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会议动态
会议动态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讨会综述时间: 2019-04-06信息来源:新时代智库 2019-04-03 作者: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处,2019.4.1 责编:qgy

2019330日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七届一次常务理事会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在合肥市召开,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原会长程必定主持会议。会议给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秘书长颁发了当选证书,聘请程必定研究员为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并颁发聘书2017-2018年在《战略研究》上发表的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2019年工作安排和未来的工作设想展开了讨论。各位常务理事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共同谋划研究会的发展。


同时,举办的“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倪胜如副主任主持研讨会,6常务理事做了主题报告,10多位常务理事做了重点发言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程必定研究员认为,在我国“十三五”后期,对国民经济稳增长、促发展,可能会是国家的主导政策取向,而推进区域一体化就是稳增长、促发展的新因素。但在当前,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呼声很高,效果却不显著,重要原因是区域一体化政策不完善,省区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不够。在长三角也是如此,需要从促进一体化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政策、一体化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三个方面,制定和完善一体化促进政策。去年以来,长三角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建树,但需要坚持、完善。此外,中央政府的一体化促进政策更为重要,因为在我国,地方政府之间是平行的、平等的,相互之间对一体化没有约束和法律责任,仅靠合作协议,区域一体化不可能向深处推进。如何从地方和中央政府两个层面制定和完善中央政府的区域一体化促进政策,也是我们理论界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倪胜如副主任认为,这次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确定为大会研讨主题,指向精准,非常及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推进路径,为长三角合作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协力共担、携手共进。二要明确发展方位。省委在全面分析、综合考量、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准确把握“六个基本定位”,谋划推进“六个一体化”,这既是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也是我们研究会下一步工作的聚焦重点和用力方向。三要找准工作定位。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来说,关键是建平台、优环境、引要素、强保障,对于学术和研究机构来说,重点是集思广益、集中智慧,用融学术性、思想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发展大局建言献策、提供服务。


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凌宏彬处长认为:一要保持一种主动心态。长三角一体化是竞争与合作、博弈与共赢的一体化,要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融入,患得患失,特别是要克服“不加入,有失落感;加入了,又害怕资源被吸走”的摇摆不定心态。二要紧紧抓住两个主题,即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我省产业进步的内在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无论是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都要紧扣创新主题,明确创新方向,完善创新机制,特别是要着力激发企业自身创新动能。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目前我省金融支持经济力度加大,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困难和差距。以产业基金为例,突出表现为募资时财政资金投入后社会资本跟进达不到预期,基金投入困难,找不到安全可靠、效益良好的项目投入。应借鉴江浙等地经验,引入国内外一流基金管理机构,从项目存量投入为主转向项目增量投入为主,结合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来的好项目加以跟投


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张彪教授认为,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编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当前积极稳妥谋划好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各方必须高瞻远瞩、提高政治站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一重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呼应。通过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释放持续发展新动能。旨在通过高起点的改革创新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发挥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最根本的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江三良教授认为,仅包括江浙沪的原长三角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各自富裕”,但“行政区经济”的弊端依然存在,习主席提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首次将安徽全境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安徽省与江浙沪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当前全国范围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环境尚不成熟,江浙沪是全国率先实现富裕的地区之一,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破解,对实现全国范围的共同富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2.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合作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研究所所长孔令刚研究员做主题报告认为作为长三角西翼腹地区域的安徽地位在发生变化,即积极融入的过程已经完成,进入主体推动阶段。对安徽来说,建设G60科创走廊和即将发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新定位从两个方向和两个通道上,即沿312国道的产业协同发展轴和沿G60科创走廊的创新联动发展轴强化了安徽在长三角知识创新中心和长三角西翼腹地的战略地位。安徽要进一步找准在长三角区域的功能定位,彻底摒弃观望的客体心态、彻底抛弃跑龙套的配角身份,彻底克服被动接受和承接的消极作为,彰显新定位、新姿态和新担当,重塑形象,以主角身份,主体心态,主动作为,特色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拉长知识创新长板,弥补产业创新短板,重整企业与产业专业化、网络化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振信心,改善和提高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地位,把发展水平提高到与发展条件相匹配的位次,建设独具实力、活力和魅力的长三角城市群西翼腹地,重塑长三角区域经济地理空间,实现从“后发追赶”向“后发赶超”的竞争地位转变。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吕连生研究员做主题报告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需要在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展现主动作为,做出自己贡献,在局部领域争当“主角”地位,这对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在科技创新方面,安徽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下,依托自身优势,奋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强劲策源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下好创新“先手棋”。安徽创新资源富集,具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安徽又首次提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倡议就是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推动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再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四城同创”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以合芜蚌等“五组团联创”推动网络创新。要以合肥为重要的一端,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纵深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共同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教授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驱动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动力和引擎是科技创新,因此,应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示范区”,提高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走向更高质量一体化新阶段。为此,建议扩充现有的G60科创走廊9市,增加南京为第10个成员城市,在此基础上共建共享长三角创新平台,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推进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3.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建设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研究员做主题报告认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亟需学界深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长三角地区囊括三省一市,面积近35万平方公里,内有6个都市圈,在国内三个战略区域(京津冀、大湾区)中是最大的,也是国外大都市区(一般是数万平方公里面积)不可比拟的。因此在理论逻辑上,沿用分析单一中心的大都市区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可能不适用于长三角,空间尺度不同,空间结构与格局也不同。对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辨识和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建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契合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多领域、多门类爆发的特征,因此在现实逻辑上,长三角地区科技产业创新将会呈现多点策源、多点育成的态势,尤其是在现代交通及时空条件下,区域生产力配置不会只是“圈层结构”,而是重在多点联接网络形态。对此也需要深入辨识和研究。


安徽城乡规划设计院胡厚国院长认为,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的理论支撑研究。三省一市、中心城市之间发展资源禀赋各具优势,目前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差距,不能搞齐步走,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鉴于在35万多平方公里这样的大尺度下,统筹长三角不同行政单元、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主体的发展利益诉求,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系统创新研究,形成指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让三省一市人民共谋发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国家战略落地,战略目标实现。二化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按照建设国际城市群的战略要求,中心城市首先要一体化发展,其区域战略空间格局、区域功能战略分工、区域设施建设及建设标准等要符合一体化发展要求。由中心城市引领特色区域发展,带动区域整体的联动、协调和网络化发展。三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要在国际城市群中具有新优势、新特色、新魅力,离不开安徽的生态山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的新要求,也是体现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精神。未来城市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环境集聚人才,安徽要彰显自身优势,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谢培秀研究员认为对于我省及中心城市合肥创新创业实力在全国排名的判断,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脱离实际。我不赞同当前我省这一指标或水平在全国靠前的判断,而认为仅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主要理由:从房价水平来看,支撑城市房价主要依靠居民收入。北京的高房价主要由体制内、体制外及外籍人士等高收入群体支撑,体制外主要指市场化的高收入群体,这其中创新创业人士是主体。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二线高房价城市,活跃着一大批这样的成功人士,创新赢得市场、市场带来收入、收入支撑房价,就这么简单。反观合肥房价目前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前两年房价的迅速提高揭示我省乃至合肥市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全国排名也只能印证处于中等靠后位置,既创新创业处于“船到中流、不进则退”阶段。对我省创新创业能力任何虚妄或不实的判断将有害于推进这一进程。


4.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产业分工格局重塑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林斐研究员主题报告认为要重点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机遇,长三角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分工全面升级,表出以新型制造业为起点,产品价值链分工在空间分离,创新多点分布,以及紧密的合作分享,因此,产业协作、创新协作、开放协作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个着力点。借力借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实现高水平的产业协作,是各扬所长,拉长长板,超越行政区经济,提升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水平;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协作,是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打造产业科创共同体;实现高水平开放,是开放式合作、搭建贸易促进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杨仁发教授做主题报告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长三角一体化体现在创新、产业、生态、市场、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这些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存在差异。总的来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深入推进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省(市)际间贸易强度偏低、要素市场一体化滞后商品市场、生态环境是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短板、安徽对江浙沪经济联系强度不高,但对江苏的联系度高于上海和浙江。安徽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应充分立足安徽优势、突出重点领域、采取以点带面的基本策略,推进优势领域落地生根,深度参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迎来崭新发展阶段。一是充分利用安徽在科技创新、制造业、生态等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样板区;二是利用安徽在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优势、生态资源的优势,牵头构筑长三角专业化公共要素市场;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安徽在家电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制造企业以及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优势,成立长三角相关行业发展企业联盟,制定行业或产品标准,充分发挥相关影响力;四是加强“城市圈”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地理接壤或经济联系度强的“城市圈”在相关领域一体化作用,强化提高安徽城市间的联系度。


安徽省扶贫办原副主任、高级农业经济师丁国华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战略转变,我国高质量发展理念代替了高速度发展模式,创新优势、质量优势、内生优势、后发优势的作用力不断增强,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多极化、多中心、跳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安徽具有多层次、跳跃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条件,不应拘泥于处在长三角产业分工的下游、上海城市群辐射的边缘,构建以合肥为中心、沿江为轴线的创新城市群,多层次、跳跃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肥要在具有优势的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沿江城市要在产业中游地位奋力赶超;西北部城市发挥资源环境替代作用,接受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安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江激宇教授认为,一要构架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框架,摒弃单一、唯我独尊的大城市中心论,建设一大批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强调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广大县域在满足人民追求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优势,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与合作。二要开展我省青山绿水生态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启动皖南、皖西两大山区以及重要河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全面分析我省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展长三角生态空间资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


安徽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洪教授认为,“双轮驱动”助力安徽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要做好“农旅融合”新文章。厘清我省农业资源现状,优化整合,从认识和复兴乡村的角度,农旅结合,创新旅游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旅产业价值链和增收链,通过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庄、乡村营地、乡村庄园/酒店、乡村博物馆/艺术村、高科技/教育农园、乡村民宿等,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成为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员。二要深挖“文旅融合”新内涵。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深挖江淮大地徽风皖韵之文化意蕴,创新文化旅游表达,构建安徽经典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国际性和前沿性的现代都市文化旅游产品族群,以文旅深度融合方式传承和弘扬我省红色文化基因,形成当代文化旅游的鲜明标识,助力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


5.关于研究会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智库作用


马鞍山市发改委主任杨根子建议研究会加强联动机制,瞄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国家战略方向,吃准省战略部署系列政策,埋头苦干,抢抓长三角安徽境内优势,策划新的项目列入长三角规划纲要强力推进。二、建议研究会研究提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实用验证,经得起更高层次专家、学者审查及高水平评价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安徽篇)更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建议研究会为主体的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重大发展经济项目谋划组,主动做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资源、要素、人才、工业基础、区域优势、资金金融等系统分析研究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主要动能、产能结构分工、快速发展能力、快速集聚产业能力、战略目标及重要措施等系统研究,为安徽快速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发展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凌宏彬处长认为智库要担当起三个责任,即政策的定量储备库、权威解读员、精准评估师。就战略研究会而言,重在坚持自身特色优势,在始终保持一定量的高水平政策建议和适度开展公正精准的政策评估上下功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志迎教授对七届一次常务理事会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讨会最后做了总结,认为这次会议召开的很成功,各位常务理事为安徽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策略出谋划策,发言视野开阔、站位高、观点新,充分体现了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的省级智库作用。在各位观点基础上,刘教授重点阐述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第一,主角与配角。现在所提出来的长三角是三省一市,安徽已是一个主角,不是配角,所以,不是融入长三角的问题,而是以主角身份、主体心态、主动作为互动学习的认识和行动,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第二,政府与市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了三十多年,一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三省一市之间还有很多行政性壁垒所以,推进一体化关键在政府,各地政府区域壁垒解决了,一体化就会得到推进。第三,创新与创业。各位提到最多的是创新,很少提到创业,其实,加快推进创业更重要。创新仅仅理解为科技创新是不够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新本义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创业,所以创业更能够表达安徽经济发展的需要完整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第四,一体化与均等化。一体化不是均等化,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消除区域之间行政性壁垒的各要素市场一体化、产品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政策)一体化的过程。安徽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要加强向江浙沪学习,而不是依赖江浙沪支持,要学习他们的发展理念、先进做法、改革经验和创新精神,重点谋划好自己的事情,撸起袖子,自强自立,尽快缩小与江浙沪的差距。

最后会长刘志迎教授根据智库报告特点认为智库建议要做到:一要有战略高度,二要有视野宽度,三要有调研深度,四要有建议新度,五要有落地实度,把握好这几点,能够发挥好政府或其他决策主体智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