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从全国经济版图发展的大局来看,《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予了哪些新的使命?有何深意?川渝两地又该如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尽快成势见效?
为此,川观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
1 谈重要地位 对成渝地区的高度期许
川观新闻:《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位描述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简称“一极一源”)。“一极一源”的定位有何深意?
史育龙:《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一极一源”,既是对成渝地区近年来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包含了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成渝地区的高度期许。
成渝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联系密切,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吸引大量高端要素,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和开放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增长动力。在内陆地区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区域,对于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川观新闻:怎么理解“一极一源”?
史育龙:“增长极”与“动力源”互为表里。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快速增长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在吸引高端要素形成创新策源地的同时,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组织形成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托自身强大的产业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并通过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在与周边地区融合互动过程中,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增长动力源,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2 谈重大举措 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川观新闻:《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史育龙:对建好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意义进行系统阐述,深入挖掘了成渝地区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为精准把握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为确定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关键举措谋局定向,在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规划纲要》均有专门章节的部署。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接近1亿人,经济总量接近7万亿元,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因此,要在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谈战略定位 继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之后影响力最大的区域经济体
川观新闻:《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中心”指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怎么来认识?
史育龙:“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日渐完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内需空间不断拓展,具备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的基础条件。重庆、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超大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在两大城市的带动下,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之后影响力最大的区域经济体。
川观新闻:相比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等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哪些比较优势?
史育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要素方面,成渝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关键要素成本较低。川渝传统上是劳务输出地区,但近年来人口回流明显,为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撑。
二是资源能源方面,成渝地区能源储备和开发规模较大,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都有明显优势,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是发展潜力方面,成渝地区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红利。特别是周边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将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川观新闻:怎么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史育龙:下一步,成渝地区要聚焦目标唱好“双城记”,落实任务共建经济圈。具体而言,可以在5个方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一是双核引领。提升重庆、成都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培育两大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
二是协同共建。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是改革开放。打造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四是创新驱动。建设成渝综合科学中心,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五是美好生活。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4 谈空间格局 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极点
川观新闻:《规划纲要》赋予成渝重点任务之一是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那么,怎么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有的空间格局?
史育龙:成渝地区现有空间格局主要有四大特点:成渝“双核”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塌陷”突出;南北“两翼”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大;县域数量多,有望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极点。
川观新闻:优化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您有哪些建议?
史育龙:一是增强“双城动力源”。做优“双核”,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增强国际门户枢组城市辐射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发展现化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成渝“双核"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做强“双圈”,加快编制实施重庆、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培育发展成渝两大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和县(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提升“两翼”战略地位。振兴北翼,发挥万州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出门户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重庆市域副中心城市,促进万州与达州、开州等县(区)协同发展,加强成渝北翼地区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打造带动三峡库区、渝东北、川东北及川渝陕鄂交界地区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做强南冀,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以宜宾、泸州为重点,以对外开放和产业平台为纽带,协同长江岸线保护开发,加快推进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向开放门户。
三是丰富“极点支撑”。补齐成渝中部地区“短板”,以南充、遂宁、潼南、资阳、内江为重点,着力破解发展动力不足、成渝“双核"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困局;支持绵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适当疏解成都的教育、医疗和科技服务,发展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抓手,促进县城(县级市城区)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要素承载能力,集聚更多人口,扩大市场规模;支持具备一定合作基础的邻近市(县、区)抱团发展,支持内(江)自(贡)同城化、阆苍南一体化、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先行先试,形成多极点共同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