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时间: 2022-04-11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3期(整理 张子) 作者:陈耀 责编:SJW
作者简介:陈耀,男,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86)。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也是对新时代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更高的站位和更实的路径上,深入研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命题。
一、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认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环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主体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而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大规模的潜在内需市场、以及雄厚的产业技术基础,使其在中国新发展格局中处于核心环节的重要地位。中部地区“居中”的区位和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不仅可以在东西联动、南北协调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功能,而且在促进跨区域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物资商品流通与合理配置中也处于关键环节,如果这一桥梁纽带和关键环节出现“堵塞”或“梗阻”,势必影响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和国内市场的稳定。同时,中部地区有3.72亿常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26.6%),拥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大城市群、武汉和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城市密度高,但区域整体城镇化率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市场潜力大,中部地区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中部地区消费中心,无疑会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动力源。由于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强、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对低,也使得中部地区成为产业集聚及优化布局的优选之地,并且对于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内陆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条件。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从以往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转变,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地区三大板块中,沿海地区开放起步早、水平高,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相对滞后,中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外资总量仅占全国的一成左右,规模小也制约了中部地区开放型体制和制度的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这不仅是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从客观上看,中部地区高水平开放也是中国内陆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自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契机。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的高水平开放进程,特别是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吸引高质量外资的营商环境和外向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形成新时代中国全方位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高水平开放格局。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中部地区要主动适应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立足内陆比较优势,找准定位,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建设、用好各类开放平台,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效应更强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尤其要以已有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个自贸区为主要抓手,赋予这些国家级开放平台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不断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的改革探索。要发挥中部地区各省资源、产业和交通运输枢纽优势,以中欧班列、陆海联运、跨境电商、空中丝绸之路为依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造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模式。
第三,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中部地区高品质生活的根本要求。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为我们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中部地区人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人民幸福为追求,增进民生福祉。按照《指导意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这是因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绿水、蓝天就是美丽、就是幸福。近些年,随着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雾霾、黑臭水体、城乡垃圾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因此,要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优化中部地区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大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切实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让绿水青山变成永久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二、要在落实新使命任务上探寻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自200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三基地一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央对中部地区赋予“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任务,即“六个着力”: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现实路径。笔者认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三大体系”的建设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第一,加快建设中部地区“三大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但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进产业集群化、数字化和生态化,提升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科技优势,依托中部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制造业基础前沿、关键共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创新,特别要重视在解决钢铁、石化、有色、建材和家电等产能过剩矛盾的基础上,选择传统优势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促进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生物生命技术、高端装备、量子和光电子通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应用,着力在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双循环”的骨骼,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2次会议强调,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使得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能源、科技、水利、信息、城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更具全局性、关键性和紧迫性。要面向未来、统筹谋划,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设施优势。学习上海虹桥,在郑州、武汉、合肥、长沙等城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中心,全面提升中部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国内外的交通能力和在全国的枢纽地位。建设“西能中送”的特高压和重载通道,优化电煤生产和输送布局,加快油气管网和储备工程建设,从根源上避免“电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加快5G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尽早发挥其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特别是中部地区还要争取国家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为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提供高层次基础研究平台。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现代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连接生产和消费,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要牢牢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并强化中部地区交通物流枢纽的配置功能,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疏通痛点,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时代内需体系奠定基础。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改造升级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和支付结算等金融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提升中部地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重点打造郑州和武汉国际物流中心,发挥其在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优化中部地区空间布局,以“两群两圈一廊”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是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路径就是要发挥重点地区的带动作用。笔者认为,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建立“三大带动”新机制,即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城市带动乡村,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继而带动区域发展。中部地区的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太行山等山区,对这些特殊类型地区除国家政策扶持外,相关省内的发达地区也应提供一定的人财、物力帮扶。在乡村振兴中仍要发挥所辖城市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举措鼓励城市优质资源向乡村注入。
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优质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化地区,既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者,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建议将“两群两圈一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来布局,“两群”指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圈”指合肥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一廊”指“郑洛西科创走廊”。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覆盖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份的31个城市,面积约32.61万平方公里。2020年,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份的总人口1.7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0万亿元,人口总量超过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也超过京津冀地区和成渝地区,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中原城市群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覆盖5省30个地级市,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亿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正在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也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合肥是目前中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值得关注的是,地处中西部地区的郑州、洛阳、西安三个城市正在探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其中西安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洛阳是工业制造业重镇,郑州是商贸发达的中心城市,通过深化三市合作共建“郑洛西科创走廊”,无论是对黄河流域还是对中部地区,都将发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3期(整理 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