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创新论
45. 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时间: 2018-02-27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孟庆红 罗宏翔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四十五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框架下的云南新型工业化模式研究
孟庆红 罗宏翔
(云南财经大学)
孟庆红 罗宏翔
(云南财经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以来,在批判、反思、总结传统工业化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生态环境保护开始受到西方理论界重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工业比重不断下降,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后,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并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世界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和方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实现的工业化过程称为传统工业化,那么,发展中国家已难以重复传统工业模式,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并根据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特点,走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
我国学者对新型工业化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党的十六大报告而展开的。十六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有学者认为,我国探索和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一个世界现象,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以遵循,而当前正在发生着的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走出一条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机会和可能。[2]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而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而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三,中国过去的工业化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并且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其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而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3]
对于新型工业化,学者们大都持相同的观点,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4]
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三是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或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四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五是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六是工业化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关系。[5]有很多学者提出,新型工业化就是循环经济或生态工业,五粮液的酒糟四级综合利用生产链、山东鲁北化工的工业生态园区就是一种典范。[6]
关于区域新型工业化模式,有学者将我国区域经济可划分为能矿资源富集区、成熟区、成长区、贫穷落后区等四种类型,并针对以上四种类型提出四种区域新型工业化模式,即,能矿资源富集区的信息技术提升模式、成熟区的信息技术密集模式、成长区的新型产业-经济带波及模式和贫穷落后区的新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的增长极模式。[7]对于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的12个省市区)的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与体制条件不同于我国东部地区,开放改革也相对滞后,形成了差异性较大的工业化道路。按我国学者给出的新型工业化标准(人均GDP、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计算,[8]21世纪初,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为45.66%,而12个西部省市区的实现程度只有30%左右,云南为32.99%。研究显示,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实现程度普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处在工业化初期或起步阶段;[9]此外,西部是我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西部生态持续退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风蚀化等。因此,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多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要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且在发展条件、环境条件、基础条件等条件方面具有特殊性,从而决定其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如信息化水平不同、农业工业化的背景不同、环境要求不同等,结合西部地区的特点,有学者提出,要根据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等,可采取高新技术带动模式、点轴辐射模式、外部资本加西部资源模式、农业工业化模式,实现西部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1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欠发达省份,下辖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等8市和楚雄、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等8个民族自治州。云南理论界也对云南的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实践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如何将这种增长模式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取决于这种增长模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制度、政策和经济等诸多环境。结合云南的实际,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传统资源资本化”向“现代资源资本化”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作用。[11]也有人认为,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落脚点应该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上。[12]
2003年初,在云南省经委的主持下,由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完成了《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报告》的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11月在昆明召开云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提出了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培育非公经济、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培大育小、县域工业发展特色经济、多渠道筹措资金、转换政府职能、创造积极的舆论环境等十大措施推进云南的新型工业化。并于2003年12月出台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要求,完成了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冶金、有色、化工、农特产品加工等全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工业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13]
云南各州市纷纷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红河州提出,要大力实施梯度推进——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充分依托优势产业环境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市场主体的整体创新、进一步确立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推进红河州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的跨越式发展。[14]曲靖市在2003年10月省政府现场办公会上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并建成现代工业强市,并于2004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从12个方面明确了曲靖建设现代工业强市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
加快工业发展,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国的欠发达省份,云南的劳动力丰富却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较低,除支柱产业外,综合经济效益并不乐观,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加工型工业对资源的消耗较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足,且处于大江大河的源头,生态保护任务较重,这些特点一方面迫使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其新型工业化的任务不仅与发达地区有区别,而且与其他西部地区也不尽相同。因此,探索适合云南自身条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紧迫性,是一个关乎云南工业发展全局的长远问题。
二、云南经济空间结构
经济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产业分布、城市体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其布局、城市化水平及城镇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经济空间结构作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状态的客观现实总结,也可以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依据和政策建议,并将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动要素在地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及城市的健康发展。
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看,云南省的农业相对集中于曲靖、大理、红河、昆明,这四个州市的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德宏、丽江、怒江、迪庆的农业产值比重较小,该四州市的农业总产值还不到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曲靖市所占比重最高,迪庆州所占比重最小。云南省的工业分布比较集中,州市间的差距较为悬殊。云南省的工业总产值及其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昆明、玉溪、曲靖、红河,这四个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工业行业就业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70%左右;楚雄、大理、昭通也有较多工业,这三个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共占全省的14%左右;昆明市是云南省工业和工业企业职工最集中的地区,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的37%、35%左右,远远高于省内其它地区。
数据分析表明,云南省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有: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从重点工业行业的空间分布来看,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大理是云南省重点工业行业最集中的地区,尤其是昆明、玉溪、曲靖、红河等四个州市,其重点工业行业总产值占全省重点工业行业总产值的75%以上。
从各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来看,云南省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州市间相差悬殊。云南省第三产业高度集中在昆明,其增加值约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曲靖、红河、大理、玉溪也有较多的第三产业,这四个州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共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5%左右。
从城市空间分布来看,进入21世纪后,云南省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大”(昆明)、“三中”(曲靖、个旧、大理)、“十二小”的城市体系。无论从非农业人口规模,还是从建成区面积来看,云南省除昆明一个特大城市外,其余城市都是中小城市,相互间并无量级上的差别。因此,昆明以外的地区,仅就城市规模而言,对于经济战略空间选择没有太大影响。但从地区分布来看,昆明有昆明市、安宁市两个市,曲靖有曲靖市、宣威市两个市,红河有个旧市、开远市两个市,德宏有潞西市、瑞丽市两个市,玉溪市与特大城市昆明市靠近,使得这些地区在经济空间结构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各州市城市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州市,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从设市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城市化的变动方向来看,云南省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以昆明、曲靖、玉溪、红河为核心并以扇形圆的形式向外扩散的态势,且昆明、曲靖、、个旧三个大中城市正好以三角形的形式出现在这一核心区内,而另一个中等城市大理在云南城市体系和区域发展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大理应该成为昆明向西辐射的桥头堡和滇西地区的经济中心。以大理为中心向滇西北、滇西南方向伸展,以昆明和曲靖为中心向滇东北方向推进,以个旧和玉溪为中心向滇西南方向纵深发展,有利于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的良性扩张。
实证分析表明,云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正处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空间演化阶段,且以空间集聚尤其是中心城市集聚为主,但有向外扩散的趋势,据此判断,云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总体上看,云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还比较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聚集效应将起主导作用,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核心地带仍将是云南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工业有可能进一步集中于核心地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核心地带与其他地区的关系,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重视楚雄、大理的传递作用,在重点发展核心地带的同时,充分发挥核心地带的扩散作用,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云南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阶段,二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农业工业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三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四是在21世纪初,进入了工业化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总体来看,目前云南既具有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开始向工业化中期阶段推进。
在云南工业化进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足,发展活力不够,经济增长仍处于外延和粗放型阶段,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力不强,经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这些问题需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来加以调整和解决。
同时,云南省16个州市自然与人文条件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国有经济比重较高,非公经济发展不足。烟草产业、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产业、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和旅游业是云南省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以资源型加工业为主。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经济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问题,必须通过效率来解决,以效率优先为目标,新型工业化的导向必须向基于效率的非均衡梯度推进的发展方向转变。针对不同工业行业的规模及发展态势和欠发达地区内不同区域的经济梯度,云南宜采取非均衡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具体表述为:优势区域率先实现工业化,优势行业的龙头企业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优势行业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全面工业化。
其一,新型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和逻辑起点。传统工业化化是“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一种线性发展模式,是以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点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复合且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云南省工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如何降低物耗、减少环境污染、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正是工业化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顺应国内外的大趋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过渡的逻辑起点。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区域产业,提升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含量,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通过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降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优化工艺流程,加强管理的科学性,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把环境污染的治理与工业化相结合,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劳动密集型新兴产业的培育,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其二,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区域率先实现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区域梯度路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要素的投入过程。作为欠发达地区,可获得的各种经济要素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是十分有限的,而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向效率较高的优势地区流动,在优势地区的经济膨胀尚没有达到较强的扩散效应的阶段,优势地区即是各种经济要素集聚的重心。因此,在一个以增长和发展的效率为首要目标的欠发达区域,政府的政策导向就是顺应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采取顺市场而不是逆市场的调控手段,加大各种经济要素率先向优势区域流动的力度,通过极点的增长使增长极获得快速发展,进而形成极点的扩散效应,推动经济腹地的产业成长和经济进步。具体而言,云南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区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以及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这类区域主要集中于滇中地区,首先为昆明、玉溪、曲靖、红河等州市,其次是楚雄、大理等州市。
其三,以优势行业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和辐射区域全面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化道路的最佳产业梯度路径。工业基础的历史沉淀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依托。由于工业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在各类工业行业中,综合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是不同的,从而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优势行业在规模、技术装备、资源供给、可持续发展、市场前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潜力与空间,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支撑力量。从而,优势行业的快速发展将是欠发达地区全面实现工业化的行业重心,优势行业的新型工业化将起到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的全面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全面新型工业化。因此,云南省主要优势工业行业是云南新型工业化的重点。
其四,优势行业的龙头企业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带动优势行业的全面新型工业化。龙头企业不仅是行业的领率,而且在企业规模、市场前景和市场潜力、经济效益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资金尤其是现金流量、银行信贷信誉、工艺流程、计划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更加强大,从而既有新型工业化所必须的投入保障,也有提升竞争力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是优势行业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在一个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导的区域,龙头企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主要体现在企业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思路,云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云南各州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工业总量在云南省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基础较好的工业发展优势区域、工业先行区域尤其是资源型工业的典型州市,逐步推进。从地域与产业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应该在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大理等州市地域内的上述优势行业中展开。同时,优势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应该成为新型工业化的表率,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应该从优势行业入手,并在云南支柱产业中选取龙头企业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并通过这些优势行业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全面工业化。
[1] 甘智和等,《工业结构调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2] 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3] 马核,解读“新型工业化”,《经贸导刊》,2003年第1期。
[4] 李风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求是》,2003年第4期。
[5] 参见:李风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求是》,2003年第4期;周永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专题研讨会”综述,《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6] 参见:王武, 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的必然之路——访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久田,《管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刘少峰,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的选择,《国土经济》,2003年第5期。
[7] 赵树宽、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般特征与模式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第4期。
[8] 参见:甘智和等,《工业结构调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9] 参见: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重庆出版社,2000年;武义青,《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10] 郭俊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模式选择,《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 伏润民、赵果庆、赵加增,对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2] 傅淑丽,落脚点: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创造》,2004年第1期。
[13]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编,云南年鉴(2005),云南年鉴社,2005年,第170页。
[14] 罗崇敏,大力推进红河州新型工业化,《创造》,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