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都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研究时间: 2017-11-23信息来源:林芳莹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2017年7月7日,由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共同发起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城市群发展:新特点 新思路 新方向”为主题,就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特点、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促进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思路与城市群研究的新方向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群理论与政策研究,推动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讲好中国改革空间试验场故事,具有重大意义。本刊特刊发论坛正式发言或书面提交的部分研讨成果,以飨读者。特别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帮助本刊联系专家并组稿。关键词: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创新发展;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5766(2017)05- 0001- 25 收稿日期:2017-07-09
一、从珠三角城市群到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地区对中国经济有着重大贡献,其2015年的经济总量超过了1.2万亿美元,以中国1%的土地面积与5%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10%的GDP和25%的贸易出口。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中国的20%。此外,相比过去十多年,深圳是中国创新城市第一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Great Financial Crisis, GFC)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流入趋缓,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与城市发展后土地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从珠三角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到1997年,是从小城镇转向6个城市的横向连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与中山),800万的人口逐渐往大城市聚集,城市化率突破40%。第二阶段是1997年到2008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期,搭配中国住宅政策的改革(土地流转释放/土地红利),与加入WTO,使全球化红利逐渐发酵,让珠三角9+2经济地区的经济快速上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赣庆、惠州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使土地面积仅5.6万平方公里与不到5000万常住人口(2000年)创造出约2.5万亿元的GDP。2008年后,珠三角地区小城镇逐渐发展,呈现网络状扩张,因为制度的改革与鼓励创新的机制,使人口流动与集聚日趋明显,香港、深圳与广州等三个核心城市功能逐渐明确化,以21+2的规模来说(广东省、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约18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2014年已创造出8.9万亿元的GDP。
以上是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分析,下面用经济与人口规模进行分析。
首先,珠三角内的城市经济规模分成三个等级。第一个梯队为广州,占了珠三角的56%,人口规模1000万人。第二个梯队是佛山、东莞,占珠三角的23.6%,第三个梯队是被辐射区域,占GDP不到0.3万亿元,占珠三角的20%,人口规模仅约150万人。再以经济增长率来看,2000年到2007年,其GDP增长率是15%,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经济增长的不同步使珠三角城市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趋明显。城市群内工业化,如何平衡地发展、有层次地发展,是未来城市群研究中很重要的议题。
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指标还包括人口。从1982年改革开放开始,广州是唯一人口大于300万人的城市,1990年佛山的人口达到了300万人的规模,2000年东莞和深圳也都达到300万人,但只有广州与深圳在2010年人口突破了1000万人。以时间轴来看,人口在2006年到2010年有相对较快的发展,2011年之后人口成长趋于平稳,2011年到2013年增长率不到1%,流动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人口的成长高峰期在这之后就趋于下降,未来可能很难再现过去的人口高速增长。
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研究方法
城市群的规划研究可以地理学为分析基础,进行空间的区位研究,并探讨区位优势与政策实施,也可以经济学进行均衡分析,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又或是空间溢出效应、空间相依性或空间异质性的分析,又或者是空间在历史与地理变化的分析,都是可以参考的规划研究方法。在城市群的规划里,要素流动的空间格局与其演变的时空分析都要加以重视。我们通过对国际上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与国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人口、腹地、交通与产业发展等比较分析,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的选择应是深圳和香港。因为过去7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多以沿海湾区优越地理区位为大都市群发展的基础。海湾区都市占了全球60%的经济总量,而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
此外,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位处“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位置,我们提出以21+2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腹地,明确“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规划,使其将来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级湾区。规划以香港和深圳作为核心城市,提升港深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港深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并夯实珠江三角洲轴线转型发展基础,加快发展东西部城市群,形成强大外向扩张的沿海城市带, 明确五大城市圈功能定位。“五圈”包括港深莞惠城市圈、澳珠中江城市圈、湛茂阳城市圈、潮汕揭城市圈和广佛肇城市圈,能形成功能完善与产业互补的城市群空间网络格局。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构建横纵相间、布局合理的湾区交通体系网络,推动沿海城市带与珠江轴线交通网密度逐步趋同。
三、未来研究方向与期许
研究中国城市群的学者已经越来越多,希望在数据方面可以更加细致化,使城市群的研究不会因为市场或行政规划的变化而无法有连续性的资料,并帮助后来的学者可以进一步分析城市群的发展变化。此外,希望城市群的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化,让数据可视化,使研究成果更容易被看懂、被认同、被推广。让研究资料可以有合理的透明化办法,让政府与研究单位可以共享数据,把研究做得更好。希望以现代经济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理论建设、模型分析跟结果的可视化,这些都需要用到现代化的技术,需要更多跨学科的思维。
作者简介:林芳莹,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深圳 518055)。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