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投资的动态分析时间: 2015-09-10信息来源:王晓丽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本文用1981-2011年的时序数据,借助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刻画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确实存在互相影响的动态关系并且长期正向交互响应作用更为稳定。在制定城市化发展方针以及产业优化政策、投资政策时应采取长期性的齐头并进政策,避免出现短板和短期行为。
关键词:城镇化 VAR 投资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表现为就业结构和居住地的转变。就业结构的转变无疑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进行调整才能够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居住地类型的转变就意味着大量人口到城市居住、生活、发展,占用城市的各种资源,城市供给出现相对不足,无法接纳大量乡城流迁人口,阻碍农村人口非农化转变,这就需要扩大对城市投资缓解城市拥挤,扩充城市供给,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为保证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稳步提高,需要有产业优化和投资的支撑。研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的动态关系以及交互影响的程度,对于实现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保障城市化顺利进行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Davis&Henderson(2003)从聚集经济的角度考察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认为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而使企业和工人聚集到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发展。Henmelin(2007)证明城市和城市化区域是后工业时期服务业发展焦点地区,强调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对城市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城市化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农村人口流迁到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胡鞍钢提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加速城市化。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保障城市化质量和速度的稳步提高需依赖于城市有足够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因此众多学者着手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干春晖(2003)等人研究表明:二、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的比例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强调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陈立俊(2010)从实证的角度对1978-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行回归,证实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对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江小涓(2004)等人的研究更为具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能吸纳较多的劳动者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此表明,从吸纳劳动能力来看第三产业明显超过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也有文献从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角度进行研究,李诚固等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基础设施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推进的后台,是城市化推进的快速通道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二、实证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VAR模型
传统的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描述变量关系的模型,然而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动态效应。由于VAR模型的每个方程的右侧只含有内生变量的滞后项,与μt是渐进不相关的,所以可以用OLS法依次估计每一个方程,得到的参数估计量都具有一致性。模型的结构与两个参数有关系,其一是变量的个数N,另一个是最大滞后阶数K,VAR模型表达成矩阵的形式如下:
yt为N×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C为N×1阶常数项列向量。Ⅱ1…,Ⅱk均为N×N阶参数矩阵,μt为N×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其中每一个元素都是非自相关的。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1.变量选取
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口径,一是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二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虽然衡量指标不统一,但由于两种口径指标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没有产生太大的矛盾。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区集中的事实,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代表我国城市化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产业结构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攀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的突破口就是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采用服务业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
投资指标:由于城市化以及产业的发展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为了准确反映城市化、产业结构、投资的动态关系,本文采用城镇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示投资指标。
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各变量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81-2009年。为消除变量异方差,分别对三个变量序列取自然对数,各变量代表符合如下:城市化UR(%)、产业结构优化PPP(%)、城市固定资产投资Ⅳ(%),相应的对数序列为:LNUR,LNPPP,LNIV。
三、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LNUR、△LNIV、△LNPPP的ADF检验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的临界值,是平稳的,因此可认为具备建立VAR模型的条件。对于滞后期K的选择,如果K太小,误差项的自相关严重,同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K值过大导致VAR模型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根据对数似然值、AIC、SC准则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滞后期为2期。用平稳的△LNURt、△LNIVt、△LNPPPt变量来建立VAR模型,将△LNURt、△LNIVt、△LNPPPt滞后1-2期的值作为内生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另外。模型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以内,表明VAR(2)是稳定的,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的说它衡量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单位(或标准差)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并试图描述这些影响的轨迹。由于各误差项之间的同期相关性给脉冲响应的分析带来困难,因此本文应用乔里斯基(Cholesky)分解使误差项正交,并对误差项方差协方差矩阵的行列式进行自由度调整。在模型中,我们将响应函数追踪期数设定为十年。整体来看,内生变量存在序列冲击时脉冲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会越来越小,最终趋于消失,表明VAR(2)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首先考察第三产业、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当期给城市化的一个正的冲击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前三年波动幅度较大,最大的正响应(第二年)和最大的负响应(第三年)表现非常凸出。第四年后出现较小幅度负响应逐渐趋缓并出现收敛迹象。短期看,城镇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其短期有较大发展。但从长期看,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对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强的短期行,沿袭粗放模式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城镇投资在第一期处于负响应阶段,但负面影响逐渐消失,至第二期以后就形成持续正向响应,第十期出现收敛迹象。这表明城市化的正向冲击对第三产业发展即产业结构优化有短期促进作用,对城市投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进一步考察城镇化、投资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本期给第三产业发展一个正的冲击,在前三年对城市化就有较大幅度的正向响应,然后开始逐渐减弱,第五年又开始上升持续到第九年趋于稳定。在考察期内,服务业对城市化始终正向拉动影响时限较长,说明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密切联系,产业结构优化能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联系具有长期性。城镇投资在前四年一直处于负响应阶段,第三年负响应达到最大,四年半呈现正响应持续到第六年半,在随后的时间趋于稳定收敛。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正向冲击对城市化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短期负响应显著,但长期看,由于第三产业的80%以上都在城镇,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投资的正向拉动影响时限更长,更有效率。
再来考察城镇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投资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受到一个正向冲击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都处于正向响应阶段,并同时在第二年达到最大。第三年双双出现负响应,但城镇化负响应程度较小持续至第六年趋于稳定并收敛,第三产业负响应在第四年达到最大,在随后时间开始恢复并在第五年出现正响应持续至第七年后响应程度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对城市化、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稳定拉动作用,且时效具有长期性。
四、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用1981-2011年的相关数据,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以及方差分解考察我国自1981年以来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投资之间交互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城市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确实存在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动态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得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始终是保持正向拉动,而城市化发展对服务业产生短期正向拉动作用且时限较短,负响应虽然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实施限制大城市发展、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战略方针,建镇标准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镇和小城市数量大幅提高,虽然带动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大多数城镇规模小,没有起到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二是城镇化与投资都是互为正向响应,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城市化通过劳动力的城市集聚效应会间接吸引更多的投资注入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中,同时投资也能为城市化、发展注入长期的宏观动力。
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投资短期内对彼此冲击都没有产生正向响应。长期来看,两者也互为正响应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短期内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结构与产业结构并不十分协调,这与实际相符合,我国城市投资用于基础设施以及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对第三产业投入很少。投资的结构决定了产业的结构,投资的规模决定了产业增长的规模,也就决定了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和能力。因此优化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发展的质量。
上述分析结论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投资规模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形成拉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化形成推力。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影响作用,而且长期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更有效率。这说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政策、产业优化政策以及城镇化发展政策应采取齐头并进的长期性政策,力求避免出现短板和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Davis,James C. and J. Vernon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98-125.
陈立俊等,《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干春晖,《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8。
胡鞍钢,《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江小涓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1。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