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山时间: 2015-09-12信息来源:360网络 作者:360百科 责编:zlh_admin qgy
陈秀山 男,195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翻译家协会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6年5月24日阖然长逝。
学术经历
1.1982年1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1995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评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1987年4月至1988年5月,德国马尔堡大学进修。
3.1992年6月至1992年10月,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访问学者。
4.1993年2月至1993年8月,德国杜易斯堡大学访问学者。
5.1998年10月至11月,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访问教授。
6.1993年10月至1999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总编。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著作
1.《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专著,商务印书馆,1996。
2.《人类交换规律及人类行为规则的发展》,汉译学术名著,商务印书馆,1998。
3.《比较经济学概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独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7。
5.《政府调控模式比较研究》,主编,北京出版社,1999.2。"
代表性论文: "1."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问题",1/2,《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2."西电东送区域经济效应评价",1/2,《统计研究》,2005.4。
3."西电东送背景下的水电租金分配机制研究",1/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9期。
4."西电东送输入区环境效应综合评价,2/3"《资源科学》2005年第5期。
5."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1/2,《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1期。
6."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的比较研究",1/2,《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7."中国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1/1,《经济学家》,2006年第3期。
8."异质型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差异中的贡献研究",1/2,《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
9.《信息通讯技术对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分析》,1/2,《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4期。
10."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2/3,《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11.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ISBN: 9787100041812, 7100041813 出版社: 商务出版社
折叠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1."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1/2,《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2006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站在学科前沿,深化教学改革,构筑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示范性体系》,1/5,2004年10月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1月获北京市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区域经济理论》,合著, 1/2,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4.《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合著,3/5,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5.《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合著,3/5,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政府失灵及其矫正",论文,,1/1,《经济学家》,2000年6月获第七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7.《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专著,1/1,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我国竞争制度与竞争政策目标模式的选择",论文,1/1,《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月获第六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9.《市场、国家、国际协调》合著,1/2,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获第二届吴玉章基金学术著作优秀奖。
【完整书名】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PDF)
【完整作者名】陈秀山、张可云(PDF)
【语言】中文
【出版信息】商务印书馆,2003
【可否复制】不可复制
共424页
1.导论: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理论
1.1 区域的含义与区域的划分
1.2 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
1.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体系
2.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位因素与区位决策
2.1 区位与企业的经营成果
2.2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
2.3 区位选择因素概述
2.4 本章小结
3.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
3.1 运输费用和价格
3.2 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3.3 运输费用、产量和生产技术
3.4 运输费用和区域垄断
3.5 运输费用分析的普遍性应用
3.6 本章小结
4.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4.1 分散的和集中的区位模式
4.2 中心地理论
4.3 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4.4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4.5 外部效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义
4.6 本章小结
5.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5.1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
5.2 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
5.3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与乘数效应
5.4 基础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乘数估算方法
5.5 区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
5.6 本章小结
6.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及输出基础理论
6.1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6.2 区域间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相互作用
6.3 输出基础理论
6.4 本章小结
7.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7.1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
7.2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增长:两区域模型Ⅰ
7.3 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均衡增长:两区域模型Ⅱ
7.4 对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评价
7.5 本章小结
8.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8.1 极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8.2 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8.3 倒U模型:从极化走向均衡?
8.4 本章小结
9.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
9.1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9.2 区域创新理论
9.3 柔性生产与新产业区
9.4 本章小结
10.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10.1 区域分工的性质与影响因素
10.2 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0.3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10.4 本章小结
11.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
11.1 产业转移和技术传播的基础
11.2 梯度理论
11.3 区域技术传播理论
11.4 区域趋同理论
11.5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11.6 本章小结
12.区域经济干预理论
12.1 区域经济与政府作用
1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政府干预思想
12.3 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理论中的政府干预思想
12.4 本章小结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路径·评价 陈秀山
陈秀山, 张岩 (2007)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领导之友, 3,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