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研究时间: 2015-09-10信息来源:何雄 张建锋 易成栋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作者认为,经济规模的大小、区位条件的好坏、资源禀赋的富裕程度、矿区生命周期是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并深入分析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总结出了八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分别适用于八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实践。


  【关键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影响因素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的426座资源型城镇,80%以上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转型压力非常严峻。国外关于资源型城镇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国内关于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王德鲁分析了国内外资源型城镇转型实例,认为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型产业退出壁垒、技术积累、区位条件和资源型产业衰退机理,他将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归纳为四种:产业创新、产业延伸、产业区位转移和企业能力再造[1]。张米尔研究了不同产业组织结构下的资源型产业转型对策,认为开发阶段、开发规模、产业政策、企业战略、区位因素是影响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三种产业转型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以及复合模式[2]。赵静以安徽淮南市为例对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有跨越式产业转型、依托式产业转型和复合模式,影响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区位因素、市场状况、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四种[3]。


  归纳来看,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区位因素、开发规模、企业战略、发展阶段、退出壁垒、技术积累、市场状况、基础条件、衰退机理、产业政策等。本文认为:影响转型模式选择有四大关键因素即经济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矿区产业生命周期,四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将较大程度上决定不同类型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的选择。


  2 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经济规模


  产业转型首先要考虑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是指一个城镇经济体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竞争力、影响力的总和大小。一般来说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规模较大的城镇要素聚集程度相对较高,可以获得比小规模城镇更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经济规模较大的城镇在转型中有如下优势:(1)有较长的上下游产业链,为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市场,能有效缓解资源型产业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2)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产业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3)规模较大的资源型城镇更受政府重视,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为转型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2008年国家确定的第一批12个资源型城镇全部为大型城镇,2009年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镇中大部分规模较大,这些大规模的资源型城镇能够享受国家专门的转型政策和资金支持[4]。相比而言,小规模资源型城镇则没有特别的转型政策和资金支持。


  经济规模的大小强烈地影响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总的来讲,规模较大的资源型城镇宜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内源发展模式、产业延伸模式。而规模较小的城镇宜采取政府主导模式、依赖外力介入模式、空降产业模式。


  2.2 区位条件


  具有区位优势的资源型城镇由于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具有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而区位条件较差的城镇由于交通不够发达,与外界交流也不顺畅,信息闭塞,从而导致交易成本过高,要素聚集能力较弱,只能依赖原有资源缓慢发展,甚至走向衰亡。区位条件较好的资源型城镇在转型时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便于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快速流动与积聚,有利于基于原有资源型产业进行横向或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源型产业链条,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演进。(2)降低交易成本。(3)对外联系较多,容易参与国际或国内经济大分工,建立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从而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例如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地区是加美两国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心[5],尽管石油资源已逐渐枯竭,但却逐步转型发展成为加拿大最重要的石油贸易与服务中心,形成了替代原资源型产业(石油开采业)的接续产业-石油贸易与服务业。


  2.3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指除原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包括技术资金积累、人力科教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资源禀赋是影响接续产业培育的主要因素,资源禀赋决定了资源型城镇接续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转型模式的选择。例如辽宁阜新在煤炭资源枯竭后利用当地良好的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6],河南巩义原本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转型时利用人才丰富和长期技术积累发展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良好效益[7]。因此,要深入分析资源型城镇的现有资源禀赋,结合市场前景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其他资源、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探索适合当地的转型发展模式。


  2.4 生命周期


  资源型城镇所处的生命周期——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阶段是影响转型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源型城镇的生命周期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发展期的资源型城镇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支持转型,转型需求尚不十分迫切。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资源产量较大且成本较低,上下游相关产业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得以培育和发展。所以,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转型宜采取基于现有资源产业的产业延伸模式。但如果处在衰退期,资源开采成本较高,产量较小,此时资源型城镇已无法以较低的价格为培育和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提供足够的优质原料和市场。因此,此阶段就不宜选择产业延伸模式,而应当采取产业更新模式。从市场与政府的角度来看,处于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可以凭借优质低价足量的资源吸引市场力量介入转型,因此适宜采取市场主导模式。而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如果没有其他可资利用的优势资源,且由于前期的资源开采导致的种种弊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服务业严重滞后、劳动力技能单一等),市场主导往往会加速本地资金、人才的外流。所以,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转型往往需要更多的政府介入。而政府介入的目的应该指向修复生态、提供培训、完善保障等,弥补前期无序发展导致的对经济、社会、环境的亏空,增强资源型城镇吸引外部资源的能力。


  除以上四种最重要的因素外,政府政策、矿产类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退出壁垒及企业战略等因素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的选择[8]。这些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其他因素往往与上述四大因素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如政府政策总是更多向那些经济规模大、衰退严重的地区倾斜;矿产类型与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规模、所处的生命周期也有很大相关性,如煤炭资源型城镇更易步入衰退期,而石油资源型城镇由于便于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经济规模一般较大。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往往生态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处于发展期的资源型城镇一般历史较短,产权往往更为明晰;规模大、生命周期靠后的资源型城镇往往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退出较难等。可以看到,这些因素与前述四大关键因素一起,决定着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


  3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


  3.1 资源型城镇的划分


  前节研究了经济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生命周期四个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由于资源禀赋的丰富与匮乏多凭主观判断,很难找到可以量化的划分标准,且资源禀赋与其他三个关键因素均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以,本节将仅按经济规模、区位条件和所处的生命周期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将资源型城镇分为8种(2× 2×2)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


  经济规模方面,行政级别为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归为大型资源型城镇,其他归为小型。区位条件方面,按周围50km范围内是否有区域交通干线或周围100km范围内是否有区域中心城市可以将资源型城镇的区位条件分为好和差两类。生命周期方面按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型产业的开发阶段将资源型城镇分为成熟期与衰退期两类。在我国426个资源型城镇中,80%以上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发展期的不足20%且转型需求尚不十分迫切。因此本文仅研究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两类资源型城镇。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2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


  3.2.1规模小、区位条件差、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城镇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基础差,服务业没有发展的条件,宜采取向外搬迁的模式。国内外很多资源型城镇的转型采取这一模式。我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青海省和新疆交界处的芒崖镇曾经是一个盛产石棉的资源型城镇,在石棉资源枯竭之后整体搬迁到了敦煌。再如甘肃的玉门,也是“油衰城枯”之后整体搬迁的一个案例。这类城镇规模较小,使得整体外迁成为可能;区位条件较差,使整体外迁十分必要;而处于成熟期,则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能力来实施整体的逐步外迁[9]。因此,此类资源型城镇应采取逐步外迁模式来防范和缓解未来资源枯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2.2规模小、区位条件差、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属于条件最为极端的一类,一般称之为独立工矿区。这类矿区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按“先生产、后生活”原则建立或扩建的,其生活基地和棚户区存在地处偏远、缺乏城镇依托等问题。在资源枯竭、企业生产经营调整的情况下,职工生活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基本居住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对于此类矿区,强行投入新的资源支持其转型可能事倍功半。因此,为避免资源再投入的浪费,采取整体搬迁模式是最好的选择。与上一种模式类似,这类城镇规模较小,使得整体外迁成为可能;区位条件较差,使整体外迁十分必要。不同之处在于,这类矿区已经处于衰退期,整体搬迁已经刻不容缓。在进行整体搬迁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结合本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避免多次搬迁,重复建设。第二,应与当地政府的棚户区或者居旧住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供应计划相结合,统筹解决。国家对此类独立工矿区的整体搬迁专门制定了政策支持。2008年,《财政部关于独立工矿区和林区职工住房整体搬迁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3号)指出:独立工矿区和林区的问题应通过整体搬迁加以解决,对外迁职工进行一次性住房补贴、搬迁补贴及其他政策优惠。因此,此类资源型城镇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实现整体搬迁。国内适宜采取此种模式的有云南塔甸镇和青海桥头镇等。


  3.2.3规模小、区位条件好、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转型初始条件良好,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第一,规模小,靠发展好项目或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就可以实现快速转型。第二,区位条件好,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通过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产业,参与区际分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处于成熟期,是资源型城镇转型的最佳时期,尚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综合以上三点,此类城镇可以采取向外依附模式,充分发挥规模小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产业。国内可以采取此类转型模式的典型有江西永平镇、湖北富池镇等。


  3.2.4规模小、区位条件好、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规模较小,且处于衰退期,一般生活配套设施较差,职工生活诸多不便,再进行生活设施的改造会造成浪费。解决办法是采取长距离通勤模式,实现生产与生活的分离。此类矿区采取长距离通勤模式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分离,矿产开采完毕后矿区可以直接放弃,而工人则从始至终生活在城里,避免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第二,工人居住在城里,生活条件较好,且避免了在矿区的生活设施投入。第三,规模较小,也使得长距离通勤成为可能。这样可以规避矿区生活条件差的不利影响。国内宜采取此类转型模式的典型有江苏丹阳镇、湖北胡集镇等。


  3.2.5规模大、区位条件差、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城镇区位、交通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此类城镇宜采取交通先行模式,大力发展与周边区域中心大城市的交通联系,以此突破发展瓶颈。在大力发展交通的同时,此类城镇可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发掘本地其他优势资源。第二,由于正处于资源开发的成熟期,可以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通过建立转型基金、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防范资源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在加强交通建设,提升区位条件的同时,利用现有低价优质的资源优势吸引外部市场力量介入转型,为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3.2.6规模大、区位条件差、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是所有类型中转型难度最大的一类。第一,规模大,不可能通过搬迁解决问题,必须就地发展。第二,区位条件差,依靠市场机制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十分困难,必须依靠内部力量自力更生、就地发展。第三,由于处于衰退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支撑内源式的发展。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此类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必须政府给予足够多的支撑。宜采取政府主导的空降产业模式,由政府布点大型产业项目,以此带动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产业更新。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休斯顿,休斯顿原来是著名的石油城市,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后,由美国政府布点航天工业,逐步发展转变为著名的航天城。


  在政府布点大型产业项目的同时,此类资源型城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分析、发掘本地的其他优势资源。因为规模较大,一般可能会积累起相当规模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其他资源。第二,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交通瓶颈,改善区位条件,逐步融入外部区域大分工。第三,大力争取政府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此类大规模的资源型城镇的衰退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同等情况下,此类城镇最受政府关注,也更易争取到政府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


  3.2.7规模大、区位条件好、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是所有类型中转型基础最优越,转型难度最小的一类。其转型条件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模较大,一般已经积累起了相当规模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可以为转型提供雄厚基础。第二,区位条件好,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快捷频繁,有利于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为转型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资源开发尚处于成熟期——资源型城镇转型的最佳时期,可以为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优质低价的原料和市场,有利于产业的多元化,降低对资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第四,依国内的情况来看,此类资源型城镇往往本身就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其他资源型城镇相比,产业相对多元化,服务业的发展也较为充分。第五,由于规模大,区位条件好,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较大,为避免此类城镇的衰退给区域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对此类城镇一般较为重视,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总的说来,此类资源型城镇处于成熟期——转型的最佳时期,资源开采量大,开采成本低,有较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培育和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因此,此类城镇应着力采取产业延伸模式(横向和纵向延伸的模式),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以此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逐步降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避免将来资源枯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2.8规模大、区位条件好、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由于已处于衰退期,没有足量的优质资源提供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因此,培育和发展资源相关产业为时已晚。但由于此类城镇规模较大且开发历史较为悠久,一般有积累下相当规模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这类城镇应充分发掘这些优势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寻求区域合作,参与区际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此实现产业更新。


  此类资源型城镇采取产业更新模式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经济规模大,开发历史悠久,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可以为新产业的植入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二,区位条件好,交通便捷,生产要素流动快捷频繁,有利于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第三,经济规模大的资源型城镇的衰退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其发展也关乎区域经济的兴衰,所以,这类城镇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一般较容易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资源型城镇的产业更新的具体途径总结为两类:第一类是退二进三,即退出传统的资源性产业,进入以生态、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如甘肃的白银、河南的焦作、平顶山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第二类是退二进一,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以辽宁阜新最为典型。


  以上主要分析了八种不同种类的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详见表2: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4 结语


  在实践中,上述八种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界限。因为资源型城镇的转型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矿产类型、退出壁垒、产权制度、民族文化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规模较大的城镇内部尚存在差异,各个矿区基础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差别较大。因此,上述八种模式只是一个大致分类,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的最终确定关键是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充分分析经济规模、区位因素、资源禀赋、生命周期、政府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找到适宜当地发展的独特的转型模式。同时,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是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王德鲁,周敏.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J].煤炭经济研究.2005.(2):24-26.


  [2]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35-38.


  [3]赵静.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特征与产业转型研究——以安徽淮南市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4-7.


  [4]任建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创新与协调机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7-82.


  [5]陈制强.“富裕的贫困”悖论——资源富裕地区的欠发达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56-158.


  [6]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93-95.


  [7]袁增伟,毕军,张玲.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实证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191-192.


  [8]万旭辉.改革开放后我国新建矿区研究[J].资源开发,2005(1):22-27.


  [9]王小东.资源型城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江大学学位论文.200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