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2015年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及工作思路比较时间: 2015-08-02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分析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本文根据今年中部各省会城市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情况,着重对新常态下中部省会城市2014年发展情况和2015年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和比对,以求从中得到启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长沙经济在新常态下走在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一、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基础、发展目标及主要工作思路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困难和挑战,中部各省会城市积极应对,经济均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增长格局,中部六省会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34.3亿元,占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6%;六省会城市平均增长速度为8.8%,高于中部六省平均增速0.15个百分点。2015年,各省会城市在总结2014年应对经济新常态成功经验的同时,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武汉市:


  ——经济基础。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69.48亿元,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7002.85亿元,增长16.7%;公共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1.02亿元,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53.35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9.32亿元,增长12.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270元、16160元,增长9.9%、12.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比上年末下降0.3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


  ——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工作思路。积极把握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支点之点”,突出运用改革方法释放发展潜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突出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突出完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江城,突出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措施。坚持工业强基、两业并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改革引领、开放先导,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方位、全体系、全区域、全领域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建管并重、品质为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坚持统筹城乡、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新城区“独立成市”;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郑州市:


  ——经济基础。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82.98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1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3.9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5259.65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3.61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95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70元,增长10.4%。


  ——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与去年大体持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下达目标。


  ——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为总要求,抢抓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三大主体”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和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措施。突出抓好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双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改善五大重点任务。坚持先行先试,着力实现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大突破;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构建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美丽郑州;坚持为民惠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深化提升网格化管理,着力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


  南昌市:


  ——经济基础。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67.96亿元,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0.6亿元,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4.25亿元,增长18.6%;完成财政总收入638.3亿元,增长16.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2.2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9.21亿元,增长12.5%;海关出口总额84.17亿美元,增长15.2%;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3.2亿美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91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4元,增长11%;万元GDP能耗下降2.5%;城镇就业率达到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


  ——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8%;海关出口总额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


  ——工作思路。以全面打造核心增长极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为保障,以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为总抓手,坚定信心,增强定力,立说立行,真抓实干,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为全省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目标作贡献。


  ——主要措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开创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以改革创新增“红利”强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新理念,促进城市品位提升,遵循“旧城复兴”理念,完善城市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强健城市筋骨,加快公共服务配套,优化城市功能,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市场,加强城市管理;主动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新常态,全面构筑发展环境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努力打造文明包容的人文环境,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主动适应民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服务均等,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


  合肥市:


  ——经济基础。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8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2.6亿元、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增长12.3%;财政总收入880.7亿元、增长14.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3亿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8亿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8元、增长9.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7元、增长12.2%;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控目标。


  ——发展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9.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5‰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强化改革攻坚,强化开放集聚,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民生保障,解放思想,防骄破满,拉高标杆,跨越赶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主要经济指标稳固“进十强”,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开创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局面。


  ——主要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实施改革攻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对外合作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强重大规划编制,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美好乡村;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水环境治理,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太原市:


  ——经济基础。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1.09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1746.09亿元,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13亿元,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8.85亿元,增长4.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8元,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16元,增长10.4%。


  ——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PM2.5年均浓度值下降4%。


  ——工作思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保障改善民生,围绕“六个表率”要求,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全力推进“六大发展”,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好未来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措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二、2015年长沙与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目标比较


  对比中部各省会城市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见附表1、表2),长沙经济发展目标呈现以下特点: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居第三。2014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增长最快。2015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目标为9.5%,低于南昌和武汉0.5个百分点排第三。与上年增速比,增长目标比上年提高的有武汉、南昌和太原,分别提高0.3、0.2和3.7个百分点,长沙、郑州、合肥增长目标比上年分别下降1.0、0.5和0.5个百分点。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居第三。2014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低于合肥(12.3%)排第二。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展目标为11.5%,分别低于武汉和南昌1.5和1个百分点排第三。与上年增速比,增长目标比上年提高的有武汉、南昌,分别提高2.1和0.1个百分点,长沙、郑州、合肥的增长目标比上年分别下降0.5、1.2和1.2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居第三。2014年长沙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低于郑州(20.1%)和合肥(18.6%)排第三。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目标为16%,分别低于南昌和郑州4.0和2.0个百分点排第三。与上年增速比,2015年增长目标比上年提高的有南昌和太原,分别提高1.4和11.5个百分点,长沙、合肥、武汉和郑州的增长目标比上年分别下降2.3、1.9、1.7和1.7个百分点。


  (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目标居第三。2014年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9%,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居第一。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发展目标为11%,分别低于郑州和南昌2.0和1.5个百分点排第三。与上年增速比,2015年增长目标比上年提高只有太原,比上年高2.7个百分点,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和郑州的增长目标比上年分别下降6.9、6.1、4.7、4.6和2.2个百分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居第三。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与合肥并列第一。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目标为12%,分别低于武汉和南昌1.0和0.5个百分点排第三。与上年增速比,2015年增长目标比上年提高只有武汉,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南昌增长目标于上年增幅持平,长沙、合肥、郑州和太原的增长目标比上年分别下降0.9、0.9、0.7和0.1个百分点。


  除以上指标外,2015年长沙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发展目标为10%,低于武汉、南昌和合肥1.0个百分点排第四。单位GDP能耗发展目标是下降2%,下降幅度居武汉(3.6%)和太原(2.8%)之后,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水平为103.5,居各省会城市之首。


  综上所述,与2014年长沙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在中部省会城市靠前相比,2015年长沙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民生,积极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变,调整了大部分经济指标的发展目标。


  三、新常态下中部省会城市发展举措对长沙的启示


  梳理对比中部六省会城市2015年的主要发展思路和措施,初浅启示如下: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仍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因此,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中部各省会城市的普遍共识。从表2看,2015年中部各省会城市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预期。与邻同行,2015年长沙市要坚持“稳住、进好、调优”,围绕打造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综合型交通枢纽城市、全国创新创意城市和“一带一部”核心增长极,把稳增长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四个注重,主动作为,一是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常态化招商,引进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优质项目、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注重发挥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要坚定工业强市理念,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工业投资、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等举措,三是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越要向民生倾斜,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刺激即期消费。四是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是经济下行压力下,越要注重凝聚全市人民的共同力量,占领发展中的精神高位,实现新常态下的非常态作为。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2015年,中部各省会城市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以邻为师,长沙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展目标和路径已经非常清晰,我们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主要是要正确把握三大关系。一是把握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但传统产业的优势也不能丢,要在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优势再造,引导和推进传统产业在自我调整中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同时要更加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把握好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工业还是长沙经济发展的主心骨,还是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在稳增长中的中坚作用和推进六个走在前列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大力推进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助推服务业在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中实现提速升级。三是把握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科技成果市场化,加速转换成生产力。坚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是优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在新常态下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中部各省会城市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均提出了相关对接措施。以邻为友,随着长江经济带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对湖南“一带一部”的新定位,长沙扩大开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2015年长沙要牢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提升开放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是要开放大通道。充分利用长沙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优势,打通海上、陆上的开放大通道。二是要开放大平台。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新区”、“一走廊”,建设临空、临铁、临港三个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对外开放的优势平台。三是要培育大支撑。要重点建设好湘江新区和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培育更多开放型经济和开放型企业。四是要拿出大举措。要从体制机制上改革,从制度政策上创新,通过优化软硬件环境,搭好开放的台,唱好开放的戏,要积极构筑国际化城市新格局,打造成为“一带一部”的核心增长极。


  (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是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源泉。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中部各省会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以邻为镜,长沙市要继续深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工作,着力突出三大创新,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一是创新高效行政体制。通过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创新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深化国企改革、财政、税收等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推广公私合营(PPP)模式,推动资产证券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广领域。三是创新民生保障体制。着力于改革创新民生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要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重点社会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附表:1、中部省会城市2014年经济发展情况对比表


  2、中部省会城市经济指标2015年目标预计情况表


  附表1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附表2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