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
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

第三章 统筹区域发展要求解决的主要区域发展问题(3.2)时间: 2019-11-15信息来源: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年1月 作者:主编 陈宣庆 张可云 副主编 孙广宣 周毅仁 责编:qgy

3.2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地区的衰退和萧条问题


东北地区③是我国建国以来主要工业基地之一,为全国工业化作出过突出贡献,曾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目前,东北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船舶产值占全国的1/3。此外,汽车、钢铁、重型装备、军用飞机、导弹等产品生产也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东北地区主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老化,以及部分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的衰竭,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东北地区已经面临严重的衰退和。

3.2.1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和萧条问题的界定

“萧条区域主要是经济结构以传统的衰退产业为主的区域,其主要病症是萧条病,这类区域的典型特点是紧急下滑、失业率高、人口大量外迁。死气沉沉是再好不过的描述这类区域的词汇。”②

——老工业基地萧条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等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相继出现了发展迟滞、经济增长乏力等严重的衰退问题。

鲁尔区是德国及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鲁尔区集中了德国73%的煤产量、77%的焦炭、67%的炼钢能力、36%的硫酸和50%的颜料产量。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鲁尔工业基地陷入了艰难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乏力,主导产业衰落,就业率严重下降,社会资金、技术力量大量外流到南部各州,经济效益锐减,鲁尔工业基地在德国工业生产中的核心主导地位急剧下降③。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减缓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底特律的汽车工业等传统工业部门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日趋下降。匹兹堡钢铁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中所占比重由原来的25%下降到12.4%,波士顿90%的纺织企业倒闭和迁往外地。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落后于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④。

60年代开始,英国的曼彻斯特、考文垂、利物浦、伯明翰、伦敦等以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老工业基地开始走向衰退,尤其是到70年代末期,传统产业的产品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下降。曼彻斯特的纺织企业比1950年减少95%,纺织产品产量减少70%;伯明翰的钢铁产量下降45%⑤。

世界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演变历史已充分说明,传统产业及老工业基地衰退是在任何经济体制下,在任何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客观现象,有其形成、发展、衰退、振兴的客观规律。

——“东北现象”的提出

人们一般所说的“东北现象”是指历史上一度作为工业基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经济衰退。

“东北现象”之称谓,最早是由辽宁大学冯舜华教授于1991年提出来的。她作为辽宁省政府的咨询委员,在向辽宁省政府提出建议时提到:

尽管中央经济紧缩政策普遍影响全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各个地区的差异极为悬殊,东北三省处境最为艰难。广东省1990年工业生产约比上年增长17%~18%,只是效益有所下降。西北、西南等一些原来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在经济紧缩过程中也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增长率。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工业生产却面临极为困难的局面,出现负增长、零增长现象,并且难以走出低谷;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尚未见到根本好转的迹象。人们称之为“东北现象”①。

——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主要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各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他省份比逐步放慢,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逐渐降低。但是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大。

3-2列出了东北地区历年的GDP情况。2004年,东北三省的GDP15133.86亿元,占全国的9.27%,虽然各省在全国的位次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是比较靠前的。

2)工业经济地位突出。

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年为12929家,百全国的5.89%,工业增加值为6789.49亿元,占全国的9.59%,为全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3)重要工业品产量比重大。

东北三省的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2004年,原油占36.84%,汽车占21%,木材、生铁、工业锅炉以及内燃机等工业品的产量所占比重也在10%以上。

——东北地区承担着我国的改革成本

以辽宁省为例,从1978年到1993年的16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原材料主要有:钢材约6300万吨,占同期省内全部产量的50%以上,平均每年调出400万吨;生铁3400万吨,占省内产量的30%以上,平均每年调出210万吨;铝约40万吨,占同期产量的50%以上;锌130万吨,占同期产量的80%以上;烧碱60万吨、纯碱580万吨,分别占同期产量的25%50%。除了重要原材料大量平价调出外,重大技术装备,如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国家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时,辽宁企业向国家提供的这些重要原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都一直平价调出,仅这一项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做贡献30亿元以上。此外,1980年到1993年,辽宁上缴中央财政1650.2亿元,上解率近50%。直到1997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①。

3.2.2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衰退的主要表现

东北地区是中国老工业基地衰退的集中体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6l0亿元,标志着振兴东北的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②。我们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北老工业区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滑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国家对东北三省的投资比重明显减少。

如图3-8所示,从1988年到2004年,除辽宁和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出重在“七五”末期出现增长外,东北三省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黑龙江和辽宁降幅较大,分别由1988年的4.8%7.8%下降至2.6%3.7%,吉林省则由2.5%下降至1.8%


2)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从表3-3可以看出,1987年东北三省的GDP占全国的比重为13%,到2004年下降为9.3%。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两大区域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7年东北三省的GDP是苏、浙、沪三地的71%1992年下降为64%1997年降为52.7%2004年进一步下降为44.4%1987年东北三省的GDP是广东的1.74倍,1992年降为1.31倍,1997年降到1.05倍,2004年则仅为94.4%


 

3)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

如图3-9所示,1990年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3%1992年降为13.2%1997年为10.7%,到2004年则降为9.6%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东北地区整个经济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较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造调整,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仍未能有较大改变。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1)重工业比重大,采掘和原材料工业占很大比例。

2004年,东北三省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00亿元和4069亿元,各占全国的4.5%10.98%;工业增加值的轻、重比为15.12①。而就采掘工业来看,2001年,东北三省企业数为617户,占全国的9.27%;资产总额为2395亿元,占全国的23.24%;工业增加值为1118亿元,占全国的36.3%。在原材料工业方面,东北三省企业数为2094户,占全国的8.34%;资产总额为6403亿元,占全国13.82%;工业增加值为799亿元,占全国的11.14%。部分城市资源的枯竭使得依赖于这些资源存在的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陷入困境。

2)传统产业丧失比较优势,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东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而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信、装备制造等由于制度和成本的制约,发展缓慢,无法成为主导力量,很难支持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上仍处于传统机械化发展阶段。东北地区工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仅为20%~30%,与当今世界先进的智能化、集成化工业技术水平形成强烈反差。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东北地区国有工业比重大,外资、私营工业比重小。如图3-10所示,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数量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工业比重过大,势必造成市场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强。


2)国有资产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由表3-4不难发现这个问题。

①资产负债率。2004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9.35%,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为59.94%61.91%56.47%,除了黑龙江外,其他两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总资产贡献率。全国国有企业平均为12.13%,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为9.26%10.90%28.52%,除黑龙江外,其他两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③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国国有企业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23%描辽宁仅为2.1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就亏损企业亏损额来看,东北三省亏损面宽、亏损数额大,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分别为39.7亿元、30.53亿元和24.05亿元。 

 

3)企业改制缓慢,社会负担重。

2002年,辽宁还有约15%的企业未实行公司制改革,1/3左右的企业国家仍是唯一出资人,相当部分企业虽在形式上是公司制但内部治理结构与传统国有企业区别不大①。吉林仍有20%的企业没有改制,30%以上的企业出资人没有到位,60%以上的企业没有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半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有1500多个社会辅助性单位未分离,其中社会职能性单位600多个。其中中央直属企业尚有412户社会职能单位没有分离。吉林省国有工业企业有2100多个社会职能机构,每年需支付约35亿元资金。仅一汽的社会公益性单位约有60个,职工8400多人,净资产14.4亿多元,年需费用总额5亿多元。黑龙江大中型国有企业仍承担社会职能的有848户,占国有企业的64%,办社会职能单位9548个,职工21249万人,年办社会费用支出123亿元,扣除经营性收人后缺口近100亿元。

另外一个社会负担是厂办集体。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现有厂办集体企业1433户,在册职工50.6万人,退休职工12万人,平均资产负债率133%。厂办集体企业的经营业务与国有企业联系紧密,多数集体职工是国有企业职工的家属,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多为国有企业派出的全民职工,一些职工仍与国有企业职工混岗工作。这些集体企业在生存发展上的矛盾早已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东北老工业区失业和下岗问题

失业和下岗现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表现得十分突出。我国的失业和下岗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大规模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自那时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成为失业和下岗的多发地区。

1)城镇失业率高,失业救济人数多。2000-2004年,东北三省失业率分别为15.04%16.33%18.31%16.93%15.86%,占相当大比重,见表3-5

 

 

2)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严重。

东北三省不仅失业现象严重,下岗问题更为突出,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内部。

1996年,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最高的省份是辽宁省,为14.2%;其次是黑龙江省,为13.8%;吉林省的下岗比例也高达10.3%,在全国处于第七位。另外,全国下岗职工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辽宁省,1996年为117.9万人,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11.8%;其次是黑龙江省,1996年为93.5万人,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9.3%;若加上吉林省的下岗职工数,整个东北三省的下岗职工达253万人,约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253%①。在这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加深了失业和下岗现象发生的程度。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和下岗问题变的更加突出。

以黑龙江省为例,截至2002年,企业失业和下岗人员达到150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近60万人,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达到30.8%。到2004年,情况虽然有所缓和,但下岗人数仍然近50万人,居高不下。失业和下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这种突出表现,不仅表明这个问题本身非常严重,急需解决,而且还与其他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成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关键点。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矿业城市37座,其中黑龙江8座、吉林14座、辽宁15座,见表3-6

(1)产业结构单一。

矿业城市由开采矿产而兴起,自然形成了以矿业开采和矿产品加工为主的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一般都不很发达。再加上现有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要形成一个或几个可以替代矿业的接续产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大庆市2002年工业增加值中,非油产业只占5.9%

(2)后备资源不足。

按资源开发程度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东北地区37座矿业城市中,刘于幼年期的仅有5个,占14%;处于中年鼎盛阶段的有24个,占65%;而其中大部分都已接近老年期,老年衰退期8个,占22%,见表3-7

4)环境压力大。

矿业城市环境欠账严重是全国矿业城市共同存在的问题,东北也不例外。废石、废水、废气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一般较差,如大庆市,森林覆盖率仅为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5个百分点;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4%,生态严重失衡;全市每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为26亿吨,但可利用的水量仅22亿吨,地下水严重超采,出现大范围地下漏斗。

 

3.2.3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分析

工业基地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相对的衰退,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可解释老工业区形成的原因①。从世界范围来看,老工业区的主导产业多以纺织、煤炭、钢铁、汽车、石油开采和造船等传统工业为主,这些区域在进入繁荣期后常常因没能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接续产业发展不及时而产生长期的经济衰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老化,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前面章节中已有叙述。这里主要从历史背景和体制根源、结构、政策支持、观念与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来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特殊性原因。

——历史背景与体制根源

从建国后到1978年,东北地区经历了迅速发展和兴盛阶段。这不仅归功于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建国前的经济累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原有信仰指导下,依据自身的战时共产主义统分统配的成功经验,选择了以企业资本的国有化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形式。这种体制有益于集中资源进行重工业化建设,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对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1949年到1978年“统收统支”的30年中,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所创造的利润和所提取的折旧大部分上缴国家,支援其他地区建设,资金积累和技术更新改造都比较缓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国家投资体制从直接拨款变成实行“拨改贷”,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步伐缓慢。同时,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价格体制改革和对沿海地区政策的倾斜,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担了相当部分的改革成本。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过大,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职能,机制不灵活,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相比,自然不能处于同一起点上竞争,落后成为必然的结果。

——结构性因素

结构性因素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它们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②。结构调整是一个由宏观到做观的系列变化过程。

(1)从产业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整合程度较低。

传统产业写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融合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在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整合程度较低。东北三省高科技产业规模小,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有限。例如,2004年辽宁省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有3563家,总产值为918.4亿元,吉林省为1297.2亿,而同期广东省为34220.2亿元,江苏省为33869亿元。同时,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其市场容量十分有限,极大地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对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占有很大比重,重化工业资金密集程度很高,原材料和设备专业性很强,无论是进人还是退出都需要巨大的费用,这些仅靠东北地区内部无法解决。

(2)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造成产业升级改造面临较大障碍。

首先,东北地区是我国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如表3-9所示,2004年,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资产的64.78%,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比重均在80%左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二十个百分点,而同期广东省的国有资产比重仅为29.44%

3-9 2004年部分省市国有及国有控股资产占规模以上企业资产的比重

地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北京

上海

江苏

广东

全国

比重(%

64.78

78.05

81.39

62.50

51.00

26.90

29.44

52.0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


国有经济比重不仅过大,而且遍布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在多数行业占有较大比重。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刚性原因,国有经济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影响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导致改革开放以来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迟缓,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

其次,国有资本管理不善导致国有经济竞争乏力。整体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庞大的国有资本存量运营效率不高,亏损面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产权虚置。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也没有真正明确,造成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无人负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往往不是从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这一原则出发,导致经营行为的扭曲。二是传统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由于产权关系没有理顺,实际上国有企业是由为数众多的上级行政部门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阻碍资本流动的同时,也使国有资本的所有权被人为地分割。这些原因导致大量资金非但没有改善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反而在利益驱动下进一步固化甚至强化了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3)市场体系不发育,社会分工不发达,资源不能根据市场调节自由地流出流入。

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化与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市场化程度越高,越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和产权激励,发现交易对象,形成价格,传递信息,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大太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情况看,当其他省份走向市均化点国际接轨的时候,东北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走出来,市场化消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这是东北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各种制度障碍,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进程,才能打破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的格局,更有效地参与世界和区域经济分工,加速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4)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的产品结构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技术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失去了以往的市场份额。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能达到规模经济,企业之间协作能力较差。

——政策因素

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关键是支持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从根本上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融资的能力。但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的经济转轨支付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反过来,从“六五”开始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却在不断减少,而且上缴利税相对较高,导致自身积累不足。东北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大量债务负担、冗员等沉重的历史包袱,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和离退休职工需要解除劳动关系给以补偿,偿还拖欠职工的债务也需要巨额资金,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仅凭老工业基地自身来解决是不现实的。从国外老工业基地复兴的成功经验看,中央政府通常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对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策更多地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给予东北地区的特殊援助政策极其有限,许多重大项目都放在了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转换的承重超过了其自身能力的范围。

——思想观念因素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以计划体制为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自立创业精神和参与竞争的进取精神。

首先,从宏观的层面看,对发展和重振地方经济来说、上项目拉贷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规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国家支持的项目“不要白不要,不上白不上”。因此在国家给予政策支持时,各级政府带头争项目,跑贷款,忽略了项目投资的市场化运作和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给项目建设埋下隐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典型的例子是吉林省的吉化公司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的阿尔法一高碳醇装置,虽然填补了亚洲空白,但由于产品没有市场,所以建成后不久即停产,导致公司发生巨额亏损,4万多职工失业和下岗。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认为只要是国家批准和支持的项目,无论出现多大的亏损政府都会埋单,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不得不追加投资、贷款,即便出现企业破产的状况,企业拖欠的债务最后也会被银行或财政部门核销。

其次,从微观个体层面上看,我国国企长期的企业办社会的模式,使得个人对企业有着强烈的依附心理,缺少面对不稳定环境的应对能力,当出现危机或困境时,等待政府解决和救济的等、靠、要的思想尤其严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发展经济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