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时间: 2016-04-15信息来源:陈桂秋 作者:hjr_admin 责编:
■ 陈桂秋 副教授(广西教育学院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问题,进而以工业化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同时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后以河南省为例加以阐述,以期提高国内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的互动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业集聚区 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区定义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首先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为原则并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动力,有效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及其集群化、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的和谐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其次走社会和谐、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以及城乡一体、环境友好、各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这里的“新”是指:充分利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的建设,主要强调全面提升内在的质量,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产业集聚指的是相同产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高度集中现象,也是产业资本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汇聚的过程。此外通过产业集聚体现出人力集聚、空间集聚进而实现产业链与集约化的良性发展。
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产业集聚区而言,不仅是财、物力及人力要素的集聚,同时也与基础设施及服务业、餐饮、交通业等的综合集聚。发展好产业集聚区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集约化、高效利用资源的目地;还可以较少的投入收获更多的产出,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益。顺利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构建城镇化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城镇出现的根源以及发展的动力源泉,产业集群发展越快就越有利于经济与城镇化的发展。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会推动产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主要在资本、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同时产业集聚区中城镇化的发展还可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生产,从而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或引进工作,有效提高外来投资机构的吸引力。此外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也会带动产业集聚区的深层次发展,从而有助于顺利地开展区域间的合作,提高产业聚集区的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可有效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因产业集聚区具有人口、资源以及资本的高度集中,而且对交通、社会管理、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具有高度的需求特点。为此从优化资源配置立场而言,假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城镇化水平落后就达不到企业降低成本的预期目的,反而使得社会的成本逐渐升高。因此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与城镇化的成本。
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选址和规划欠合理
部分产业集聚区选址与规划欠合理,企业进行规划时仅仅考虑了土地成本、交通便利等因素,从而忽视了城镇化的基础及可能性。其次产业集聚区中城镇化的发展与招商难度较大,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与福利未能充分吸引更多的外商进驻或投资,对人才的吸引难度增大。
(二)产业聚集区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且急缺专业化技术人才
产业聚集区没有形成专业、完善的产业链,少数产业集聚区主要以主导产业为主,造成产业区内企业的同质化现象普遍;缺乏和主导产业相互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还有部分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在进行定位时,未考虑当地劳动人员或人力资源素质的实际情况,导致产业区内的就业人员和当地的居民重合,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较快实现。此外产业聚集区中的科研人员结构、素质、能力及管理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较少,难以满足产业聚集的发展要求。
(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例如2013年,湖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1321元与7442元,二者相差绝对数差额为13879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仅仅占城镇居民年收入的34.9%,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
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进而为发展当代农业奠定较好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与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布局集中与用地集约发展产业集聚经济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与推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其次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与技术改造,提高运营及管理效率、有效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二)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合理定位,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行产业聚集区的合理定位就应做到:对主导产业与构建产业链条时,应该谨慎考虑聚集效益与产业的市场竞争情况,还应考虑到产业集聚和当地居民的就业安置与资源基础,是否与城镇化的发展相匹配。其次重视对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三)做好产业集聚区的统筹规划及资源配置工作,促进城镇化发展
按照主导产业以及聚集区的产业链,做好全面统筹工作;重视园区的专业化协作;进行产业的集聚规划时应全面考虑产业的发展及城镇的空间布局,使两者相互统一协调发展。全面兼顾并考虑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是否有效对接的问题,确保产业集聚区和原有城镇的基础设施相互配套,促进城镇的教育、文化及卫生、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协调发展。
(四)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创新技术促进产业聚集区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加大政策的优惠或扶持力度,完善现有的政策并进行深化改革。其次通过技术改造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污染和物耗,进一步改善环境。
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一)河南省地缘现状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处华北平原,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镇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超高。此外该省各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该省的区域发展较不平衡,主要以省会郑州为主要发展动力。而且,该省产业分布分散,产业聚集区遍布各地区,工业分布地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基础的配套设施均不高,分散的产业聚集区难以形成专业、完整的产业链,各市的产业化水平发展受影响。
(二)河南省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比例偏大,农村人口占约该省的80%,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城乡二元机构较为突显。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该省城镇化发展急需的资金与人才均十分缺乏,主要以内引外联方式为主,过于重视招商引资而忽视了对内部组织的资金、人才的投入与培养、引进工作。对于该省大部分城市而言,工业结构约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多数为传统的工业部门为主,加工原料与农副产品的部门多;而区域性的城市其工业主要以食品、纺织以及机械等部门为主,如郑州市虽为1亿人口的省会城市,但其城市化水平仍不高,2010年该市经济总量仅占该省比重的17%,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不到强大的龙头带动作用。
(三)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及工业化的有效措施
1. 整合河南省的产业聚集区并做好城乡一体规划工作。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首先整合并完善各市的产业体系与城镇体系,合理规划生态环境与现代交通体系,注重工业的布局与城镇的协调发展,满足农民不离土、不离乡愿望的需要,实现就地城镇化,形成了特大中心城市与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并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地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衔接起来,进一步深入带动城乡的一体化进程并加快建设该省的产业链与城镇化的顺利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2. 扎实推进并统筹城乡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的互动发展,就应完善产业聚居区及城镇化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城镇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该省全面统筹各地区的产业集聚区以及周边的农户,将其纳入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范围中。产业集聚区对人力资源的统筹起到促进作用,可有效转移劳动力资源约1.4万多人。此外该省还认真落实户籍、就业、医疗、社保等基础保障机制与各项社会福利工作,同时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切实保障搬迁村民权益。
3.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时,河南省还重视对现代服务、物流、各市经济、商贸及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发展,整合各市的资源优势,打造大型的综合工业园区。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本省的商贸、物流及金融中心的建设,带动周边的城镇经济,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4. 大力发展龙头产业切实推进产业聚集区及城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龙头、重
点城市的产业,统筹全省产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大力研发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以及节能环保材料或装备等具有战略性的新产业。实施以点带面,以面带省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借助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结合本省的产业优势资源,大力延伸产品的价值链,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发展成果情况
经过不懈的努力,河南省的城镇化与产业聚集区得到很大提高,各市的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其中从2009年到2013年共有180多个产业集聚区成为城镇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改革创新同时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该省初步已形成了化工、电力、冶金工业、轻工业、食品加工等产业,同时续建18个城建的重点项目、新建并改造11个农贸市场;还打造了大中小城市及各级城镇,对老城区的道路与小巷进行改造。其次改造惠民工程项目,提高了城市的面貌及品位。同时河南省的现代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中地区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深入推进,不断壮大县城的城镇规模,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主要城市的城市群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省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4123万人,比2007年增长22.46%,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3.8%。
2013年河南省全省共实现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较上期同比增长9.0%;共完成财政总收入为3686.8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3%,使得工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5960.60亿元,增幅为9.9%。此外各城镇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改善与提高,2013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98.03元;2013年河南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42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城镇零售额10236.77亿元,增长13.5%;乡村2189.84亿元,增长15.6%。(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总而言之,首先处理好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实推动产业的集中化、集约化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促进国内新型城镇化,市县经济、社会与生活环境的均衡发展,以期较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的健康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宪斋,王建国.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崔宇明,代斌,王萍萍. 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J]. 中国人口科学,2013(8)
3. 汤尚颖,孔雪. 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前沿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4. 张红岩.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 [J]. 商业时代,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