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区域政策

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探析时间: 2016-07-18信息来源:汪稳妮 李子成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管理机制创新滞后、绿色发展不足、优惠政策效应逐步弱化、产出边际递减、辐射带动功能不明显、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问题,应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原始创新支持力度、加快卫星导航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推进其实现绿色、开放、智慧型发展。
  关键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绿色开放  智慧发展
 
  一、发展现状
 
  1998年,我国设立第一家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国家级高新区)增加为52个,到2010年缓慢增加至65个,2013年快速增加为105个,截至2015年7月增加至145个(见表1)。2014年,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有7家,较上年增加2家;超过2000亿元的共34家,较上年增加7家;超过1000亿元的总计60家,比上年增加5家;营业总收入低于100亿元的高新区仅1家。产值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营业收入达3.57万亿元。2014年,全国高新区上报统计企业总数7.6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401万家,占高新区企业总量的31.8%;从业人员1524.2万人,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759.1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的49.8%,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37.4%(见表1)。
 
 
 
  随着国家级高新区数量的增加,经济产出规模也逐年扩大,集聚效应显著。2001年,国家级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2.6%,2014年达6.6万亿元(全口径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0.4%(见图1),相比2001年占比增加了4倍;固定资产投资2.7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5.3%。
 
 
 
  2014年,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2.9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工业增加值4.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达25.9%,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3%,比2013年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园区内高企工业增加值率为26.5%。比高新区总体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6.9%,比高新区总体水平高出0.9个百分点,净利润率高于全国高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净利润1.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9%,净利润率为6%;实缴税金1.2万亿元,实缴税金增长9.2%;出口创汇4272亿美元,出口创汇增长3.2%,出口创汇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8.2%。
 
  二、存在的不足
 
  1. 管理机制创新滞后。一是行政效能不高。一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级决策系统,各职能机构权限、职责不够清晰,效率不高。二是重大决策缺乏规范化机制。管委会内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机制不健全,难以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必经环节,重大事件预警及应急机制尚不完善。三是机构职能存在交叉重复。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现象,有时存在推诿扯皮。四是人员公开录用机制缺乏,“因人设岗”的现象较普遍。工作人员公正晋升机制缺乏,晋升渠道狭窄。五是缺乏严格的人员淘汰机制。
 
  2. 原始创新动力不强。不少国家级高新区存在技术、产品、管理、运作模式的原始创新能力较低。不少高新区引进的企业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大多不高,在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储备水平以及研发人员和经费的利用效率偏低,欠发达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更是如此。二是高端人才缺乏。这已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原始创新收益远远低于模仿制造的收入,致使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四是孵化器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发挥好。虽然许多国家级高新区都有孵化器,但没有发挥好原始创新的作用。五是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不足,协同创新不够。高新区的管理人员、区内企业和高新、科研院所的联系不够紧密,研究成果的市场转换率比较低。
 
  3. 绿色集约发展不够。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国家级高新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形势日益严峻。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级高新区的绿色集约发展不足。美国2011年的万元GDP能耗只有0.336吨标准煤,日本为0.182吨标准煤,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均不到0.2吨标准煤,而我国能耗高达0.799吨标准煤。2014年,国家级高新区的万元GDP能耗为降低为0.52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值1.22吨标准煤的50%,但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高。
 
  4. 优惠政策效应弱化。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快速发展除了拥有知识密集、交通便捷、财政资金支持外,重要因素之一是优惠政策洼地效应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才、资源的集中。随着高新区数量的增多和各地政策趋同及无序竞争,优惠政策促进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动力减弱。此外,虽然国家级高新区被赋予了多项优惠政策,但协同叠加效应没有发挥好。
 
  三、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
 
  1. 正确定位和科学规划筑牢发展基石。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日本的科学研究中心;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的中心城市;与周边自然和乡村环境共存的生态模范城市;日本功能最为完善的科学城。深圳高新区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按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宗旨,建设了20个专业孵化器(8个国家级)、4个大学科技园, 建设了西部首家、全国第4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建立了12家技术与产业联盟、77个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了中国最优越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和最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聚集能力。
 
  2. 风险投资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工业园区、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的发展无一不得益于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以硅谷为例,1995年~1999年,风险投资1518起,投资总额占全美风险投资的15.2%。据统计,美国的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近50%在硅谷。早期的IBM公司和苹果公司,后期的英特尔、雅虎、网景等公司,都是依靠风险投资发展壮大起来的。
 
  3. 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大量人才。硅谷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始终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依赖、有机结合与高效合作,其中,斯坦福大学发挥了核心作用。该校不仅通过斯坦福研究园奠定了硅谷发展的基础,而且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促进大学院系、研究人员与企业之间合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惠普、康柏不少知名企业都是依托斯坦福大学而成长起来的。英国剑桥大学是剑桥工业园区的重要技术创新源泉。过去10年左右时间剑桥大学孵化了300多家高科技企业。许多高技术小公司就是从剑桥大学各院系衍生出来,这些公司创造了非常好的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新机会,增强了剑桥的科研教学实力。
 
  4. 创新政策体系是重要支持力量。
 
  (1)税收优惠政策。印度规定,凡进入科技园区的所有软件企业免税10年,园区企业进口计算机与相关硬件可全部免税,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可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数据处理、互联网资源开发等信息服务出口实行100%免税等。韩国大德科技园免除园区企业7年注册税和财产税;7年后,连续3年只需缴纳50%的注册税和财产税;对公司税、所得税和进出口关税实行优惠。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规定,园区内新办的高技术企业从其产品开始销售起1年内,可自行选择连续免征5年所得税;企业进口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等可免征进口税,且无须办理免征担保记账及押税手续;园区内企业以产品或劳务外销者,其营业税为零且免征货物税。
 
  (2)投资优惠政策。对于鼓励发展的一些重要高科技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以直接投资或优先提供长期贷款方式予以扶持。如硅谷早期的发展就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的国防投资很大一部分通过订单以军转民的方式流入硅谷的高科技企业。美国的国防工业甚至多次向硅谷一些高技术研究项目提供联邦补贴,用于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英国政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国家资助的研究中心,促进了剑桥的发展和壮大。
 
  (3)土地厂房租用优惠政策。如我国台湾新竹园区建设了大量设施完备的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创业企业;被认定为对台湾地区发展有特殊贡献的高技术企业,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
 
  (4)技术创新鼓励政策。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鼓励资助资金最高金额可达该项目计划所需经费的50%。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给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重点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扩大生产规模给予贴息贷款支持,贴息额度为银行当期基准利率贷款利息的50%,最高贴息金额100万元。
 
  (5)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世界各大科技园区均制定了吸引人才和人才培养的各种政策措施。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园区设有索菲亚-安蒂波利斯基金会,致力于把科技城办成科研、教育、企业三者相结合的高技术中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尽快出成果、出人才。
 
  5. 良好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是重要载体。

  (1)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美国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保护科技创新人员的知识成果,还出台了《技术创新法》、《技术转让法》、《信息法》、《1993年高性能计算与高速网络应用法》和《1996年电信法》等法律法规,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日本实施了“科技立国”战略,在1981年出版了《科学技术六法》,1986年通过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195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2002年,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此后,还制定或修改了21项知识产权相关法案,成为全球迄今为止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国家。为了保护软件业发展,印度专门制定和修改了《信息技术法》和《版权法》等法律法规,对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违法行为及其惩罚作出规定。
 
  (2)国家立法保障园区发展。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案条例保障和促进大德科技园的发展。2005年,大德科技园的发展写入了国家法案,韩国政府在国家法案的第46条中明确提出:为促进研发的集群建立大德科技园,其具体目标是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产品上市、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此前,韩国曾于1993年颁布实施《大德科学城行政法》;2004年颁布实施《大德研发特区法》。
 
  (3)创新型文化浓厚。国内外许多著名产业园区形成了鼓励创新和冒险并宽容失败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平等竞争的开放性学习型社会氛围。硅谷注重知识共享,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成为硅谷的优良风气,形成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宽容的态度。
 
  (4)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如剑桥科技园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 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企业发展等;帮助园区企业开拓融资渠道和建立企业联系网络;以非常灵活的方式向企业提供办公、研发和生产场所以及会议中心、宾馆、饭堂等服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成立后,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就积极提供多方面便利:自筹资金增建了发电厂,扩建了电信设施,使园区具备完整的电力设施、供水系统和通信设备。该园区还倡导办公、财务等电子化,又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国内市场支持。这些措施给班加罗尔软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6. 服务中介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桥梁。为促进软件业全球离岸市场的全面发展及保持软件业外包的领导地位,印度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截至2009年,成员数已经达到1237个,约占印度软件业收入的95%。印度另一家非盈利性民间组织电子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ESC)吸收了国内外2000多家会员企业,其中软件业800家。它不但扮演着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桥梁角色,而且从事软件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与建议,组织会员单位到国内外举办展览会,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启示与策建议
 
  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创新、生态引领、市场导向、开放共享、分类指导、集约高效”的发展原则,打造绿色开放智慧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鼓励国家级高新区坚持精简高效和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按照“精简、统一、廉洁、高效”的原则,规范机构设置,明确机构职能,减少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冗员,形成“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运作格局。促进国家级高新区完善薪酬激励机制,让员工报酬与贡献成正比。完善考核办法,健全退出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考核,以考核结果为依据检查职工的人岗匹配程度,并采用降职、降薪、调岗、退休甚至解雇等方式,保持人员与岗位、岗位与能力相匹配。把各种身份的干部全部职员化,全员绩效化,激发高新区活力。从制度入手,理清环节,健全和优化高新区工作流程,按照“岗岗有标准规范、人人按标准履职”要求,建立健全高新区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党务管理、岗位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 加大原始创新支持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凸显大型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大原始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力度,以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产生,鼓励企业和产业部门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加大投入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部门成立科研成果市场转化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3. 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鼓励国家级高新区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信息化应用水平、运营管理效率、配套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打造“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的智慧型园区。鼓励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创造。鼓励国家级高新区加大卫星导航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方式,全面推行装备智能升级、工艺流程再造、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等服务技术,基本完成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鼓励轻纺行业搭建C2M(用户对工厂)平台,开展用户参与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创新。鼓励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加快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品与市场的协同联动,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品保、质保和可追溯。
 
  4.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开发区的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版权代理中心以及律师事务所等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构发展,促进国家级高新区内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广泛利用。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自发组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社会组织,逐步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提高自我保护和管理能力。
 
  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高新区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切实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装备技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耗能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以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生产、节能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理念,通过开发推广新能源,推广清洁生产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增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6. 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数量的增多,相应的贸易摩擦纠纷和生产经营风险也在增加,应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报告 [R/OL].
  [2]龙海波. 国家高新区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OL]. 中国经济新闻网.
  [3]姜彩楼,徐康宁,朱琴. 中国高新区绩效的时空演化及贸易溢出效应研究 [J]. 经济地理,2012(02).
  [4]姜彩楼,查颖. 中国高新区技术赶超效应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52个国家级高新区面板数据的检验 [J]. 华东经济管理,2015(05).
  [5]胡萍,赵剑波.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J]. 北方经贸,2009(02).
  [6]刘春香,闫国庆. 三角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J]. 上海企业,2009(01).
  [7]欧光军,孙骞. 基于SEM的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探析——以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3).
  [8]白雪洁,闫文凯,孙溪悦. 源于区位与城市政治级别差异的经营效率及创新效率背反——基于SBM模型的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效率解构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5).
  [9]汪涛,任瑞芳. 国家级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 [J]. 生产力研究,2014(09).
  [10]方玉婵. 自主创新:永恒与共有的话题——部分国家级高新区践行自主创新撷萃 [J]. 2005(08).
  [11]张俊,顾苏炜. 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 [N]. 科技日报,2013—01—14.
  [12]颉魁. 国家级高新区合力打造世界一流园区 [N]. 国际商报,2006—06—16.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