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总报告 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第五章时间: 2018-11-05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五、长江上游经济区空间布局与城市体系建设
长江上游经济区地处西南地区腹地,区内平原分布少,高山峻岭密布,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维护好本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西南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长江上游经济区应在生态承载力强、资源禀赋好的地区适度布局城市和城市群,将周边生态脆弱区内的人口吸纳到“中心”里,使不适宜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区得到“自然修复”。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可以通过生态移民削减贫困,从而保障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空间布局
长江上游经济区位于川、滇、黔、贵、渝的交界地带,长江黄金水道川流而过。区内既有像川南城市群这样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西南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又有昭通、毕节、六盘水等经济相对落后、贫困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从区位条件来看,区内各城市位于所属省的边缘位置,发展受到一定抑制。未来,此区域要依托长江上游河段开发和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促进区内经济一体化;借助市场的力量打破行政分割,形成合理地域分工;通过川南城市群的扩张和辐射,带动滇北、黔北地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临近、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城镇间通勤便捷、对区内城镇全覆盖等因素,长江上游经济区要形成“一轴、两带”的城镇空间分布基本框架:一轴是指渝西城市发展轴,两带是指内江—六盘水城市密集带和内江—毕节城市发展带。
渝西城市发展轴。加大重庆、泸州、宜宾三大港口的建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依托航运与港口水平提升,加快沿江产业的聚集,以产业聚集带动各城市的扩张,形成以长江上游水道为核心,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渝西沿江城市带。重庆市沿江经济快速发展带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宜宾、泸州是沿江城市带崛起的战略支点,依靠重庆雄厚的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宜宾、泸州的港口和产业优势,带动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的发展。
内江-六盘水城市密集带。以内昆铁路为主轴,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内江-六盘水经济带成为要素聚集的洼地,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川南和滇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带内城市。特别是要扩大区域内铁路沿线城市规模,形成宜宾城区、昭通城区、六盘水城区、六枝特区等几个大规模人口聚集区。
内江-毕节城市发展带。依靠未来的川黔高速公路、隆黄铁路,便利川南与黔北地区的要素流动,降低黔北资源富集地区货物外运的交通成本,形成高效、共赢的地域分工格局。鼓励交通干线沿线城市工业聚集,壮大沿线城市规模。未来带内形成以内江中心区、泸州中心区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毕节、隆昌两个较大城市和叙永、古蔺、大方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为支撑的体系完备、分工明确的城市发展带。
(二)城镇体系与各市的功能定位
1.长江上游经济区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2年,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区城镇化率为46.3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以上,人均GDP按美元计算为4758.56美元,属中上等收入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标准,长江上游经济区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而且城镇化率超过了30%,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如图1所示)。分地市来看,相当一部分县人均GDP已经超过1500美元,预示着这些地区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
图1 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示意图
2011年3月,国家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这为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可以预计未来10年,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城镇化将出现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过程。有关资料显示,东部地区在城镇化快速扩张阶段,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按照此增长率,2015年长江上游经济区整体城镇化率将超过48%,2020年城镇化率将接近55%。分区域来看,如果处理得当,2020年渝西地区城镇化率接近70%,川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滇北和黔北地区分别超过40%,将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2.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城市规模预测
(1)重庆
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对内对外开放的门户,西部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辐射带动川滇黔三省增长的引擎。
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协调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金融、商贸、会展之都和国际旅游城市。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的内陆新区。完善城区外围组团集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促进外环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组团发展。
未来十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以及成渝经济区、重庆综合配套实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重庆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按照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辐射中心的要求,按照未来五年主城区人口年均新增20万的速度,2020年重庆主城区城镇人口人口将增加到950万以上。同时,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也将超过1100平方公里。2030年,重庆主城区与其周边城市组成的都市圈将成为人口超1200万的大都会。
(2) 泸州
功能定位:泸州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川南和黔西北地区的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航运和物流中心。
发展方向:依托长江上游河段开发和港口开发的机遇,大力聚集现代制造业,建设临港工业园区,打造西南地区新兴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加快融入重庆都市圈,发挥泸州土地、劳动力、环境容量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主动承接重庆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与黔北地区城市联系,成为带动连接成渝、带动黔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向北成为成都、资阳、内江等地区的出川水运通道,向南辐射黔北地区,成为黔北地区资源便捷的外运中转站,带动黔北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酒业、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家高端白酒基地、西部和长江上游重要的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以及川黔渝三省交界的物流中心。
发展目标:将按照近期建成长江上游沿江特大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2020年人口超过150万,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2030年城市规模达到200万。
(3)内江
功能定位:成渝经济区重要交通结点,川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区北部的增长极。
发展方向:内江市是成渝之“心”,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且资源禀赋条件优越。加快与重庆和成都的产业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两地电子信息、汽车的配套生产基地。依托区位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配件、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和汽车零配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区物流集散中心和联系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加快城市建设向自贡方向延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同城化发展。
发展目标: 2015年,内江市中心城区人口超过80万,建成区面积80-100平方公里;2020年发展到成为人口规模超100万的大城市,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0万。
(4) 自贡
功能定位:长江上游经济区二级中心城市,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特色旅游文化名城。
发展方向:城市建设向内江方向延伸,完善与内江的交通通勤设施,实现自贡内江同城化发展。未来应重点发展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富顺县、荣县达到30%以上),中心城区发展成为120万人口的大城市,2020年发展到150万,2030年达到200万。
(5)宜宾
功能定位: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和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滇北地区和成都平原物资通江达海的门户。
发展方向:凭借处于川滇黔交界的区位优势,打通通往滇北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依托其港口,成为成渝经济区西部及滇北地区商品、大宗物资进入长江航道的中转站,成为带动滇北地区辐射黔北的次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能源、白酒、化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家级高端白酒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综合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发展目标:宜宾未来的城镇体系主要构架形成“一中心、八结点”的布局形态。到2015年,宜宾主城区发展成为人口超80万的中等城市,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100万,2030年达到150万人。
(6)乐山
功能定位:成都平原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成都经济区货物水运出川的南大门,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结点城市。
发展方向:按照特大城市规划建设,依托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发展区,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将乐山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川南地区重要的交通结点和港口城市。
发展目标:2015年成为人口近80万的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100万,建成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0-180万。
(7)昭通
功能定位:滇北地区经济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联系的桥头堡,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方向:加快建立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现代烟草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发展目标: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口;到2020年,建成人口规模5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建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80万。
(8)六盘水
功能定位:建成贵州省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发展方向:六盘水应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把六盘水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化工、资源精深加工、矿山装备制造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2020年,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0万;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90万,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9)毕节
功能定位:建成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区能源保障基地和南部经济增长极,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发展方向:改造提升能源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建材工业等几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做大生态型工业的总体规模,打造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南地区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50万左右,城镇化率接近40%。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成为川滇黔渝交界处的中等城市。远期2030年,毕节-大方组成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