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如何进一步推进山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阳泉市为例时间: 2016-05-05信息来源:李萍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着重解决城乡发展的政策均等、机会均等、要素均等问题。阳泉市作为探索山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唯一一个试点市,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初步实践中采取了措施、取得了经验,可以为全省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
 
        一、阳泉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
 
        2007年,阳泉市出台了《阳泉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确定了较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框架和实施步骤,提出重点推进城乡规划、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七个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一)取得的成绩

        1. 确立了科学的工作思路。阳泉市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把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逐步实现城乡相互融合、共同繁荣,使农村和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和发展成果。2009年2月,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阳泉市政府又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将“七个一体化”进一步细化,深化为实施十六项工程、推进六项改革,并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目前,阳泉市政府已经完成了编制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完成了包括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35个城乡一体化专项蓝图,为有效推进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积极发展中心镇,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展快。目前已重点确定10个中心镇和10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产业、服务向农村渗透。
 
        3. 城乡产业相融联动,促进城乡经济互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举,以畜牧、蔬菜、干果三种产业为主导、小杂粮和生态林业为潜力产业的“3+2”富民工程有序推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优化资源配置,阳泉市在全市范围内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科技示范园区等,各类园区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延伸,促进了工业集中化布局、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目前,全市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已有140户,安置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占88%以上。城乡生产要素趋向合理流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
 
        4.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阳泉市围绕生产生活亟待解决的难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在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安全饮水、集中供暖、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饮水安全工程惠及广大农户,从2006年开始,阳泉市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投资总额计10亿元,每年用于饮水安全工程的专项资金达2500万元。与此同时,水利部门大力扶持“企水结合、煤水结合”的饮水安全工程新典型,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兴建供水工程。煤层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向县城和周边乡村延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单元楼房大多实现了统一供暖。阳泉市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村通客运班车达到97%,实现了村到乡、乡到县“半小时”通达工程。交通一体化覆盖城乡,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农村寄宿制学校、三级文化体育设施、敬老院建设等工程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 城乡经济发展仍不平衡。首先,城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仍较大。2013年,阳泉市以城市为主体的市辖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825元,而以乡村为主体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3393元。其次,城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差距仍较大。2013年,阳泉市辖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73013元/人,而县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达36931元/人,县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市区的差距为36100元/人。
 
        2.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水平差距仍较大,农民增收不稳定。2007年到2013年由于采取了各种惠农措施促进农民增收,阳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趋于放缓,但依然没有根本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
 
        3. 城乡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任务艰巨。阳泉市由于长期进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十分严重。仅煤矿开采造成的塌陷区面积就达到164.6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达157.1平方公里,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规模扩大的矛盾尖锐。
 
        4. 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仍不平衡。近年来,阳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阳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分析
 
        阳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围绕城乡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七个一体化”,着力在经济布局、城镇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一)统一城乡规划,形成一套城市定位明晰、产业定位准确、梯次鲜明、功能协调的规划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阳泉市注重规划的前瞻性与实效性,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明确区分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同时注重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集中和生态涵养等,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城乡衔接,凸显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形成城乡全覆盖的“全域阳泉”一体化规划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举推进产业互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布局,构建新型、多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种植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的思路,畜牧、干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和生态林、小杂粮两大潜力产业的经济效益会进一步凸显,特色高效农业要基本覆盖农业产区。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促进城乡经济
融合。
 
        (三)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以文化惠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和完善市区文化设施,提高县、乡、村文化设施和电影院线建设标准,到2020年,所有县区都要建起高标准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所有行政村都要实现“三网融合”和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加快改善民生步伐,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四是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以及煤炭清洁生产加工等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阳泉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经验及对山西省相关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惠农优先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而且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的过程。它需要各界群众,尤其是农民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只有充分调动、激励起他们建设和改善自己家园的积极性,这个工作才能做好。
 
        其次,保障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利益。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状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下决心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明确政策导向和制度设计。对农民的征迁安置不应是简单的经济补偿,与农民做“一锤子买卖”,更应考虑如何保障农民长远的生存权、发展权,政府要担起更多的责任,促进失地农民开发性安置。
 
        再次,在新农村和中心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才能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在农村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针对年轻人,防止不劳而获、极端利己、赌博滋事等歪风邪气在农村蔓延。
    
        (二)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环境友好的原则
 
        在以工促农方面,阳泉市煤矿遍布城乡,采区自然也遍布城乡,煤炭等采掘行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做出较大贡献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山西省各工业部门能够更多地探索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则可收到双赢或费少而惠多的效果,使全省以工促农能够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坚持下去,形成工农和谐发展的局面。

        在以城带乡方面,阳泉市以城带乡不断深化,并在形式上不断寻找新的切入点。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各地农产品进城销售以及到外地销售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做大量的工作。城市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较新的消费理念,政府应帮助农民围绕城市消费观念和热点,发展市场需要的名、优、特产品,大力开拓城市市场,打击假冒,培植信誉。
 
        另外,鉴于山西省较为脆弱的资源环境条件,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转型、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理念渗透到全社会每一个“细胞”中,在人与自然和谐中打造“精品山西”。
 
        (三)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一是要确立大规划观念。所谓“大规划”,就是要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并尽量保持其稳定性,从规划开始就要注重新农村的建设效益。山西省情的特点是县多、乡弱、村小。应全面分析评估各地各村的产业支撑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生产生活条件,计算建设效益以确定合适的建设项目,争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更多的成效。应一村一策,因地制宜,为每一个村庄拿出配套的规划方案来。
 
        二是要逐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山西省再投资300多亿元,启动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新五个方面的全覆盖。目前,这项民生工程在各地顺利推进,新的“五个全覆盖”让生活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在精神和文化方面得到了满足,这些政策措施都体现了政策的坚
实性和稳步性。
 
        三是要逐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阳泉市在一体化背景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分类建设,梯次推进”原则,逐步合并相邻村、拆除空心村、搬迁偏远村、缩减自然村、扩张中心村、壮大小城镇,从宏观上确立新村镇建设的整体布局。近年来,具有山西特色的县域城乡新布局在中心村、小城镇、大县城三个层面破题渐进,框架全面拉开,雏形业已显现。对此,应自觉揭示这一新布局的规律,主动把握县域城乡发展的趋势,顺势而为地发展小城镇,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

        [责任编辑: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