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崛起时间: 2022-10-17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022-10-09 作者:万宏蕾 责编:XHY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编辑顾佳贇


2021年5月14日,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市民办理业务。此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政务服务“区域通办”启动(王晓/摄)

“每天早上9时4分乘坐从江苏昆山南站出发的高铁,17分钟后到达上海虹桥站,再乘地铁20分钟,步行几百米就可以到达公司打卡。”王亮在上海市区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定居江苏昆山。得益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王亮从上海出发,半小时内可以到苏州、昆山、嘉兴,1小时内可到杭州、无锡、常州。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工地上,十余台挖掘机正同时开挖作业。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这里将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副中心功能布局上发挥重要作用。

天津港北疆港区的集装箱码头上,70多台智能运输机器人正自如穿行,42台自动化轨道桥次第排开。

粤港澳大湾区东侧,对标美国硅谷与波士顿地区等全球知名创新区域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正不断推进,逐步构建起一条连接广州、深圳、东莞的“一廊十核多节点”科技创新经济带。

这些发生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火热生活与建设场面,正是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缩影。

非凡十年,城市群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推动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也日趋密切,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同时将城市群作为主要载体来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也已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城镇化道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关键词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初期,曾经对以大城市发展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路径产生过分歧。”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段时间内,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针为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规模。

2006年,“十一五”规划是政策思路转变的关键节点。在城镇化推进的实践中,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政策开始向扩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规模,推动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的方向倾斜。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肖金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十一五”规划提出城市群战略。“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就将大都市和小城镇两个角度统筹起来,并强调三大城市群的支撑作用——“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自此,“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词。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同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下发,拉开了跨省城市群规划的序幕。

在国家层面,城市群规划进入加速期,多地城市群规划如雨后春笋般出炉。

在“十三五”规划之前,仅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被列入国家战略规划。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城市群格局明确定调,遵循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基本战略方针,对城市群的战略布局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划,提出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并在全国范围内规划19个城市群,我国从“一群城市”迈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清晰。

19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从规模和发展目标看,19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8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方性城市群。从空间布局看,19个城市群在我国四大区域内均有分布,包括东部地区5个、中部地区4个、东北地区2个和西部地区8个。

“随着进入我国五年规划范围内的城市群总量的扩大,城市群的层次界定也越来越清晰。”曾刚说。

强引擎

2022年8月,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作业现场。拖车快速有序通过闸口,堆场高效作业,数以万计的集装箱在紧张有序地被装载上船,发往全球各地。

地图上的“不远处”,广州南沙港四期码头,拥有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化身灵活搬运工,根据大数据中心调度指令,来回穿梭码头堆场和泊位运送集装箱。2022年集中出货的旺季已经来临。

作为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九个港口——深圳港、广州港、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佛山港、中山港、江门港、肇庆港在繁忙的珠江口“串珠成链”。

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数据,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东莞港四个位于珠江两岸的港口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区域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各湾区之首,一个世界级港口群正加速形成。

同样在8月,一场热闹的长三角“科创朋友圈”派对在湖州德清莫干山举行。

来自嘉兴的一家复合材料公司,在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现场以200万元拿下“真空隔热板的产品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技术。“有了新技术成果加持,就有望解决我们公司新产品研发难题,大幅提升产品性能、满足最新节能需求。”该复合材料公司负责人蔡中磊认为“不虚此行”。

搭桥、跨界、破圈……从最初的1.04亿元,到2021年的10.23亿元,再到2022年突破50亿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呈现井喷式增长,这正是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科创要素加速集聚的结果。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2021 年 3 月,“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以人为核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规划将全国城市群分为了优化提升、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三个梯队,涵盖到全部城市群区域,其中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发展世界级城市群,逐步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化城市群。”肖金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发展至今,19个城市群以占全国25%左右的面积,集聚了70%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85%左右的GDP。”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面积为5.59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中国城市群经济占比优势显著,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最为成熟,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肖金成说,这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加快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广东省广州市,人们通过广佛线地铁站闸机进站乘车

“抱团”协同发展

地处苏州的科越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当地完成注册并登录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预约所需的科研装置或者对接所需的科研基地。

通过这个平台,科越医药找到了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获得了抗体、化合物测试试验等服务,不仅有效缩短了新药的研发周期,还降低了研发和投入的成本。

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底,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长三角区域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3个、大型科学仪器40150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余万、2429家服务机构,1.57万余条服务项目、国内外标准160余万条。

这意味着,所有长三角企业都能“手指轻点、一键获取”区域发展的科技红利。

“随着国家对城市群的定位逐渐清晰,城市群内各地关联也愈发紧密。”肖金成说。

“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中部分城市群的名称更加细化、精准,城市群发展的空间范围更加明确。例如,海峡西岸城市群改称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为科学界定城市群的范围提供了依据,一定程度避免了城市群盲目‘摊大饼’式的发展。同时,也为未来对成熟型、培育型和形成型城市群进行准确分类、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打下基础。”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19个城市群既覆盖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涵盖了中西部内陆地区,面对东西差距、南北差距仍然客观存在的现实,顶层设计的思路更加明确:通过培育城市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格局。

“从‘十三五’规划的发展壮大到‘十四五’规划的优化提升,充分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成果及其对我国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的战略影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说,“城市之间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协同发展。”

这种看法得到了数据的佐证。根据2021年3月天眼查发布的《新发展十年——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发展报告》,城市间正呈现“抱团”协同发展之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为例,城市群内投资集聚效应明显——十年来,逾60%企业投资流向其所在城市群,超50%的被投资来自于其所在城市群。

“协同发展”正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关键词。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设立5年多来,京津冀地区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气污染防治、区域交通一体化等诸多协同发展领域有了明显进展。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推动北京形成“双枢纽”格局;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助力“1小时交通圈”越来越广;津冀两省市组建港口联盟,天津港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京津冀三地实现了38条公交线路跨市域运营,线路总里程270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27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环京十多个县市。同时,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与全国288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下一步将推进向雄安新区延伸覆盖。

“在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城市群之间的联动协调发展早已有端倪,新型区域合作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重大国家战略间的联动格局也初具规模。”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串联起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在谋划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联系起了黄河流域的关中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拉近了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互动合作。


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

走向城市群经济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下半程,城市群迅速崛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步入新阶段。与以往的城市单一发展相比,城市群在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作用明显。”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分析,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更具经济效益的区域发展模式,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将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也将重构区域竞争新格局。

“从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区域竞争的格局是重要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三大城市群引领,九大城市群支撑,其他更多城市群参与的、全方位的竞合发展新格局。”倪鹏飞说。

2015年,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京津冀城市群迈开了历史性发展步伐。

如今,京津冀城市群的数字经济规模居东部三大城市群之首。随着数字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京津冀城市群的各项产业都在发生积极变化。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全国最多,发明专利有效量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发布近三年来, 已有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3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开始向全国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复制推广。

“当下,城市群已成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强新型城市合作、搞好‘城市群经济’也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空间集聚已经从‘产业聚集’转向‘城市聚集’。这种以城市集聚为特征的城市群发展模式不仅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群的集聚,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能在城市群范围内实现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这也是城市群经济的要义。”张学良说,“十四五”规划确定了 19 个城市群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也让如何发挥城市群经济的新动能变得越发迫切。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突破城市边界,在城市群与其他区域内进行延伸与布局形成空间链,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城市集聚中,各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会形成一种互为空间溢出的外部性,推动城市间集聚经济的共享。经济主体不仅能够获得本地区集聚的好处,还可以享受其他城市的市场和技术外部性,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收益。由此,集聚经济从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张学良说。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