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预算报告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时间: 2021-05-01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 李忠峰 2021-03-08 作者:刘尚希 责编:SJW
“虽然是一份年度报告,但今年的预算报告衔接了两个五年规划,链接起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载着阶段的转折和发展的转型,扮演着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历史角色。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来看,承上启下,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透过预算支出安排,可以看出预算报告在‘悄悄’发生转变,即以物本逻辑为中心转向以人本逻辑为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特定历史时期承上启下
刘尚希说,今年是两个百年目标转换的历史交汇点,即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从交汇点审视预算报告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预算报告。
2020年,财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基础性、支柱性作用。这从预算报告所示的减税降费、财政支出、赤字、债务等反映财政政策对冲风险力度的数据中得到了明显印证。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2021年的预算安排,体现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考虑。尽管是年度收支安排,也是从中长期、“十四五”及2035远景目标的要求来考虑的。
“比如,把就业、民生摆在首位,不仅仅是作为政策目标,更是体现了现代化发展观。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即要依靠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为了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预算报告这个特征非常明显。”刘尚希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刘尚希说,财政政策是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宏观政策最基本、最主要的政策。宏观政策的一个特点是要根据不同情况、条件、阶段和年份进行适配性调整。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更加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这实际上包涵三方面内容:一是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二是要提质增效,三是要可持续。这三方面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首先,“积极的”取向表明财政政策还要保持一定的对冲风险力度。尽管跟去年相比,公共风险强度有所下降,对冲力度有所减弱。但是,无论从国内和国际来看,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公共风险的水平依然处于高位,公共风险的强度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只能考虑微调,不能大幅度调整。“另外,从市场主体的期待和稳定预期的角度来看,也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能大调大动,即不能急转弯。”刘尚希说。
其次,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如何增效?不仅仅是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更重要的是稳定预期。从“财”上看,资金的宏观分配及微观使用要讲绩效;从“政”上看,政策的效果不仅仅是把钱花好,还要稳定预期,让市场主体感觉到政策可预期,为市场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市场主体可以自己谋划、投资、研发等,眼前怎么办,以后怎么办,如何做长期打算,这就需要有可预期的宏观政策,提供宏观确定性。这一点,已经体现在今年的预算报告里。比如,减税降费方面,更加强调继续完善制度性减税以及怎么更好落地;要进一步延续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取消一些临时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来弥补等,实际上这也是保持宏观政策尤其是减税降费政策的可预期。总之,从稳预期、改善预期、引导预期来看,今年的财政政策安排比较恰当。”刘尚希表示。
最后,财政政策可持续,既要从微观层面看,从财务角度看,收支缺口不能太大,也需从宏观方面考虑,财政政策措施是否会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如果实现了转化,经济增长质量更高,创新驱动力更强,财政政策可持续自然就有了基础。
刘尚希解释,从中长期来看,可持续发展还涉及到债务问题。债务不一定导致债务风险,关键在于用得怎么样。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决定了债务风险的未来趋势是收敛还是扩散。债务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债务市场的建设,不仅包括发债的一级市场,也包括二级市场的培育和完善,还要纳入财政风险管理之中。债务市场的状况与财政可持续直接相关,表现在利率上,如果债务市场发育得比较好、比较健康,能够发现风险、分散风险,那么债务的利率就比较合理。因为决定债务风险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债务风险扩散;利率越低,债务风险收敛;零利率,等于无本发债,可持续就没有问题。此外,债务风险管理还表现在期限结构、品种结构要合理。如果某一年份到期的债很多,集中偿还时,就会带来偿债的压力和风险。如果设置有三五年的、七八年的、十几年的、二十年的,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只要经济增长不停滞,债务风险自然可控可防。
“所以,不要从眼前的债务规模就债务论债务去谈风险。财政政策可持续,要有宏观视野、中长期视野。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正确看待债务问题非常重要。”刘尚希说。
预算报告在向人本逻辑转变
“从今年的收支预算安排可以看出,预算报告在向人本逻辑转变,以人为中心。”刘尚希说。
他表示,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从学术性的语言来讲,就是人本逻辑,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过去发展主要靠物质资本积累,更多强调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甚至看成决定性作用。当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就需要新的发展观,必须转到依靠人,靠人力资本,靠人的创新、知识、能力。如果这些都能落实,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走向共同富裕,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就与人的能力有关。为什么低收入群体能力普遍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这是一些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以农民工为例,即使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也难以充分享受同城待遇,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体现在劳动技能上普遍偏低,收入难以提高。这是群体性现象,与个人努力无关。”刘尚希说。
“如果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由于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高度统一,公平与效率就会自然统一。”刘尚希表示,今年的支出预算安排中,诸如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激发人才的积极性、支持民生保障等都是体现了以人为核心。民生保障是消费,从经济学角度看,消费是内需,会拉动经济增长;换个角度看,这种消费实际转换成了人的能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因此,民生保障就是促进人力资本的平等积累,从中长期看,有助于共同富裕。
“总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创新驱动,需要把人摆在首位。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落脚点,在今年的预算报告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刘尚希说。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