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总报告 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第六章时间: 2018-11-07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六、长江上游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上游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在“十一五”时期得到迅速发展,铁路网络初具规模,公路建设迅速推进,主要港口和库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观。但是,就目前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现状来看,难以满足该地区今后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加快发展。同时,长江上游经济区拥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也是这一地区的重点任务。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1.对外交通一体化建设
加快区域内机场、高铁、港口、高速公路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区对外交通立体大通道。建成宜泸渝沿江高速公路、成贵铁路,加快推进川黔、泸赤、泸渝、广渝泸、内威、隆纳等高速公路和隆黄、渝昆等铁路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宜昭、宜毕、宜攀等高速公路和渝昆铁路、内昆铁路的前期工作,强化与成渝、北部湾、黔中等重要经济区的联系,缩短与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时空距离,打通出境、出海国际通道,增强对西南地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2.对内交通一体化建设
加快规划建设连接各城市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区一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乐自隆、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新建绵遂资内自宜城际铁路,融入国家铁路快速客运网。新建乐自泸铁路,打通南向货运出海通道。全面完成G321线建设,新建S218省道,加快改造S206、S305、S207省道。有机衔接对外通道和各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加快交通专线、城市交通环线建设,实现城市组团之间快速无障碍连接。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城镇过境线的升级改造,努力提升区域各地市市与县、县与县、资源地和城镇与产业园区之间的公路等级,提高农村地区公路标准,构建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3.交通各要素联动体系建设
解决重大基础设施的共享利用问题,发挥好区域内高铁、机场、港口、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建设各城市重点区域与其连接的大件运输通道和陆路快速通道。修建连接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城际公路,修建自贡至泸州大件运输公路。共享宜宾、泸州航空港,迁建后的宜宾、泸州机场军民合用,近期为4C级,远期为4D级,积极开辟区域至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区航线,提高航班密度。加快宜宾、泸州港口建设,将宜宾港建设成为四川最大内河港和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的绿色港口,通过大件港口,解决大宗商品和大件物资通江达海。积极支持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宜宾港志诚作业区与成都-自贡-泸州高速公路相连的大件运输路建设,加快宜宾至毕节的矿产资源开发运输快速通道建设,加快白马、西渡、牌楼等旅游客运、囤船码头建设。加快启动向家坝灌区引水工程,加大对区域内中型灌区工程的建设力度,构筑灌区河道供水系统,实现长江各支流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开发沱江水运通道,提升沱江航道为四级航道,船舶常年通航能力达到500吨以上。积极争取提高长江航道整治标准,提高大宗初级产品和大型装备的运输能力。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按照国家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四川省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要求,长江上游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与此同时,长江上游经济区在开发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避免人为因素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次生自然灾害发生。实施生态移民,加大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等手段,促进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都空前加大,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一些地方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是因为规划建设的选址不当或开山毁林造成的。长江上游经济区位于四川盆地的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区,在开发区选址和工程项目布局时,一定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谨慎确定。长江上游经济区的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筑坝建库更要进行慎之又慎的科学论证才能确定,以确保特大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而不会造成垮坝事故。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和经济密度非常高的区域,如发生垮坝事故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长江上游干流开发建设水能时,不宜选用高坝方案,而应选用径流方案。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移民的规模,对干流沿岸地区的城乡搬迁也可大大减少,甚至可创造更好的江岸生态环境。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长江干支流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实行发电、航运、水利综合开发的方针,以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2.加大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力度,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从总体上看,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和保护,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一些边远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仍有加剧的趋势。对这些地区的居民,要通过生态移民的强力措施,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家已作出规划,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等成果,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实施保护林草植被和江湖湿地,以及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规划要求,开展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区已经或正在开发建设的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和将要开工建设的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和开发工程,都应该为生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和资金的支持,有关部门和地区应该采取鼓励劳动力迁移的政策,放宽农民特别是生态移民进城的限制。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生产防治体系建设
长江上游经济区要严格遵循《成渝经济区规划》和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及相关城市和地区有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划要求,安排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是要做好经济区生态网络建设,依托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空间,参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区范围内有关盆周生态圈,以及长江、岷江、沱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等生态带。二是严格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做好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环评工作,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江上游经济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