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上海如何打造超大、大、中、小城市市域都市圈?时间: 2016-08-29信息来源:李娜 作者:ws 责编:

 
       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走向新的百年征程的重要年份。在未来35年中,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也必然带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文明城市。2050年,上海要建设成为“三文明一融合”的全球文明城市,即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和文化融合,势必要求城市以更开放的视野和空间承载城市功能和品质。上海要适应全球文明城市建设需要,以都市圈建设为空间载体,由单核向多组团发展,由圈层式向网络化发展,建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都市圈,在市域、区域、全球等不同空间维度承载全球文明城市功能。
 
愿景一:多心均衡的都市圈
 
       未来上海城市空间要打破单中心发展模式,松江、嘉定、南汇等郊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副中心,形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大城市(新城)-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在市域维度,上海城市空间将打破单中心发展模式,郊区新城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形成由超大、大、中、小城市构成的上海市域都市圈。
 
       多心协调的城镇体系。未来上海城市空间要打破单中心发展模式,松江、嘉定、南汇等郊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副中心,形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大城市(新城)-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协调发展格局。2050年上海市域都市圈要建设超大城市1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控制在15个左右,小城市(小城镇)控制在50个左右。2050年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3000万人左右,其中四级城市人口规模分别为1000万、700万、900万、400万。其中,中心城区要素高度集聚,形成紧凑、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布局,比肩纽约的曼哈顿区域,成为与世界城市联系的枢纽。郊区新城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形成宜居宜业、商贸发达、人才聚集的独立大城市,并有便捷的交通快速抵达中心城区,成为上海市域都市圈的重要功能板块。
 
      弹性均衡的空间结构。2050年上海都市空间结构具有多元、均衡、弹性等特征。一方面,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融合发展,实现土地、人口、交通、产业、生态等资源空间布局均衡化。基于信息文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出行交流方式的改变,要重新构筑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设高度密集有序的紧凑都市核,这里有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世界机构高度集聚,也有高端休闲、娱乐都市会所。中心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的“赛博空间”在这里重叠。郊区新城成为上海全球文明城市功能和人口的重要承载地,这里有融合各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也有相对分散的郊野别墅,但更多是服务配套完善、产城融合的社区空间。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生态空间得到充分保留。未来发展中,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健身、休闲和度假。这要求城市空间保留更多的公共空间,为网络信息时代线下集聚提供场所,为文化、艺术等交流提供平台。同时,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要满足多元人口和多元文化需求,充分体现艺术、创新、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融合性。适应上海老龄化的需求,建设老年友好空间和社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生态空间,并赋予弹性有能力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便捷智能的城市网络。一方面,2050年上海城市交通系统四通八达,具有节能、运量大、全天候、污染低和安全等特点。根据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一般是600米,伦敦达到900米,行人走200米就能找到地铁站,有常规线、快线、铁路线等。2050年上海实现出门500米到达公交车站。城市内部注重慢行交通空间设计,特别关注老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建成“完整街道”,成为保护“慢”交通的世界著名城市。另一方面,基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无处不在的E脉相连,促使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信息服务无缝衔接,异地同城效应明显。
 
      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上海市域都市圈形成“环、廊、区、源”基本生态网络格局,构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基本生态格局。上海市域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体现在“蓝绿结构”的保护,“蓝”主要指江、河、海等水系,即黄浦江和苏州河以及东海等。未来发展中,上海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严峻挑战。通过提高海堤堤坝防止海水倒灌,盐水入侵等威胁。“绿”主要指以生态保育区、生态廊道为基底,以绿环、生态间隔带为锚固的绿色生态网络空间,遏制城市无序扩展。充分发挥耕地、林园地、绿地和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用地总量不减少”。2050年上海要实现居民出门10分钟见绿的目标,公共空间全覆盖步行日常生活圈。
 
愿景二:区域协同的城市群
 
       根据各城市群现行增长速度进行预测,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将达到第二大,仅次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04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跃居首位,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
 
       在区域维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群。
 
        世界第一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这主要从城市群形成的时间次序来排名。2050年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群,具体:一是从人口规模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群。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达到1.59亿人,是其他城市群总人口的2倍以上。二是从区域面积看,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公路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辐射范围将延伸至安徽省。届时,长三角城市群区域面积达到35.03万平方公里,成为六大城市群面积之首。三是从经济规模来看,根据各城市群现行增长速度进行预测,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将达到第二大,仅次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04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跃居首位,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
 
         我国区域格局中的龙头引擎,带动长三角以及“两带一路”发展。“两带一路”是指长江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上海是“两带一路”的交会点,也是“两带一路”的战略基点,在区域格局中发挥龙头引擎作用:一是资源配置的龙头作用。上海作为全球资源集聚和配置控制中心,成为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枢纽,成为中国 “企业”走出去、外国“企业”走进来的中心枢纽,辐射带动“两带一路”区域发展。上海、伦敦、纽约将成为全球三大资源配置中心,每个城市占据8小时。二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龙头。上海将成为全球最前沿科技成果的策源地,成为国内外新技术、新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枢纽,并将上海科技创新成果率先向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化。同时,上海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成为国际规则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将上海建设全球文明城市的可复制可推广制度率先向长江流域推广。三是城市治理和宜居城市建设的龙头。上海引领城市治理标准,成为区域城市治理水平的标杆。上海在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等宜居城市建设方面也在全球居于领先水平,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等成区域城市的发展。
 
        畅通高效的区域网络。在网络上,上海城市空间形成“三维度两系统”的高效、便捷畅通网络系统。三维度,指市域维度、区域维度和全球维度;两系统,指交通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2050年,上海城市空间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形成与其他全球城市的24小时连接,与长三角商务活动当日往返都市圈,与新城的半小时快速通道。在交通运输系统上,上海重点建立世界门户空港、海港、贸易通道、联合运输网络中心等,提高全球、国家和区域的可达性,不断提升上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同时,大都市圈内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城际公路等为主要脉络的交通网络系统。在网络信息系统上,上海形成对内和对外两个辐射扇面的智能网,即对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城市空间中,虚拟文化得到发展。同时,线下集中也并存,上海将成为全球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国际组织等汇集地,要为大型活动举办提供空间预留。
 
愿景三:全球网络枢纽城市
 
       2030年上海城市经济总量与其他全球城市相当,2040年上海城市经济总量远远超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届时,上海全球指数排名也将超过纽约、巴黎等城市,成为全球城市体系金字塔的顶级。
 
       在全球维度,上海将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一级城市,是我国与全球城市联系的枢纽,不仅成为全球流量经济的配置中心,还是全球科技、文化、治理的策源地,辐射带动全球其他城市发展。
 
       登顶全球城市体系金字塔塔尖。根据GaWC名册排序和美国杂志全球指数排名,上海分别为第6名和第18名,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已跻身前列,但还落后于伦敦、纽约、巴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兴起,全球城市体系也将重构。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将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控制中心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全球文化发展方向。基于2005年-2012年各城市GDP年均增速,并参考各城市所在城市群和国家未来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结果发现:2030年上海城市经济总量与其他全球城市相当,2040年上海城市经济总量远远超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届时,上海全球指数排名也将超过纽约、巴黎等城市,成为全球城市体系金字塔的顶级。
 
       全球城市网络功能枢纽。一方面,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流量经济中心,集聚全球货物、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深化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重点打造资本流量、货物流量和贸易流量,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融合发展。以扩大金融流量为核心,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重点的国际资金配置中心,建立以金融控股集团为核心的跨国金融机构体系。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分拨等功能组成的枢纽功能,高水平的航运服务功能。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建成“世界性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国际化购物天堂”,建成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直销中心。另一方面,上海成为全球科技、文化、治理的策源地,引领全球文化创意潮流、科技发展方向和现代治理标准等,辐射带动全球其他城市发展。深化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世界前沿科技的诞生地和汇集地,引领信息文明时代的科技创新及新产业革命。2050年,上海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全球典范,为全球和区域提供更多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海成为全球文化传播中心和消费中心,不断提供原创新的文化价值。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