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20次专题论坛上的发言时间: 2022-04-19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2021-07-25 作者:陆大道 责编:SJW
(一)
在“十四五”规划发布前的两三年中,我有几次发言经过论坛的公众号,有的又经其他公众号以转载,后来上面机关发现这个东西,作为一些建议的文件被采纳。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文本中可能起到了一点点参考作用,所以我非常感谢五十人经济论坛。
我今天要简单讲一讲,首先我对这个题目“我国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不太认同。就是我们这个论坛,前些时候谈了一阵东西发展差距问题,黄河流域发展滞后等等。东西问题的差距,学术界特别重视,几十年间从不间断。我觉得南北差距问题,作为一种兴趣讨论是可以的。像这样的论坛形成一个意见,往上反映我觉得好像不是很重要,不是很有意义。
如果我们今天讨论的南北差距的“北方”,大约可以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话,我们“南方”从哪儿算呢?是不是指长江经济带南半部及其以南地区叫“南方”。中间应该是“中部地带”了。这样的话,南北差距如何看待?我判断,你们大概认为“北方”经济实力与人均GDP落后了,需要我们学者贡献认识与呼吁,是不是呢?所以,我在这里只讲讲应该怎么看“北方”,顺便讲讲现阶段为何不宜于太关注大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在北方(三线建设初期部分转移到大西南)。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工业化奠定基础的时期。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与地缘经济形势,以及我国工业化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导的方针、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主要分布也在北方等原因,我国的重大项目及整个投资重点都在“北方”。当时的华东沿海、华南沿海只有很少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这时期的人均经济指标及整个经济实力,“北方”自然就高得多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一直比较快。我国改革开放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何以如此,现在大家都认识了。东南沿海及东部沿海为什么今天经济繁荣,许多人觉得好像较“北方”强得多。
先看看当时深圳(特区)开发的“大势”。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之后,能源价格上升,西方国家在国内的投资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由此向外大量转移产业和资本,到70年代末已经到了我们家门口了。中央确定在深圳等建设特区。资金、技术、海外市场、外贸渠道等经过香港大量集聚而来。在最初的十多年,深圳可算得是香港的“新区”。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给予强大的配套支持,全国也是这样大支撑。深圳一下子就大发展起来了。
再看看90年代初浦东(新区)开发的“大势”。上海浦东开发迅速达到现在的规模与水平,是由于上海及其浦东的经济腹地是差不多半个中国,即经济技术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那时,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对外开放、大规模资本与技术引进、进出口取得极大的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大发展方兴未艾。这时,非常需要上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世界主要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信息等)、金融服务(投融资、信贷、财务结算、货币兑换)、研发、中介服务、期货市场、港口运输等物流服务、人员培训、以及法律服务等;上海市范围之内浦西也特别拥挤,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大大拓展空间。在这种大形势下,浦东新区的设立与开放开发,使整个长江流域广阔经济腹地的进出口物资及大量资金、机构、技术与创新人才等迅速集聚到上海及其浦东。中央政府与上海市、江苏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使浦东新区开发非常成功。
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东南沿海及其广大腹地的开放型经济较“北方”发达。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海洋,在十九世纪就被认为是“伟大的公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背景下,更加扩大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吸引的客观趋势。世界经济与人口就像钉子一样密集地倒插在地球上南北亚热带与温带的部分海岸地带。这已经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客观存在,内中的规律不难理解。这方面,“南方”占有优势,具体的不加分析了。
我国“南方”现阶段已有大规模的高端服务业(金融、商贸、物流、信息、中介等)、大规模的信息设备生产及各类中小型高端制造业、重要的轻型工业设备以及高级消费品的生产,等。
“北方”,我国目前的能源,包括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的年产量仍然占到全国国内总产量的70%左右。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年巨大的煤炭货流(现在每年25-28亿吨)及大量的成品油、电力、包括新能源,以及大批量的重型、中型工业设备、工程机械等等,运往“南方”。在“北方”,东北、华北与西北部分地区,具有很强大的重工业、重型设备制造与国防工业,建国以来,一直都是非常重要。这一方面,与“南方”不同,特色很不同。
京津冀城市群,国家政治中心之所在。北京的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前就已经超过了上海,当然比广州、深圳具有更加重要地位。首都,大量集聚了全国资金、技术及设备、人才资源等,建设了中央商务区(CBD)、金融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988年就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现在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在京院所、民营研究院所140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交易额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2017年)。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北京已成为全球拥有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已经是大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经济机构云集之地。首都北京早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高地”。这一重要性质不像东南沿海和浦东开发那样是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规定的,而是由国家首都的特殊性质与特殊功能决定的。
东北制造业及原材料工业生产,特点与地位都重要,是我国若干“国之重器”之所在。为什么我们的两艘航空母舰都在大连制造(其中辽宁号是利用前苏联瓦良格号外壳的)?大概是由于东北具有很强大的机器制造业。航空母舰需要超大型的宽厚特种钢板,需要超大型与超宽的轧机、超大型的延压机,需要大量各种规格的电线电缆。一艘航母的各种电线电缆大约需要400万公尺。需要几千台各型电机,以及大量各种精密仪器仪表,等。上述这些,说明东北具有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当然,全国支援起了作用。
东北地区属温带气候,比较凉爽,一年一季,面源污染比较轻,东部长白山、西部草原以及北部松林作为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大农业在国家地位重要。现在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东北比南方大概少4000多元,这种差异在生活中体现不明显。但东北人的工作强度一般说来比南方要低些,所以生活体验(环境、房子、车、旅游)并不差于南方。
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经济密度与人口密度较“南方”低。新疆长时期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均经济指标在全国居中等或中偏下。但总人口在各省市区中是偏后的。内蒙古与宁夏,近十多年来能源重化工与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发展很快,产品市场遍及大半个中国。
新疆发展条件实际上(煤炭、电力、石油及成品油、粮食、棉花等产品生产)是很好的。人们都说它的对外交通条件是可以改善的,但是我提醒大家,运输距离是不能改变的。距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克服的。由于自治区内部的市场有限,在国内距主要的煤炭、原油与成品油、粮食、食用糖、电力、化工原材料的消费地大都在2000公里以上,部分超多3000公里(之间有100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所以一系列产品的消费成本很高,政府的行政成本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成为新疆大规模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之一。但是,中央政府还是在新疆建设了大规模的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火电、风电与光伏电的生产,大幅度增加了自治区的税收。由于这些产品产量超过自治区本身的消费量很多,每年都有几百万吨成品油、超过一千万千瓦的发电容量长距离输送到东部消费区。这其中中央政府就通过多种方式对成品油供应部门及电网企业给予了数额巨大的补贴。(这里说明:原油适宜于长途运输,成品油由于蒸发、洗槽洗罐增加额外费用而不适宜长途运输;由于西北电网不缺电,华中电网基本不缺电,可以说,实际上新疆的电要输送到华东电网与原山东电网,约3000公里,线损很大)。
新疆现在每年种植3000多万亩的长绒棉,大部分运到东部沿海地带(单位重量的价值较高,基本可长距离运输),新疆主要进行皮棉初加工及一定规模的棉纱与一般布料的生产。新疆的棉纱与面料精纺与服装业规模并不大。主要是沿海的服装业(里外面料、款式、染料及添加剂、配件与装饰件、制做工艺、后整理甚至包装)对世界主要市场迅速变化的情况能够及时快速(所谓“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他们会立即将这些专业性的设计、生产、供应、销售甚至信贷、保险等人员聚集起来作出决定),其中,隐形知识的面对面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新疆的大发展,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需要多方向拓展国内外市场,也需要“口内”各行业的企业家的支持。特别是十分重视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与农牧民的就业面与收入,并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产品与民族特需品开拓中亚与西亚地区的市场。
(二)
我国经过20多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现阶段较为稳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大格局。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宏观格局不宜进行大调整。现阶段面临的三种类型的区域:一是全国性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发展可考虑在此之内),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绕不开的大领域。其二,基础雄厚的东北振兴与长江经济带,是以深化结构调整、发挥潜力及巨大优势为目标;其三,是代表中国到国际大舞台展现竞争力、国力的大战略,带动全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外贸易合作的四大城市群,是我国区域战略的“重中之重”。
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要发挥各区域的各自特点,在发挥多种优势与特色基础上,形成全国的整体优势。使整个国家的空间组织效能上新台阶,走上协同发展与整体竞争力提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八”、“第九”、“第十”等几个五年计划都把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最后的结果是发展差距没有缩小,大的宏观区域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了。为什么?中国大区域之间的东中西部,特别是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要谋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实力都一样,或者基本一样,在很长的阶段里面是不可能的。
以三大自然区与地势三大阶梯为标志的功能区为基础,进行空间发展规划与经济布局,是尊重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重要理念。我国自然结构大格局是三大自然区与地势的三大阶梯。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极其不同,和地势三大阶梯共同决定着我国空间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宏观框架。现阶段人的力量还不能大幅度改变这种格局。“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时期存在。东部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人口和经济总量却占全国94%左右。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约30%,人口占4%左右。青藏高原区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部分河谷地带,人口占比不到1%。
(三)
学术界及社会方面,一说到我国发展规划时就强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甚至就有很强的舆论要实行大转移。例如,最突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股强大的战略大转移的思潮。当时提出的“大转移战略”有:“梯度推移战略”、“超越战略”、“两边夹击战略”、“中间突破,东西结合”战略、“一个半发展战略”(东部是重点,西部是半个重点)、“均衡论”(主张各地带各地区均衡发展)。当时召开的几次关于西部发展问题的讨论会,规模超大,有诸多高层的管理人员与顶级学者出席,会上的气氛很激烈。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实行了战略转移,那将使大量的开发区、重点工程、政策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无数的“半拉子工程”,境外投资者和商人就将陷入不知所措乃至大规模撤资的混乱局面。这是完全违背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会面临怎样的情况?
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一个多月各地就上报3000多个大项目,那时社会上部分人士也想“战略转移”。但中央很快明确,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前两年,为编制十四五规划也有想要“战略转移”的舆论。
建国以来,各个时期,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并采取诸多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成效非常明显。本文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我们不可不知道我们研究的客体是区域经济。经济是实体,但不仅仅GDP增速及人均GDP少数指标。另外还有“区域”,就是地区,流域也是,一个城市也可算是一个区域。区域,在不同的地表空间中,各有不同的刚性要素,很刚性的,如高原、大山、大平原等,你不能忽视吧?寒带、温带、热带等不同,也不能忽视吧!相对于海洋的位置各不相同,为啥几百年来世界上人口与经济都像钉子一样密集地倒插在部分温带、亚热带的海岸地带呢?这其中必定有规律性因素在支配着。所有这些,研究对象中有“区域”二字的学者朋友们,你们不能“虚无”掉吧!总之“地球不是‘平’的”,特别对于区域经济学家,这很重要。这不是废话。但在实际研究中,可能被去掉了。我建议青年学者们或对于中国各地区的“区情”了解较少的同事们,身边除有中国行政区划图外,还要有一本中国地形图。或许,还需要一本经济图集与城市图集与中国地形图结合起来看,更好。
为何多少年来,我们最感兴趣总是在“地区差距”方面转悠呢?不能换个视角去研究吗。例如,把“地区差距”变成“地区差异”,如何?或从区域差异性与区域之间相互依赖性的视野去研究,如何?
我们为什么老是特别注意在大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与人均GDP差距等少数几个指标概念中找问题并予以相当大的精力去舆论造势呢?特别是,不必居高临下地就这个问题说事,也不要“鼓励”部分地区向国家要”战略”。我相信国家领导同志是很了解现阶段地区差距与地区特色情况的。建议这个事情要淡化舆论。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掌握主要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基本数据与基本情况,那您就可以让这些最基本的事实与数据站起来,为您讲故事。当然,现在最主要还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2021-07-25)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