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吕指臣 胡鞍钢: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路径与现实意义时间: 2022-11-30信息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2021-09-02 作者:吕指臣 胡鞍钢 责编:SJW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到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阐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内涵,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意义,并指出在产业体系、分配体系、区域发展、技术创新、政策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迫在眉睫,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的相关建议,即完善顶层设计,筑牢保障支撑,从经济体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着手,强化运行环节,以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体体现为:(1)在生产环节,从源头和全过程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2)在分配环节,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市场来左右交换与分配;(3)在交换环节,加快谋划构建“通道+ 枢纽+ 网络”流通格局,促进资源交换的绿色低碳循环高效;(4)在消费环节,多渠道、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020 年12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时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2021 年3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在2035 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提出了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芋类水体比例和森林覆盖率5 项约束性指标。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将在2030 年之前碳达峰,预计到2025 年,单位GDP 能耗比2020 年降低13.5%,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20年的15.9%提高到20%左右盂。2021 年4 月30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深刻理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内涵,我国应从经济体系的运行环节入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换节)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力争于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内涵

我国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清洁能源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绿色化、低碳化和循环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词,而从本质上看,绿色、低碳和循环则拥有相同的系统观和发展观。绿色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资源环境压力和社会公平约束下的发展模式和广泛共识,是低碳和循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形态;低碳是为应对或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瞄准减少碳消耗和碳排放,属绿色发展的重要部分和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循环则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用,其核心是资源节约和生态经济的良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或手段。但是,低碳经济如果没有与绿色、循环发展相联系,就可能诱发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方法论,贯穿于绿色、低碳发展中,三者相辅相成。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并且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科学发展体系 ,当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后,就不再单独强调某一方面,而是突破生态约束和资源瓶颈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因而,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并不是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协同推进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自然约束条件为基础(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最终目标,依托产业协同,推进供需协同,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发展模式。事实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提倡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阿瑟·林德贝克(AssarLindbeck,1977)最早提出经济体系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用于决策和贯彻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等方面政策的一套机制和制度,是诸多经济制度的集合,是规范经济过程基本轮廓的制度框架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包含经济要素、制度因素及其关联关系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后,国内研究学者针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的逻辑依据、具体建设任务、建设重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王一鸣(2017)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阶段的基本状况,提出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关键点[4] ;刘世锦(2018)认为,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就是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提出要重视创新环境的建设,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5] ;何立峰(2018)通过分块总结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任务及其支撑体系,提出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措施[6] ;高培勇(2019)指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重新构造一个新的体系,而是经济体系的一种转换过程[7] ,并与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逻辑关联。可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突破生态约束和资源瓶颈的一种新发展理念,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累计的系统效应;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体系是解构性碎片化的,虽然在经济上是正值,但是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上是负值,因而两者相抵,常常表现为负值,从而诱发某种程度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亚健康,进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表现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攫取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建构性系统化的,不仅在经济上是正值,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上也是正值,并且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再是污染后的末端治理,而是内生的源头治理,表现为生态整体主义的协调性。

因此,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遵循有机联系的生态法则,从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解决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获得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重与优化的经济体系,也是提高人类经济与生态福祉、促进社会公平、降低生态稀缺与环境风险的经济体系,更是有质量有效益且拥有包容性与普惠性的经济体系。


二、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现状

马克思在《掖政治经济学批判业序言》中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的一定关系”[8] ,简单地说,人类社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主要决定着它们的对象、水平和解构、具体形式以及社会性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如适应生产的分配方式、自身发展反向促进生产发展等);分配的方式更大程度上从制度上体现了对资料、劳动力等的约束;而交换则是直接生产及联结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的流通保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阐述了国民经济的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相关部门或行业)[9] 。国内外相关学者[10] 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国民经济的三大部类划分问题,把包括知识、技能和各种服务在内的非物质资料及其生产部门称为第三部类[11] 。事实上,人类社会在经济体系中三大部类中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无论是从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还是消费资料的生产活动,包括第三部类中的相应生产经营活动,均体现了经济体系的整体联结性。此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的经济体系还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经济运行,如国家整体层面的经济体系,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经济体系,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系运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见,经济体系是具有多环节、多部类(部门)和多层次等复杂性特征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四个环节作为一个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且关系和地位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均吻合了经济体系的和运行机理。因此,本文将侧重于从四个环节切入,进而分析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意义及实现路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我们建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大环节中,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即绿色低碳循环定会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四大环节中,并通过四大环节实现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实现源头、过程和产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循环,最终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

(一)中国是世界发展格局中最大的环节主体

本文综合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预判,无论是在经济体系的生产环节、分配环节,还是在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国都将会是世界发展格局中最大的环节主体。

1.生产环节

我们可通过体现生产环节的相应数据看,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已经迈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按购买力平价2017 年国际元价格各国2020 年GDP基础数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0 年的1.6 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2O年的23.0 万亿国际元(远远超过了美国的19.8),相当于1990 年的14.4倍,预计将由2020 年的23.0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25 年的30万亿国际元;同时,我国GDP 占世界比重从1990 年的3.2%上升至2019 年的17.3%。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正增长(为2.3%),世界经济负增长(为-3.3%),并且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8.5%,之后将持续上升,至2025 年达到20%以上。事实上,在2019 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 和30.9%,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之国。本文在此基础上预计,我国将会很快在世界分工体系内成为最大的生产端。目前,我国已有比较强的产业基础、技术能力,如在绿色领域的创新中,中国企业、中国产业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分配和消费环节

我们通过体现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的市场规模看,中国市场规模已经愈加强大。2020 年,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到5.6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40%;居民最终消费支出(2017 年国际元)占世界比重迅速上升,从1995 年的3.4%上升至2019 年的12.7%,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居民消费国。据预计,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现价美元)占GDP 比重将从2019 年的55.4%提高至2025 年的58%,力争60%,并且占世界比重将从12.4%上升至2025 年15%。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 年的28.7 万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41.2 万亿元,名义增长了43.6%,预计到2025 年将超过55万亿元以上。若按世界银行提供的购买力平价私人消费转换因子(2019 年为4.176)计算,我国人均每日消费支出从2019年的19 国际元提高到2025 年的25 国际元,更加显示了14 亿中等收入消费者的世界超大市场规模效应。这不仅直接带动我国国内消费品生产需求,而且也直接带动对世界消费品进口的需求,从而更加凸显“中国市场”的溢出效应。

3.交换(流通)环节

我们通过能够体现交换(流通)环节的相应数据看,并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中国在国内外流通方面都将大幅提升。2019 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802 亿元,增长7.1%;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71 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99290亿吨公里;同时,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亿吨,货物进出口总额315 505亿元。其中,我国在2019年出口172342亿元,增长5.0%;进口143162亿元,增长1.6%;货物进出口顺差29180亿元,比2018 年增加5932亿元。早在2010年,中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投资市场。2019年,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高达26.9%,相当于美国比重(19.6%)的1.36 倍;预计至2025年,占世界比重将超过30%。可以预见,一方面,我国国内流通环节的规模和质量都将大大提升,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另一方面,也将在国际流通方面成为最大的环节主体。

(二)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体系本身除了涵盖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也包括经济建设领域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区域体系、开放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等各个方面(详见图1)。但是,我国目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如产业体系薄弱、分配体系不公、区域发展不协调、技术创新度不足、政策制度不完善等。

图片

1.调整产业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整体产业布局。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受到历史环境因素影响和技术水平限制,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布局为了适应当时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需求,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分布情况不仅差异性极大、相对分散,而且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向的溢出效应。因而,我国改革初始选择的产业布局已无法匹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2.完善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相应行业垄断和区域壁垒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整体依然呈现出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和市场的亟需完善处理,政府职能和市场具备的功能等边界问题依然不足够清晰,社会整体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不足,就业环境和相关压力较大,社会保障的提升空间较大,传统经济体制的循环发展影响较深等。因而,我国相关部门如何快速适应新发展阶段,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已成为社会发展备受关注的问题。

3.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区域空间和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国家根据当时的发展阶段情况和发展需要,不同区域的政策倾向同时也受到传统经济制度的影响,包括提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不同区域间梯度发展推进策略等,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区域间发展的协同度较差,而且在政府强和市场弱的整体环境下,形成了相关行政壁垒,相应的制度保障落实不到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平衡协同发展程度。由于不同区域行政体制的划分直接促使了不同空间的市场分割,因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配置也受到严重影响。

4.扩大整体经济开放格局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经济体,整体经济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开放格局亟需扩大,经济建设领域的相应体系和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实现全面协同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经济制度下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国家整个经济体系实际运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体,也是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如何真正实现双循环格局,完善开放体系,推动国家全面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三、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实意义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

我们要建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获得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重与优化的经济体系,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构成、组成要素、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不谋而合。因此,我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都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价值引领和“硬约束”,又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商机和发展动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谋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经济体系,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2021 年4 月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中国,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将其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从源头上和整体上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排放、有效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彻底转变经济领域传统发展方式和模式的经济体系。在此过程中,我国围绕的主题其实就是资源使用问题,如土地、能源、矿产、水和气候等,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 测算,1990—2019年,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在全球能源供给中占比近八成,清洁能源占比很小。因而,我国如何推动能源供给侧的全面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49.8 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增长0.6%,原油消费量增长3.3%,天然气消费量增长7.2%,电力消费量增长3.1%。其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2019 年下降0.9 个百分点;同时,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2.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6%。2020 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2020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20 058 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124517 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6.6%,增长4.7%;水电装机容量37 016 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6.8%,增长3.4%;核电装机容量4 989 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3%,增长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8 153 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2.8%,增长34.6%;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343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1.5%,增长24.1%。综合来看,由于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所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应首先从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着手,转变发展观念,抛弃依赖投资高碳项目刺激经济的模式,将投资转向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等且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项目。

(三)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

目前,全世界约有50 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排放的36%左右。20世纪90年代,欧盟基本上实现了碳达峰,峰值为45亿吨。美国碳达峰时间为2007 年,峰值为59亿吨。当前,全球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覆盖了全球75% 的GDP、53% 的人口及63%的碳排放。因而,国际社会就实现迈向碳中和的目标已达成共识,并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人类社会实现《巴黎协定》2 益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 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过植树等方式减排的抵消量;在2067 年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除二氧化碳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抵消量平衡。2019 年12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重点强调,希望能够在2050 年前实现欧洲地区的“碳中和”,并通过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抑制气候变化等,构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2020 年3 月11 日,欧盟发布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19] ,核心内容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维修、回收处理、二次资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将循环经济覆盖面由领军国家拓展到欧盟内主要经济体,帮助欧盟实现经济现代化等。2021 年2 月22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出的战略选择的具体推动措施,也是对目前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等需求的切实回应。


四、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路径

我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发展状态,代表了经济体系追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种发展目标和方向。基于此,我们可以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界定为,一项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工程,是一种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的经济运行发展方式,能够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的革新、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消费理念的根本转变等,使得经济体系最大限度的高效利用资源和付出最低限度的环境代价,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状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时指出,“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为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2021 年4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完善顶层设计,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我国应全面开展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大力推动绿色治理,即绿色发展能力和绿色发展战略[22] ;推动绿色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快速进行,形成全面系统的绿色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化支撑机构的全面建设和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建设,加强绿色领域统计监测,健全绿色检测制度等;并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继续着力发展壮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全面提升建筑建设底线控制水平,推动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和绿色建筑立法。我国应完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建立全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平台,提高绿色建筑标识工作效率和水平;提升建筑能效、水效水平,推动绿色健康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加强绿色建筑科技研发,积极探索5G、物联网、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推动绿色建造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推动绿色建筑新技术应用。

(二)筑牢保障支撑,保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法律规范与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引导财税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和税收政策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杠杆和指导作用,构建绿色监测评估体系,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坚持完善机制,创新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逐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绿色标准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扩大绿色投资;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引导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加大对绿色产业、生态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三)强化运行环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因此,我国要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还系应贯通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各环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等,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绿色交换(流通)、绿色分配和绿色消费,以推动形成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足和环境效益高的经济社会。

我们应在生产环节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产供销有效衔接,注重考虑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从源头和全过程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形成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在分配环节上,要始终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市场来左右交换与分配,体现公平;在交换(流通)环节上,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畅通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谋划构建“通道+ 枢纽+ 网络”流通格局,促进资源交换的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推动流通降本增效提质,强化交通运输节能,以运输结构优化、装备技术革新、运输效率提升为重点,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等;在消费环节上,多渠道、多种形式宣传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购买节约资源型产品(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等),降低或抑制不合理消费(一次性用品、过度包装等)。

*注: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2021-09-02)

图片图片

责任编缉:祁国燕



阅读 275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