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二次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时间: 2023-06-03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2022-11-29 作者:陆大道 责编:qgy
编者按:2022年11月26日上午,黄河流域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二次专题研讨会暨第二届黄河发展论坛·第六届鲁青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将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在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予以全文刊发,与网友共享。
我讲一下对山东省当前阶段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稍微联系到河南。
一、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大发展的前提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丰富(平原与丘陵占绝大部分),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水利事业的发展,南水北调、南四湖治理、引黄等水利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能源资源石油、煤炭与天然气等,在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及之后20年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山东有2500公里左右的海岸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对我国沿海地带包括山东省的大发展是一个天然优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度开发建设,使山东迅速发展成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
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大规模种植业发展,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农区畜牧业发展与产品输出;北方的特色蔬菜基地开发与建设;“海上山东”,海水养殖与捕捞的大发展。
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快。石油资源大规模勘探与开发和大型炼油厂与石油化工基地建设,使山东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原油与成品油供应基地之一。石油化工大规模发展支持很多品种的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与大量的有机中间体的生产。钢铁工业发展,使莱钢、济钢跻身于全国重点钢铁工业基地之列,钢产量约占全国的8%。金属铝、水泥、平板玻璃等生产规模很大。纺织服装的原材料生产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独立电网的特殊体制为山东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70年来的各个发展阶段,山东省是沿海地区唯一的省级独立电网,自己依靠煤炭资源的优势建设火电。山东省从未缺电,保障了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耗能工业电解铝、钢铁、水泥、玻璃等大发展。大约十年前,山东电网并入(可能是)华北电网,从西北地区输电,与国家大电网连在一起。
外向型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保证了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的很好发展。青岛港发展得益于这一点。沿海几个港口腹地多年来逐渐扩大,范围包括山东省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这些地区同时也是天津港与连云港的腹地(谓之“重复腹地”)。
交通运输建设规模大,运营及管理很好。山东省形成了济青高铁、京沪高铁及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山东省建国后就一直重视公路建设。至今全省交通网规模(供需平衡方面)、结构与布局合理方面,交通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方面,在全国堪称“优秀”。同时也是全国大交通的重要运输通道与运输枢纽。青岛、烟台、威海及日照成为大中型进出口港口与沿海南北运输的主要港口。
制造业比较发达。突出的如动力设备制造、机车车辆制造、海洋工程设备制造等,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在全国有地位。家用电器制造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电子元器件与信息设备制造,近年来兴起,发展较快。普通机械制造,煤矿、铁矿、非金属开采等矿山机械、载人汽车与专用(特种)汽车生产、建筑机械等、纺织及日用品加工设备制造等都有一段影响。
三、面临的大形势及存在的不足
1、全国大形势
十四五及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发展要实现全面深刻的转型,主要任务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说:
能源原材料生产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全国很突出,工业发展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生产,未来不仅仅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农业的方向是大农业与高品质农业。国家可能要加强农业后备基地的建设。
高端制造(如特大型、重型、精密设备制造,信息元器件与信息设备制造,智能制造)要加快发展,需占有世界重要位置与引领位置,要将“中国制造2025”抓紧落实,因地制宜地合理落地。
推进新型城镇化。大规模城市化与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要予以重视。新区新城全国总体上已经“饱和”,是指没有足够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进入新区新城。要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基本功,是“内功”,防止热衷于铺新摊子。
乡村振兴要踏踏实实做好,切实提高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2、山东省全面深刻转型发展面临着一些难题
山东省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依靠资源优势、国家支持等原有理念,实现全面深刻转型,已经远远不够了。
高端制造领域与行业只是在很少领域得到初步发展,在全国也不具优势。基本上没有大型的综合性产业链与综合配套能力。在沿海地区居于中下端。
由于实际上是独立“经济区”,腹地范围小,没有形成像京津冀、长三角那样的城市群做发展的枢纽区,起带动作用。高端服务业(高级别的金融机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的商贸机构以及信息、中介、保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财会服务、物流配送等)影响力与带动力不强。
高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在全国不突出,主要原因很简单:科技基础、大学基础等客观条件,也与几十年来省领导未特别关注有关。
庞大的农业但主要还是基础性的生产与加工。集约型的高品质的农畜产品生产,山东已经迈出了初步的步伐,潜力很大。
山东省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优势基本上消失了。山东省从新世纪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扩张,逐渐消失了大量的优质耕地资源,是很可惜的。
钢铁工业的总规模要逐步减少,中小型(500立米以下)高炉要考虑是否保留。金属铝规模要控制并减少(本身缺电,铝材加工的新规格新品种受到其他地区的技术压力,市场约束等)。
一般性的农村运输工具、动力设备、电气设备与民用产品等等,要在规模化与技术创新的原则下进行调整。
水泥、玻璃工业也可能要控制规模。
家用电器根据国内外市场预测,由企业去规划。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设备生产很有前景,但要有技术竞争优势。
船舶、机车、海洋工程、工程机械、特种车辆制造要充分发挥优势,向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大农业具有很大优势。黄淮海平原现有作物生产潜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未来的前景要依靠调整种植结构,特别是是要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与畜牧业的科学研究,致力于改良品种与提高品质,保障大范围居民消费与出口的食品安全。这方面可能有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潜力”很大。多年来“海上山东”成就很大。要持续大力发展与扩大远海海洋渔业的发展,这方面,山东省的船舶制造与相应的配套生产能力是相当强的。
在十四五期间,是实现全面深刻转型的关键期,全国部分地区领导都有焦虑感。需要知己知彼,在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找准方向,确定位置,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特别是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领域,考虑到山东省的基础,稳妥些为宜。为此,山东省需要加强相应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做实长久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山东省在这方面的投资与方针政策制定,长时期以来皆是“短板”,是与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的。
四、谈谈对下面三个问题的认识
1、黄河不是长江,“黄河经济带”经济上不存在。三年前,有舆论提出,为什么国家不特别重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当时有初步规划,将济南定格为黄河经济带的龙头城市。
长江干流走向与纬度平行,干流两侧各200公里范围内90%以上面积都在亚热带内,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1000-1200毫米,长江入海处多年平均径流量9660亿方(相当于30000公方/秒)。
黄河(除上游龙羊峡以上河段)上中游大部分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下游豫鲁二省500毫米左右。由于气候等原因,30年前,黄河的多年平均入海流量也只有570亿方。近十多年来,又大大缩小了,可能减少100-200亿方,每年都有长时间断流。
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温度适宜,土地及水能、矿产资源丰富,以发展条件、开发潜力、人类宜居环境综合条件衡量,居全球各大河之首。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仅次于海岸经济带的第二大经济发展重点轴线。
长江是现在世界上最长距离、货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东西向运输大动脉。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综合性运输大通道。2016年长江航运年货运量达20.6亿吨,分别为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年货运量的四倍和六倍。黄河没有航运之利,是今天不成为黄河经济带的主要原因。
上海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广阔的长江流域及部分黄河流域、西江流域进入我国其他地区、东亚地区及全世界的枢纽,是这些区域进入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的门户。黄河流域的对外部交流包括对外贸易方面,是多途径多“门户”的,即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市)、上海(港)等。没有像长江经济带拥有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那样的门户城市与枢纽城市(枢纽区),是不存在黄河经济带的另一个主要理由。
我们在分析是不是存在与长江经济带那样的黄河经济带时,阐述了上述理由。当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文化发展史、现阶段科技发展、重工业发展,全国大型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与人才资源等等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
黄河流域各地区具有强大各具特色的经济,特别是能源重化工与大农业。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能源总产量(煤炭、电力、火电燃煤、天然气以及新能源)约占国产能源的60%;特种钢及钢材、电子信息、国防军工制造等;黄河流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种植与农区畜牧业基地。等等。
2、(以往提出的)关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区域战略”的目标需要重新考虑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黄河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历史上水患灾害极为严重。现在,由于黄土高原大面积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入黄河干流的地表径流减少,加上山陕两省灌溉工程广泛发展,引黄水量增加。
几十年前,国家对黄河分水方案,曾经给山东年70亿方,山东当时是“远水楼台后得月”,实际上多年里山东每年引得的大约是110亿方。我估计现在,河南,特别是山东,能够得到的黄河水资源可能减少了,不保证了。如果是如此,现阶段,我认为只有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增加给山东水量。黄河上中游增加下排流量,问题即使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
历史上,泥沙淤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是低湿的盐碱滩地,农业难以利用,人口密度很低。石油大开发之后,通过多种措施,交通、城乡建设发展不错,地方经济也有些发展。但在山东省,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但也不可能成为“国家战略”。这里能发展什么生态经济?实际上并不明确。进行大规模城市与工业交通开发,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可能的。世界上,同是大河的“三角洲”,实际情况差别可能非常非常之大。
山东省内区域经济不平衡,山东半岛与鲁西南、黄河三角洲之间,需要以省内力量予以逐步解决。这种情况与江苏、广东很类似:苏北与苏南之间,珠三角与粤西粤西北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应该由省内解决。
3、省会城市济南的首位度不高不是重要的问题,甚至不是问题
前两年,包括济南在内的一部分省会城市,纷纷提出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并积极开展了大都市圈规划。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文件的中心思想是促进一批省会大城市(省会级大城市)与其具有较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与区域,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推动大城市区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提出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
但是,前两年兴起的大规划与粗放式大开发的态势仍然值得警惕。主要表现为功能与目标过于宏大,离谱;通过合并行政区,组成特大城市,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单凭主观臆断,规划建议不切实际;空间结构大扩张,地域开发处处皆重点等。如果此风继续刮下去,高质量发展便难以落地,全面深刻转型如何达标?决策需要更复杂的考虑,需要有战略定力,下决心不再搞粗放式的大开发。
省会城市长期以来发挥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统领作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就突出。现阶段,多数大城市仍然非常有活力,如果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前景依然光明,关键是不要谋求走捷径。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要对城市发展的潜力与要素支撑做出科学判断。这些大城市已有几十年不停顿的大开发了,当然做出了很大贡献,也留下不少问题。要学习上海过去20多年来在前瞻性思想指引下逐步转型发展所走过的道路。
但是,一些省会城市,觉得没有像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南京、重庆、西安、成都等那样引人注目,那样的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及其辐射能力,那样成为超省域的龙头城市。甚至觉得被省内非省会城市在发展活力与竞争力方面赶了上来,部分领导同志可能觉得速度上不去,产生了急躁情绪。我认为,各地应落实好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刻转型部署,一步一步抓好高质量发展,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不再搞粗放式的大开发。
我近年来对山东省情况了解甚少。错误之处,请领导与学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