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支持(7.1-7.2)时间: 2019-12-03信息来源: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年1月 作者:主编 陈宣庆 张可云 副主编 孙广宣 周毅仁 责编:qgy
如果说制度基础建设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保障的话,那么政策支持就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因为在统筹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区域问题必须通过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来完成,离开区域政策的支持,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本章对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支持的讨论将围绕区域政策的重点和方向、综合解决各类区域问题的关键政策要求、重点区域援助政策选择和重点区域合作政策作用方向四个方面展开。
7.1 区域政策的重点和方向
区域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简称,既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归宿,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域经济学参与经济建设实践的关键环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①。
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区域政策的内涵作出界定②,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区域政策,是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③。区域政策由一系列具体的政策组成,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高度集中化是区域政策区别于一般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必要的,因为“问题区域的存在是需要区域政策的直接原因”以及“区域失衡和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实施区域政策对区域经济进行干预”①。
从区域政策的定义和特征就可以看出,区域政策的实施是有重点的和有方向性的。
7.1.1 区域政策的重点
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了区域政策必然是有重点的:第一,区域问题是区域政策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阶段性发展,区域问题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因而,区域政策的重点也会随着主要区域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以特定时期内政府有限资源为基础的背景也决定了区域政策的实施必然是有重点地进行,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问题成为特定时期区域政策的必然要求。
——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政策重点
1966年,约翰·弗里德曼通过分析20世纪中期不同国家的区域政策,在《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中指出,不同时期的区域政策重点和区域政策的转变同国家发展阶段有直接联系②。弗里德曼结合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钱纳里的国家工业化阶段论,提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化的相关模式,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按照国家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占GDP的比重为0~10%)、过渡社会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占GDP的比重为10%~25%)、工业化社会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5%~50%)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占GDP的比重下降)③。
“区域问题大致出现在过渡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区域问题不同,区域政策的重点也不同。”④
在前工业化社会,空间组织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因为此时社会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社会主要精力放在创造推动工业发展的人文与物质基础上,人们只是在互相相对孤立的区域空间内进行生产建设,用于开拓外部空间和协调空间经济关系的区域政策尚未形成。
在过渡社会,区域组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不可避免会出现空间转换问题;其次,当时相当一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区域开发逐渐兴旺起来。因此,需要推动转型的区域政策。
在工业化社会,社会经济转型遗留下了许多区域问题,特别是区域差距明显扩大。由于在推进工业化的时候,集中支持少数具有优势的区域发展,使得广大的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受到忽视;同时,少数工业化达到成熟的高度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过度聚集而开始陷入膨胀或萧条,需要支持地区再开发和萧条地区的振兴;此外,区域市场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要求对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进行重新调整。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政府的财政充裕,因而有能力实施大强度的区域政策。
在后工业化社会,区域融合基本实现。此时,空间一体化基本实现,区域间差距较小,区域政策的焦点主要是城市与大都市区域的问题。国家区域政策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而是着重于改善自然环境的质量、调整城市区域内部空间布局和改善城市间联系方式等方面。
表7-1 国家发展阶段与区域政策
经济类型 |
前工业化 |
过渡 |
后工业化 |
工业化 |
工业占GDP比重(1950-1955年) |
0~10% |
10%~25% |
25%~50% |
下降 |
区域政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
不合适 |
解决关键问题 |
解决遗留问题 |
转向新的焦点 |
区域政策重点 |
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
创造能支持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空间组织 |
萧条地区问题;地区再开发;为适应共同市场组织而进行的空间调整 |
城市改造;大城市内部的空间秩序与流通;空地与娱乐设施 |
典型国家 |
坦桑尼亚、巴拉圭、玻利维亚、阿富汗、柬埔寨、缅甸 |
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墨西哥 |
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以色列、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
美国 |
资料来源:转引自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4页。
客观上讲,弗里德曼采用的20世纪50年代的数据分析由此归纳出的理论并不一定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但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规律,即区域政策重点变化的基本轨迹是同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联系的。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重点时,必须准确把握特定区域问题所产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到我国,改革开放前,区域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十分不成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完善、合理的区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重点主要放在解决贫困落后问题上,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1年发布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1978—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和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三个阶段。
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区域问题不断增多,在空间上体现为不仅存在贫困落后问题,而且还存在膨胀问题和萧条问题,进入新世纪,城市膨胀问题和老工业基地的萧条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不同战略目标的区域政策重点
区域政策的实施是以区域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区域战略是对区域政策方向的大致规定。区域战略目标主要有三类:即区域均衡发展、区域发展援助和区域优先发展。“当前正在世界各国实行的各项区域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三个区域战略目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发展援助和区域优先发展—展开的。”①
各种类型的区域政策,最终在空间上都要选择某些特定区域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但是,只要区域战略目标不同,区域政策支持的重点区域就会不一样。
一般来说,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战略,政策实施通常是通过支持广阔腹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因而重点支持区域的范围要大一些。如,法国为了平衡全国的经济发展,通过支持其他21个大区发展,以使其首都巴黎所在的法兰西岛大区保持相对均衡。而我国在内地建设战略阶段(1949-1964年)和三线建设战略阶段(1965-1972年),就是通过有目的的布局工业来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协调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这类政策往往由于重点支持的地区范围太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以区域发展援助为目标的区域战略,政策实施通常是通过支持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的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其重点支持地区的范围往往要小一些。“如在美国,阿巴拉契亚等一些为实现区域发展援助而建立的区域发展委员会,所涉及的人口合计只占到美国人口的10%左右”),但在中国,以西部大开发战《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代表所实施的区域援助政策还不完善,重点援助区域的地理和人口范围仍然很大,政策效果受到影响。
以优先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战略,政策实施通常是通过支持具有优势区域的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其重点支持地区的范围也相对小一些。“在东南亚的泰备、马来西亚、非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为实现区域优先发展所建立的出口加工这以及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地区,所涉及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均在5%~20%之间。” ②在中国沿海发展战略时期,就是通过重点项目安排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建设重点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要求以来,中国区域战略目标与过去相比,更为综合,我们所指的区域战略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各地区发展基础上的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区域政策的重点集中在援助西部地区及其他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消除东部部分发达城市出现的膨胀问题和解决中部地区的综合问题四个方面。简言之,就是要治理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这三种区域病,并重点支持这三种区域病突出地区或这三类区域病并存的地区。当然这对中央政府的统筹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7.1.2 区域政策的发展方向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存在形式的不同,区域政策的方向也会不一样。
——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的发展方向转变
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实施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传统区鼓政策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挑战:“首先,不少人开始认为国家对受援地区的补贴行投资支持政策是在浪费国家资金;其次,传统区域政策的资助对象主要是落后的工业部门,想通过工业振兴来解决区域问题是根本行不通的;再次,传统区域政策过分集中于企业的迁人,而忽视了本地区小型企业的成长和新企业的创建。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政策方向开始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促进区域内小型企业的成长与新企业的创建代替支持外部企业迁入。随着传统区域政策在解决区域问题上的失效,促进区域内小型企业成长和新企业的创建成为区域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在区域政策的发源地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小型企业的成长和新企业的创建已被看作国家经济复兴和长期稳定的基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种子”。小型企业在三个方面的优点使其在大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仍然获得较好的发展:“a.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灵活,对市场信息反应敏捷;b.小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对推动技术进步起到重要作用;c.小型企业可以在开发新产品和利用新技术方面享有优先权,而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最终会推广到大型企业中去”①。
(2)补贴性资金用于支持区域技术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取代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80%②。区域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即工艺创新和产品更新两个方面,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很大差别,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反应和接受能力受到限制,从而抑制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补贴性资金支持经济落后和衰退区域的技术创新,是促进落后区域发展和衰退区域复兴的根本之路,因而成为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
(3)以资助建立自由经济区和自由港、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代替重点援助工业部门。建立自由经济区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振兴区域发展的有效方式。对于自由经济区,国家给予灵活的管理方式和优惠的政策措施,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广大投资者加入到本区域的经济建设中来,促进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自由港则是指在沿海港口或航空港范围内建立的一种免税经济区,该区域对于所在国而言等同于境外,除少数特殊产品征税外,其他产品和经济活动都享受免税待遇。此外,由于区域内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不受本国进出口限制,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③。
——中国区域政策发展方向展望
在区域政策实践方面,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完善落后地区发展政策、制定新的膨胀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新的萧条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完善区域合作政策,是统筹区域发展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区域政策研究方面,规范区域政策研究、增强区域政策研究的使用价值将直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繁荣区域经济学①。
(1)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是完善区域政策的必要前提和核心内容。合理设置区域管理组织、明确划分标准区域和识别问题区域框架既是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善区域政策的最基本要求。
(2)完善落后区域发展政策。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主要是针对落后区域的,在中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是相对较系统的政策,而且经过过去多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但这两类区域政策的决策机构、作用对象、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规范意义上讲,这两类政策应该合并为统一的落后区域发展政策。落后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是“提供发展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可接近性和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条件,降低边缘性和封闭性,打破落后的因果循环链条,实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②。
(3)制定新的萧条区域发展政策。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引发了政府与学者对萧条问题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萧条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是推行机构改革,引导传统产业适时转移,发展内生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升级,逐步消除结构危机,实现萧条区域的复兴。
(4)制定新的膨胀区域发展政策。目前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拥挤和膨胀问题,随着东部发达城市地区陆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的城市膨胀可能会引发类似于西欧20世纪70年代普遍出现的内城地区问题,因此,必须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膨胀区域发展政策。膨胀区域发展政策的重点是实施分散化政策,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控制和消除结构腑肿,实行产业梯度转移,将衰退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的再次创新。
(5)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目前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有:政策工具不具体,缺乏具体的奖励与控制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原则与战略层面;政策决策没有立法机构参与,缺乏法律数力。未来的区域合作政策也应纳人统一的区域政策体系中。在未来的区域格局调整过程中,产业转移是重要内容,促进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联动解决各种区域问题,是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重点,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采取的统筹区域发展的措施。
(6)规范区域政策研究。中国的区域政策研究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以区域政策研究范围方面的认识为例,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第一,将区域政策的研究范围无限延伸,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都被纳人区域政策的研究范围,使区域政策无所不包;第二,将非积极空间政策当作区域政策,使区域政策研究范围扩大化。无限延伸区域政策的研究范围,一方面会使得研究重点不集中,重要问题被忽视;另一方面区域政策范围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实践。此外,无限延伸区域政策的研究范围,还会使相关学科学者和区域经济学初入门者对区域政策研究产生误解。因此,区域政策研究必须规范化。
7.2 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题的关键政策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工业化阶段,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区域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各种区域问题—西部地区以及其他贫困地区的落后问题、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与萧条问题、东部部分发达城市的膨胀问题以及中部地区的三种问题集一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客观上要求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此外,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步伐加快,各个区域问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可能在减轻某个区域的区域病的同时,反而加重了另外区域的区域病,从而不利于妥善解决中国的区域问题。
7.2.1 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题的关键政策必须符合的条件
要综合解决区域问题,就必须科学选择与组合区域政策工具,因为并不是任何区域政策及工具组合都能产生综合治理区域问题的效果的。我们认为一项区域政策要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必须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相关要求:选择的关键区域政策必须与各类问题区域相关
针对不同的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任何国家都会制定不同的区域政策,并非每一项区域政策都可以适用于各种区域问题。在中国,各种区域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区域,而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种区域问题将会同时并存,因此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题是区域政策选择的必然要求。这就排除了那些仅适用于某类问题区域的区域政策,选择的关键政策必须与各类问题区域相关(如图7-1)。
——相互支撑要求:选择的关键区域政策所确定的突破口
仅仅与各类问题区域相关还不够,各类问题区域应该是相互支持的。也就是说,选择的关键政策的实施还必须能够将各类问题区域带入一种良性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各类问题区域相互成为彼此的发展条件,相互促进发展,从而达到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题的目的(如图7-2)。
——便于操作要求:选择的关键区域政策必须便于中央政府操作
这是具体的操作要求,因为这种关键区域政策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可行,更需要在实践中可行,因此操作性也是重要条件。如果仅仅在理论上可行,却不能实施,或者实施极其困难,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那么这样的政策也是不可取的。
7.2.2 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题的关键政策选择
“中国学者常常将区域政策工具分为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投资政策、区域外贸政策、区域就业政策、区域行政手段、区域法律手段等。”①在这些政策中,我们将从政策内容和各类问题区域未来发展出路两个角度选择关键政策。
——从政策内容看,区域产业政策能够将各类问题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区域财政政策包括区域补偿政策和区域税收政策。区域补偿政策是指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再分配,又称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区域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尤其是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地区,通过对区域内部分企业的税收减免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金融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在不同的区域提供差别再贷款权、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利率等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区域投资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调整区域投资、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包括国家直接投资、国家间接投资和公共投资。区域外贸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特定区域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区域就业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政府有效调节劳动存量,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失业,实现区域充分就业。区域行政手段和区域法律手段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实现调节区域经济活动的目的。区域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制定的调节和控制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地域配置的相关政策综合,从影响内容上可分为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区域产业组织政策、区域产业技术政策和区域产业布局政策。
除区域产业政策以外的各种政策与各类问题区域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最终与产业政策挂钩,通过对产业作用将各类问题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第二种情况是不与产业政策挂钩,只针对某类问题区域,无法实现综合治理效果。所以,从各类区域政策的内容看,区域产业政策具有成为综合治理各类区域问题的可能性。
——从各类问题区域未来发展出路看,产业发展都是关键
落后区域发展的关键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资源,改善基础设施,降低边缘性和封闭性;萧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推行机构改革,引导传统产业适时转移,发展内生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升级,逐步消除结构危机;膨胀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实施分散化政策,控制和消除结构靡肿,实行产业梯度转移,将衰退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的再次创新。因此各类问题区域的未来发展都将围绕产业发展而展开,区域产业政策是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题的关键政策之一。
通过对区域产业政策内容的综合提炼,我们认为,产业空间转移和联动升级代表了区域产业政策的核心思想,即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联动升级综合治理各类区域问题。
7.2.3 产业空间转移和联动升级综合治理各类区域问题的基本思想
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会产生发展的传播。发展的传播包括经济机会传播、技术传播以及生活方式和观念等的传播。通过这种传播,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可抓住某种契机在一种或几种生产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实现跳跃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地区。但是我们会发现,跳跃式发展并不总是发生的,它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产业梯度转移是跳跃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落后地区不可能在无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然起飞。跳跃发展必须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传统产业是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产业转移是个中介,有可能将发展机会传播给落后地区。国肉外流所以存在许多落后地区,正是由于这些地区没有很好地抓住这种发展机会或缺乏抓住这种发展机会的条件(包括政治、经济体制、地区文化传统、人口素质等方面的条件)。另外,发展机会总是以某种方式传播的,一些方向比另~些方向传播得快些,在遇到诸如政治障碍、经济体制弊端、错误认识等阻力时,发展机会传播会中断,此时各种类型的区域都会出现问题,不仅落后地区会丧失发展机遇,发达地区也会因此而陷入膨胀甚至是衰退的困境之中。恰当运用产业空间转移和联动升级政策,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膨胀和萧条地区通过转移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置换了空间,同时通过产业转移也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为新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落后地区通过吸收膨胀地区和萧条地区的产业,经济获得了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购买力增强,从而为膨胀地区和萧条地区提供了市场,如此往复,区域关系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因此说促进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联动解决各种区域问题,也就是说可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该采取的统筹区域发展的措施。产业转移与治理区域病之间的关系可用图7-3图示。
但是我们在促进区域产业转移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书种方式培育落后地区对传统产业的拉力,如果差距过天,产业对接会变得非常艰难,所以要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改善增强落后地区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膨胀地区和萧条区域限制转移传统产业的做法。这种做法至少会产生三方面的不利影响:对未来的膨胀区域和萧条区域产生极其不利的负面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企业不得不多次转移,这无疑置企业于死地;在地区间造成地区封锁印象,不利于地区间协作。为避免这三种消极影响,区域政府必须用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眼光来看待短期的利益流失,否则,就有可能既破坏了区域范围内的团结氛围,又为自身的未来发展设置障碍①。&
第七章注释
7.1 第187页
①引自武友德、潘玉君等编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②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demann)、C.罗杰(C.Roger)以及阿姆斯特朗与泰勒对区域政策的界定参见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③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7.1.1第188页
①参见武友德、潘玉君等编著:《区城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4年版,第224~225页
②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5年版,第492一493页。
③参见林先扬、陈忠扬、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热带地理),2003(1)。
张可云:《区城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即书馆205年版,第493页。
第190页
①郝寿义、安虎森将区域均衡发展、区域发展援助和区域优先发展看作区域政策目标(参见茶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8页),我们认为,区域政策和区域战略是有区别的,从规范意义上讲,这三者应该是区域战略目标,而不是区域政策目标。
7.1.2第191页
①参见都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②参见母爱英著:(区域经济政策的新视角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第192页
①引自母爱英著:《区域经济政策的新视角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② http://lucinda blogone. neto③参见金锋:《区域经济与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33页。
第193页
①此部分内容参见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8-501页。②武友德、潘玉君等编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7.2.2第195页
①引自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8页。
第197页
①参见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