源配置、要素投入和经济产出要能够产生“乘数效应”,石家庄对全省的带动作用更强更大。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二、举全力打造京津石核心区第三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石家庄打造京津冀核心区的第三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石家庄要利用这样的一个特别重大机遇加快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谋划201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战略,一个是“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个是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的一号工程。石家庄要抓住这样一个战略机遇,要把石家庄的提升放到一个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去思考。
石家庄应该成为京津冀都市群的第三极,这也是省会城市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石家庄提出了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三极,实际上,如果从城市群的角度看京津冀区域,无论打造还是不打造,石家庄本来就是第三极,也当仁不让的应该是第三极,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人口、地理位置等方面综合来看,其他城市都不能成为第三极。但这个第三极与京津相比方方面面差距太大,还不能和京津实现三足鼎立。作为省会而言,石家庄要在河北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使石家庄市能够成为真正的第三极,这是省会的责任和使命。
石家庄大的发展战略,笔者的思考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必须在京津石核心区上做文章,打响“京津石”这张牌。从三地关系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只靠“京”“津”这样的两核还是不够的。过去有的提“京津唐(山)”,有的提“京津保(定)”,意指把唐山市或保定市作为京津冀核心区中的第三极,应该说都有一定道理,唐山市的经济总量在河北最大,保定市距离北京最近,但是仅考虑经济总量和地理临近性是不够的,作为第三极更重要的是考虑它能够对河北省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总体而言,石家庄成为第三极的相对优势比较明显,除了它是省会中心城市,河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地理交通看,它地处冀中南,辐射带动面广,自古是燕晋咽喉,与山西能源基地、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相连,腹地辽阔,可利用资源机会多。如果考虑到带动全省作用的话,笔者认为还是把“京津石”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比较合适。也就是要打造一个三足鼎立的核心区,当然现在还不可能达到三足鼎立的水平。石家庄现在还达不到三足鼎立一方的水平,但是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石家庄的人均GDP只相当于京津的不足50%,这一条腿比较短。要把这条腿拉长,拉长到什么程度呢?同京津齐头并进是比较难的,但是,经过相当长的努力,将这一指标提高到70%是有可能的。按照欧盟的经验,达到70%就达到了均质。低于这个指标才是援助和支持的地区。因此,从GDP水平比较上看,石家庄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把石家庄打造成高端都市型产业基地和北方商贸物流电商中心。考虑石家庄战略的第二点就是要在打造第三极的目标下,做好产业发展定位。从产业发展战略上讲,石家庄的产业发展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两大定位,即把石家庄打造成为高端都市(而非都市高端)型产业制造基地和北方商贸物流电商中心。在这里讲“高端都市型产业”而非“都市高端型产业”意指二者是不同的,“高端都市型产业”是指产品和服务主要是满足国际大都市、特大城市、首都等高端都市需求的产业,而“都市高端产业”则是指产品和服务主要是满足都市中高端需求的产业或者是附加值高的产业或者是高大上的产业。
石家庄紧邻北京、天津这样的3000多万高端消费人群的高端都市,他们对都市型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业产品有着庞大的需求,这些需求为石家庄的发展和河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石家庄自身的产业基础也不错,比如农产品加工业、制药、医疗器械制造等,这些产业可以直接面向高端都市需求。当然,除了满足大都市加工制造品的需求外,还可以大力发展面向京津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如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和大都市消费人群的健康服务、家政保安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这样去引导。另一个产业定位是北方商贸物流电商中心。这是从石家庄独特的交通地位来考虑的,石家庄西连山西能源大基地和太原为中心的城市群,南连中原地区及其城市群,东连山东半岛及其城市群,交通地位独特。石家庄要把自己打造成为连接南北东西的一个商贸物流电商中心,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要抢抓这个新兴业态。为此,石家庄要抓紧规划建设连接这些都市群的基础设施,形成更快捷更广泛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包括高铁、高速公路、地铁、城际铁路、宽带网、物联网等,提升与这些地区的联结性和通达性。正好国家在这些方面投入力度比较大,也是一个机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它与其他地区的联结性有很大关系,联结性和通达性实际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根据华为的一项联结竞争力研究结果显示联结性(联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则GDP提升1.4~1.9个百分点。今后在物理上的联结和信息或信息通道上的联结,将来会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石家庄作为一个火车跑出来的城市,具有很多城市不具备的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中心的条件和难以取代的地位。
三、推动省会城市提升的战略举措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发展要依靠自己,但是要提升地位恐怕还是要争取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石家庄设立省会城市比较晚,很长时期以来河北省的发展重点不是在环京津地区就是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惠顾。如果还是在现有的体制下,离开了上级政策的积极支持或扶持,石家庄要打破发展洼地格局,恐怕还是非常困难的。那么,需要在哪些方面获得国家特殊政策的支持呢,可以有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城市升格。石家庄市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会城市,要同京津开展合作对话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话规格差别太大。现在有提出把石家庄市升格变为直辖市,如果这样,对话就容易得多,实现京津石三足鼎立的概率就要大得多,对协同发展要有利得多。这算是一种思路。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路,比如像大连、青岛这样一些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总之,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以围绕提升石家庄行政地位做一些工作。第二是争取国家级层面的战略支持。这些年,石家庄好像还没有任何国家级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应该争取到一些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最有可能的就是争取正定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截至2014年10月国家已批准设立了11个国家新区,仅2014年一年就批准设立了5个国家级新区,力度比较大。前些年已经传出不再批新区,但是没想到2014年一下子又批了那么多,而且这些都是积压很长时期了,包括西部四川的天府新区、陕西西安的西咸新区,东部大连的金普新区、青岛的西海岸新区。正定新区好像热点不在这个上面。但是笔者觉得还是需要这么一个新区,而且也是有条件争取的。为什么要争取批设国家级新区呢?因为国家级新区是一个地方或城市在开发开放上的新增长极,享有一系列新政策,影响力大。一般的国家级新区都是要再造一个城市规模,规划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可供用的土地也都在500多平方公里。这对一个城市一个省区的发展非常有利。笔者比较赞成石家庄最近开展的行政区划调整,这个调整是比较成功的。调整行政区划在全国应该说是一个可做不可说的事情。石家庄这次调整行政区划,把三个县城(市)合并进来,城市主城区扩大近4倍,人口规模扩大近一倍,这是提升石家庄省会城市的重要举措,但是这还不够。还应该有一个国家级的战略来支撑,对于石家庄来讲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和海内外人才,有利于优化省会中心城市乃至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正定古城历史悠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正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大,要在古城保护的基础上谋划好新区建设,同时要比照国家级新区的要求积极地推动申报工作,使新区成为省会城市提升和河北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
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石家庄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毫无疑问也应在创新驱动上做文章。当然,创新驱动也要有一些抓手。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地讲到,要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东中西部一些地方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先行先试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多地区发挥效益。具备建成示范区的高新区要加强培育指导,这也是一个契机。石家庄创新驱动发展应该跟北京对接,尤其是和中关村对接。中关村的科技成果需要产业化,需要转化基地。“中关村”已成为创新的标志。现在中关村已经不只是北京的一区16园了,它已走出北京,落户其他地方,如贵阳的中关村科技园,湖北十堰市已成为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对接中关村,石家庄的条件应该更优越。可以像苏州昆山承接上海的辐射与产业转移一样,采取“星期日工程师”等各种形式利用大都市人才。昆山人把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军人物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有重点地对接,这种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高铁时代使得我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引才用才方式有多种,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北京市的人才和天津市的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在创新上还是要有一个基地为依托,石家庄还是要争取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依托高新区,也可以将一个城市作为自主创新示范区。现在国家批复设立了六个(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是第一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石家庄可以选择以高新区为主体申请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可以选择以石家庄市为单位申请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做这个努力。不管批不批,都要和中关村搞对接,对接程度决定着石家庄的创新程度。当然,这不是说就依赖于中关村,而是目前的这样一个阶段首先还是要重视借助外部的创新资源。
建立与京津协同发展的对接机制。对接机制有好几层,国务院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省部级也有,具体到省会石家庄也应该有一个京津石对接机制。对接还是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除了政府还应有民间包括商会协会这些方面的对接。民间的对接正在进行并发挥作用,如北京的河北企业商会已经建立了一个京津冀产业联盟。今年的石洽会上已看到北京的大批优质企业出现,要作好这种形式的对接。另外,京津冀三地合作设立论坛也是不错的对接合作形式。
(此文系作者在石家庄召开的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由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钟庭根据录音整理,作者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改增补完善。)
责任编辑:高钟庭
Strategic Thinking on Promoting the Capital C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hen Y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ises a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provides a hitherto unknown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economy of Hebei, as the capital of the central city of Shijiazhuang to assum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rovince's drive development, enhance their own positioning, triode strive to build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an be considered the two position, that is to build Shijiazhuang into a high-end urban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base and logistics business center north of trad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hijiazhuang and Beijing—Tianjin high drop, but the promotion space and potential is big, innovation drive and establish cooperation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dock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positioning,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high—end urban industry;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novation d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