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
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时间: 2016-05-04信息来源:杨红 张红 李永臣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为中国经济上升到新的台阶和高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成为农村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建设高度强调绿色化和生态化,是新时代背景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的产物。但由于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实际发展周期较短,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建设仍面临着较大问题。本文将从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概况着手,寻求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功能和不足之处,并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前提下,作出系统的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的创新对策研究。关键词: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模式
一、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概况
1、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成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典范。而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住区建设作为农村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农村村委会和县级政府的一致关注。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作为农家乐体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拉近游客和当地农户的距离,使得游客更自然地享受新农村生态化发展的变化和趋势,还能以特色农村住宅区建设,来实现外来游客对农村文化的体验。可见,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不仅是单一的物质交流和传播,还是深层次的文化灌输与传承,其发展要义十分深厚。
2、新型农村建设的必然战略走向
传统的农村建设以经济效益的提升为重点发展目标,强调旅游度假型住区建设与旅游收入的相互作用,而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则是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人文底蕴的联通,要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充分融合,以形成新农村发展独有的发展面貌和发展路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已经得到了各级村委会和农村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发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补充,住区周边的绿化和生态景观得以有效更新;另一方面,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建设与农村整体经济建设接轨,形成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融合的独特发展模式,新农村后期建设的整体趋势也昭然若是。
3、遵循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观念也在随之波动。如今,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享受,而是渴望实现物质满足与精神体验的融合,获取多边复合的综合服务。而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应运而生,生态化成为了当地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要求坚持和谐、可持续原则,强调当地的新农村住区建设必须保证自然环境的平衡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尽可能落实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而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出现冲突时,应当以生态化的人文环境为重,形成独到的自然人文景观,从而保证当地的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不受阻挠。
二、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功能
1、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
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强调的是基础功能与高端功能的融合,目前住宅区生态化建设已经基本满足了外来游客的生存需要。一方面,游客到度假型新农村住区体验当地的农村生活时,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他们还能够感知与城镇文化不同的农村氛围,体验独到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当度假型新农村遇到突发的天气状况或自然灾害时,基本的农村住区可以给外来游客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使得他们有一个固定场所用于短时间的居住。可见,无论是温饱问题的解决还是住宿问题的处理,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对生存的相关要求,是较为得力的发展要素。
2、提供了优良的生产条件
一旦开启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的综合发展,当地的经济条件就会尾随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产生极大的波动,而通常情况下,经济的波动状况是趋于积极层面。从基础软硬件设备角度看,政府部门为了加强新农村住区的生态化发展,通常会在当地投入大量的财政费用,保证软硬件设施能够配套齐全,初步生产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而从人文环境角度看,凭借着旅游市场发展的重大需要,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往往会加大当地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训,保证当地居民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和行为服务于外来游客,形成双方游客友好互动往来的良好局面,而此时的初步生产条件自然也较为卓越。
3、推进了多元化的生活状态
传统的农村发展往往以第一产业的农业建设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从中获取对应的财政税收和贸易收入。而旅游度假型新农村建设却突破了传统农村仅依赖于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的落后局面,形成了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的新农村模式。从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现状看,这种模式的新农村住区建设基本实现了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的满足,推进了多元的生活状态,使得当地居民对社会发展的考虑从温饱问题上升到小康问题。根据新农村的实际发展,生态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农村建设,而这笔额外的资金用于生活状态的改良更是易如反掌。由此可见,生活状态的多元化也是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功能。
4、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尽管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地区,但是,农村地区仍不会掉以轻心。以近几年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状况看,尽管农村的住区生态化尚未实现高度的统筹安排,部分住区的生态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在具体落实时,新农村住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经济相对发达的旅游新农村能够投入大量的金额用于住区生态化发展,这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初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基本观念;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度假型新农村也会投入一定的政府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以缩短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还推进了完备生态环境的构建。
三、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1、欠缺高端生态休闲体验
从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的现状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城镇地区,因此,能够基本满足外来游客生存条件的新农村住区仍然欠缺高端生态休闲体验。从新农村住区的建设情况看,由于经费的欠缺,新农村住区发展仅仅能够通过一般的绿化建设来保证当地的绿化覆盖率达到生态化发展的最低需求,对于绿化和空间景观的实际摆放则不多加以关心。这样的住区生态化发展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的实际建设,干净整洁的绿化环境尚未能得到全面满足,高端生态休闲体验自然成了住区生态化发展不可触及的高度,发展时限仍遥遥无期。
2、仍未起到区域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能够推进该区域从原来的默默无闻走向远近皆知。这种无需大加广告的发展模式,本应采取规范合理的方式,加强区域性示范企业建设。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新农村住宅区生态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都有所匮乏,当地无法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企业改造和技术革新,这使得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周边的产业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生产模式,区域示范作用微乎其微。部分厂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甚至忽视了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的特殊性,采取了污染水域排放的生产模式,影响了当地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
3、尚未全面建设教育院校
纵览当今社会结构,中国主要根据教育院校、政府部门等事业单位的分布情况划分行政区域,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在发展生态化时会注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事业单位建设,以保证当地住民的多元生活状态得到维护。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建设尚未得到政府部门大量的资金扶助,他们没有充沛的资金用于教育院校建设,也没有对教育事业发展提起足够重视。二者共同作用下,当地的教育功能发挥受到限制,这不仅影响了单个新农村住户的生态化发展,还会波及周边地区形成辐射性作用。
4、未能高度开发旅游功能
出于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的设定,这些农村的建设通常以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共同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的改革升级。在度假型新农村住区主推生态化发展时,当地政府和村委会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如今,度假型新农村已经拥有良好的绿化覆盖率和基本稳定的生态环境,但旅游功能的开发却未能满足当地旅游事业的实际发展。换句话说,度假型新农村在构建生态化发展环境时,欠缺对本农村的实际考察,旅游事业发展的预期标准低于新农村发展可达到的峰值,这阻碍了旅游功能的实际发挥,影响了旅游事业的真正开发。
四、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的创新对策研究
1、高度重视空间布局的合理开发
由于单调的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仅仅强调绿化覆盖率的提升,忽视了高端休闲娱乐的体验和享受,对当地生态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在旅游度假型新农村后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合理的空间布局,保证当地的绿化建设能够不仅仅局限于绿化覆盖率数值的增加,还能直接作用于高端休闲娱乐功能的开拓。在安排旅游型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绿化摆放时,可以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考虑绿化景观的最优摆放方法,使得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及高端休闲娱乐的体验能够得到双向满足。
2、积极提倡新兴节能技术的引入
为了规避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区域示范作用失效,旅游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应当强调新兴节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地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凭借节能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在引入新兴节能技术之前,政府部门和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负责人应当对当地的企业建设做出核心考量,选择恰当的节能技术并加以引入;而在真正引入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农村生态发展与旅游度假之间的联系,实现产业建设与旅游事业发展的融合,保证一般经济和旅游经济共同繁荣。
3、优化智能交通脉络的建设格局
旅游度假型新农村建设通常强调行政区域内各级事业单位的互补和融合,而针对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交通脉络不完善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构建完备的交通脉络,使得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旅游经济的建设,还能够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实现当地教育职能的发挥和满足。一方面,要优化旅游度假型新农村教育院校周边的交通条件,保证教育功能的提升作用于旅游人才的培育,从而直接反馈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开通方便外来游客教育的交通渠道,保证旅游经济与人文文化凝聚成一股共同的力量,推动当地综合发展。
4、建立健全系统化功能结构布局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仅仅强调了物质环境的提升,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体验和享受。为了使得度假型新农村发展生态化不仅仅为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后期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建立健全系统的功能结构,保证新农村生态化发展能够不止局限于旅游经济的宏观发展,还能适当开拓其他相关功能,保证旅游度假型新农村发展的转型升级。而系统的功能结构健全,则应该权衡自然功能和人文功能两个板块,避免出现二者失衡的现象。
5、加强绿化空间与景观设计规划
尽管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生态化发展强调了农村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但出于旅游功能的发挥尚未完全,后期发展仍然应该优化绿化及空间景观建设,保证新农村住区的生态化发展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直接标准。一方面,度假型新农村应当招募大量的生态化发展人才,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融合;另一方面,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应该注重绿化景观的动态可变性,尽可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绿化景观建设模式,保证生态化发展实现综合效益。
结论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逐步融合,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已经得到政府机构和社会单位的共同重视。从旅游度假型新农村目前的发展看,旅游度假型新农村住区生态化建设仅仅满足了人们对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基本需求,却无法为当地居民带来独特的休闲体验、工业示范、教育学习和旅游度假等高端功能,度假型新农村住区建设仍较为局限。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完善当地的空间布局,适当引入新型节能技术,保障完备的交通脉络和系统的功能结构能够直接作用于当地的教育体系,以真正实现绿化等空间景观与新农村建设风气等人文景观的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刘明菊,李金荣,张君雪.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研究 [J]. 农业经济,2014(05):43-45.
[2]黎莉,佟岩. 基于波士顿矩阵法的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J]. 农业经济,2014(10):16-18.
[3]伍百军.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社区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实证研究——以广东罗定市南充村为例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32-37.
[4]肖俊杰,王伊婷,朱伟强. 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之路——基于对武当山经济特区的研究 [J]. 中国集体经济,2015(01):163-164.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