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专著连载

34.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以广西为例时间: 2018-01-23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王新哲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三十四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以广西为例
王新哲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一、前言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一地区在发展程度上较低或发展不充分。欠发达地区不仅在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而且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也部分存在,如江苏的苏北、山东的鲁西南地区等,一般来说西部地区基本上是欠发达地区,全国来看,西南6省市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是最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地方。研究、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欠发达地区形成有其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众多方面原因,并呈现不同的特征,其欠发达性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体现在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欠发达地区一般呈现如下特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滞后,地方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镇建设进程滞后;社会事业不发达,人力资源亟待开发;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执政理念方式落后,干部队伍活力不足等等。
       城市化滞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乡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方面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的一个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人口总量)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城市化严重滞后,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3943.6元,而城市化水平仅有43%,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率(50%)7个百分点。[1]而就中国大陆来说,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很大。欠发达地区广西、贵州、甘肃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3.62%、26.90%、30.02%,上海、广东、浙江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89.09%、60.68%、56%,平均差距为30个百分点[2]。以广西为例,从表1、表2可以看出,目前,欠发达地区人均总产值低,广西2005年只有5个市超万元,全区人均8762元,全区人均GDP排在全国31个省市的26位。城市规模小,且城市化率低。按照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超过100万人口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广西2005年城市规模、城市化率排在全国第25位。[3]
表1 2005年广西区及各地级市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

广西区及各城市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广西区 4063.30 902.56 1505.04 1655.70 8762
南宁市 723.36 119.71 231.21 372.44 11057
柳州市 512.00 58.95 266.11 186.95 14399
桂林市 531.76 125.92 210.92 194.92 10753
梧州市 228.40 49.83 97.61 80.96 7512
北海市 181.62 45.72 68.62 67.28 12225
防城港市 94.77 22.62 36.02 36.13 11872
钦州市 205.52 78.26 65.06 62.20 6000
贵港市 227.02 66.01 76.82 84.19 4800
玉林市 356.25 104.26 120.80 131.19 5998
百色市 239.36 63.91 105.70 69.75 6415
贺州市 164.39 51.25 71.83 41.30 7827
河池市 206.96 58.55 76.08 72.34 5405
来宾市 170.01 61.48 65.66 42.87 6912
崇左市 151.13 55.34 43.63 52.17 6566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表2 广西城市规模体系

规模/万人 城市数/个 城市名称 城市非农人口/万人
>200 1 南宁 127.73
>100 3 贵港、钦州、来宾 59.60
50-100 5 桂林、柳州、北海、玉林、贺州  
20-50 5 百色、梧州、防城港、崇左、河池  
  合计 14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城市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分析估算,2001—2005年间,中国城市化率将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即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大约1300万人。按人均投入整体建设费2.5万元计算,则每年在城市建设上总投资3500亿元。要使城市化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提高1倍左右,则目前的市政建设的年投资规模也至少需要提高1倍以上(其中包括城市生活质量的适度提升)。1998年全国市政建设投资大约1300亿元,200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2000亿元。今后10年城市化率每增加1%要比2000年增加1500亿元的投入。2000年,中国GDP大约为9.5万多亿元,GDP的1个百分点相当于900亿元。可以算出,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每年1.3~1.5%[4]。
       城市化进程对GDP的贡献,不只是直接的推动增长,其间接贡献也相当显著。利用投资乘数理论计算,根据1998年中国GDP消费倾向为58.4%,可以算出.世纪之交中国新增投资的乘数大约2.49倍。按在2001—2005年间我国每年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为1400亿元计,这些投资最终将带来年均3360亿元的GDP。扣除新增投资的直接贡献1400亿元,可以算出中国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为2000亿元左右。由于2000亿元的贡献并不是投资当年就能够全部实现的,若按当年实现40%的比例计,则投资当年的间接贡献为800亿元,相当于对GDP的间接贡献率约每年0.8%。城市化率的提升,对于GDP的总贡献率(直接加间接)大约为2.0%。[5]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如此,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城市是节约费用和获得聚集效益的空间形式,它节约因分工而产生协作的费用,城市中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企业和居民获得外部经济,并且节省城乡、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的交易费用,所以地区经济上新台阶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欠发达地区因历史及现实的因素,其城市化进程自有其与发达地区不同的特征。自然,其城市化的路径也具有区域特色。
 
       二、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制约因素
        (一)欠发达地区工业的非均衡发展,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1.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工业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发挥支柱作用。我国的西部地区基本上是不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央政府投资的推动下,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以军工、重工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一批现代工业比较密集、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就目前状况看,一方面这些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经济”的产物,在旧的体制约束下,实行单一产业的封闭式经营,未能在相互之间及与当地经济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产业多元化,不能够发挥国有经济的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其在西部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已明显减弱;另一方面,西部工业多为单一产业资源开发型工业,随着开发的深入,可利用资源逐步减少,开采成本上升,生产能力下降,竞争力将逐步下降。所以,西部国企解困的难度相比其他地区难度大,工业化进程减慢,使原有城市的吸纳能力严重下降,限制了城市化进程。
       就广西来说,因为靠近中越边境,国家考虑边防安全,国家支持三线建设的许多项目并没有落在广西,除柳州钢铁集团外,几乎没有大中型项目,历史欠账较多。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广西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也引进了一些大中型项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总的底子仍很薄薄弱。据2006广西统计年鉴,2005年工业产值占广西区总产值的32.7%,农业产值占22.21%,大大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化的落后拖了城市化的后腿。
       2.欠发达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迟滞着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国有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而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国有工业比重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慢;相反,非国有工业比重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快。
       广西由于历史和地处边防前线等原因,开放步伐慢于东部发达地区。不仅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非公有经济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
      表3   2006上半年广西与发达地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对比

地区 个体工商户/万 私营企业户/万 注册资本金/亿元 亿元以上工商户
上海 28.09 55.35 7733.50 623
广东 237.35 51.01 7649.65 469
浙江 176.34 38.58 6147,86 368
山东 172.65 34.39 4757.36 207
江苏 177.65 54.72 8312.25 369
广西(2006年底) 104.07 6.08 885.09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综合六地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
 
       拿广西2006年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与发达地区2006年上半年数字比较,广西落后较大的是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及亿元以上工商户的数量,由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偏小,不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低,而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所以,广西非国有经济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二)城乡分割及西部农村贫困落后与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并存,严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多为单一产业的基地型城市,封闭式经营方式限制了产业多元化发展,抑制了城市向乡村的辐射和扩散效应;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断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政策上的城市偏好造成物资交流的间接性、被动性和不公平性,形成结构失衡,产品单一、毫无生机的城市工业与满足全国乃至农民自己供应而挣扎的农村产业生产的对立,加之改革开放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思想保守观望,城乡分割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既断绝了城乡之间的技术交流,抑制了农村产业化发展,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又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的,全国是594个,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占307个。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7.5%,而且集中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生活生产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山区、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区。而且贫困人口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下降,同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逐步扩大。广西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1944.3元,相当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82.18%[6]。 广西200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0.5元,全国为3587元,广东、江苏为5079元、5813元[7],仅仅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7.2 3%,广东的54.55%,江苏的47.66%。脱贫在欠发达地区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全局来看,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方式脱贫是不现实的,只有把贫困人口迁移出来,走非农化道路才是根本。
       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欠发达地区一般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及非公有制经济的严重滞后,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在传统的农业部门。按经验的估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每个农业劳动力一般耕种0.8公顷(合12亩)土地才可以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8],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2005年广西地区大约有1697.6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率为74.90%,远高于全国61%的平均水平[9]。如果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退耕还林、加上从生产效率低的地区退出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因此,如何促进这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迅速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欠发达地区(广西)城市化的路径
       (一) 城市化战略
       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建设,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借鉴东部发达城市化发展的有效经验,另一方面要符合西部城市发展对生态和环境的独特要求,既要提高原有城市的吸纳能力,又要发展新的城市。因此,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分层次发展的差别战略组合。就广西来说,应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壮大现有大中城市,构建城市群,发挥核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及聚集效应。
       首先,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即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在内涵质量上达到现代化水平。包括:①城市经济现代化。要求形成并不断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配置合理,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并使劳动者成为具有投资能力的市场主体,这是城市现代化的主体。只有实现城市经济现代化,才能造就大量民间资本家。而民间资本是西部开发的主流,关系到西部发展的成败。②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即形成良好的居住条件和人文生态环境。③城市社会持续发展现代化,即在使市民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基础上,造就高新科技生产能力。④城市管理现代化,做到政府决策科学化,形成法制化、高效率的城市管理系统和发达的社区服务体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通过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达到调整和提高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的吸纳能力,使之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其次,是实现城市网络化。即通过大力发展交通和通信网络建设,沟通城一城、城一乡联系,逐步降低直至消除城乡隔离的现象,使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带动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一环节是城市化发展的第一步战略。这一步战略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市场化建设的成败(城市是市场的载体),也关系到开发平台——要素流入点构建的成败。
       广西“十一五”规划中,对广西的城市群发展的规划是“四群四带”,即统筹规划全区城镇体系,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加快培育形成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四群四带”城镇化格局,提高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形成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依托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地位,形成以柳州市为中心的桂中城镇群;依托湘桂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桂北城镇群依托西江水道、高速公路和洛湛、黎湛铁路,形成以梧州、玉林、贵港市为中心的桂东南城镇群;依托黔桂、南昆铁路和桂梧、南友高速公路,形成以河池、宜州为轴心的黔桂走廊城镇带,以百色、平果为轴心的右江走廊城镇带,以贺州、钟山、富川为轴心的桂东北城镇带,以崇左、凭祥、宁明为轴心的桂西南城镇带。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集群的战略,将有利于这些城市群加快形成和发展。
第二层次是分阶段推进城市化。广西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分割严重,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积累能力差,投资能力低下等因素决定了广西城市化发展应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等城镇(基本以县城为基础)。城市化的基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才有可能、有必要转移出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走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
       通过建立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乡镇企业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为大工业服务,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低层次的产品相对过剩,即低水平的产品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大量非农业乡镇企业进入到过度竞争产业领域,同大工业争市场、争原料,形成极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这一类乡镇企业应该限制发展,这是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等城镇,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吸纳低层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大城市的就业压力。第二阶段:一方面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支持下,部分中等城镇逐步扩展为中等城市直至大城市,另一方面是以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开发点,在促进资源市场化的过程中高起点建设一批大中城市,以形成西部开发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城市化道路
       广西城市化发展起点较低,因此既要学习东部城市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要走自己的道路。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造城市发展条件。广西城市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必须是主体,这是由广西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政府政策和投资必须以城市为中心,以形成良好的投资条件。所谓改善投资环境,实际上就是改善城市环境。主要应该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期长,民间资本的介入是很少的,只有靠政府投资或吸引外资。②教育。全面提高广西人口素质,这是关系到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特别是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其流动劳动人口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③进行制度创新。关键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人口流动障碍,消除用工歧视,以降低人口流动成本,将劳动力吸引到城市里来,并创造条件使其生存和发展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从生产力发展过程来看,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广西地区工业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会大幅度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从现在广西地区发展水平出发,应该优先发展农村工业化,通过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集约化发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上予以相应的支持,逐步发展为一定规模的城镇,形成一定规模的第三产业,这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主流。
城市化和市场化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城市是市场的载体,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提高市场化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市场化,能够促进农村资本向城市转移,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广西城市应该优先加快市场化建设,以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也是提高城市发散效应的关键。应破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的旧思想、旧框框,从政策方面给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互为动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品集群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城市交通、宾馆、展览、商业等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钱袋子,还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所在。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城市经营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兴起。
       广西应该利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的叠加机遇,吸引国内外大型公司参与产业集群的建设  围绕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并带动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应重点建设10大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铝业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沿海石油化工产业集群、锰业产业集群、糖业产业集群、林浆纸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茧丝绸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这些城市的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起来后,不但壮大城市经济,也增强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注释:
[1]王新哲等,以城市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12(75)
[2] 倪鹏飞主编: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 第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 王新哲,城市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研究---以广西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123)
[4][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6
[6]依据2001年广西、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
[7]自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西、广东、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 陈栋生等,西部大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9] 根据2005年农业部提供的资料(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sjzl/),2005年广西耕种粮、棉、油、糖面积共4559.6千公顷,农村从业人员为2266.6万人,按每个农业劳动力一般耕种0.8公顷测算,剩余劳动力为1697.6万人,剩余劳动力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从业人员)为74.90%,而2005全国农业种植面积为155487.20千公顷,农业从业人员为49959.40万人,按同样方法测算剩余劳动力30523.50万人,剩余劳动力率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