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时间: 2015-09-10信息来源:王克修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占湖南全省80%以上,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有条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市群 城乡一体化 经济发展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湖南省委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建设的经验,根据湖南的发展实际,提出加快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一体化为核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城市在内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环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8%,总人口占全省的65%。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鄂皖赣湘·长江中游城市群”午餐会上说,环长株潭城市群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提高,在湖南举足轻重。2012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额占湖南全省的比重达到82.7%。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概况
1.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环长株潭城市群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长足进步。
一是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在县域范围内实行统筹一体化发展。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实践看,县域经济强大了。通过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真正实现强县富民和城乡共同富裕。比如,近年来,长沙市从中部农业大省省会城市的实际出发,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力引擎,走出了一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经济为引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全市呈现整体与县域全面提升、互促共进,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推进、共创和谐。突出表现为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要素配置显著优化,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民生显著改善。所辖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部县(市)挺进百强的省会城市。2011年度湖南省经济强县市按得分排名依次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湘潭县、攸县、冷水江市、汨罗市、桂阳县、永兴县、湘乡市、邵东县、常宁市、澧县、沅江市、湘阴县、华容县、衡南县、衡东县和祁阳县。20强中有17个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
二是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通过核心增长极和城镇将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高度聚合起来,实现发展速度的跨越、发展质量的跃升、发展效益的倍增,显著带动整个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节点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4.2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6.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8,643.6亿元,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480元,增长10.7%。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9,4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环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17,660.7亿元,增长12.4%;湘南地区生产总值4,523.5亿元,增长11.8%;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2,870.1亿元,增长11.3%。2012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额占湖南全省的比重达到82.7%,城乡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71:1缩小到2012年的2.60:1。
三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得到提升。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为引擎,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注重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368项,专利申请受理量42,906件,授权量22,258件。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体育事业出现蓬勃生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计划生育、城乡医疗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2.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一体化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城乡不可能或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存在畏难发愁的情绪,感觉无从下手;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短时间成效不明显便失去信心;有的对上级支持农村的期望值过高,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政府“热”与群众“冷”的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是以减缓城市发展来实现城乡农村的同步发展。
二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二元体制有待改善。由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所构成的二元体制,在长期的发展中,直接导致了城市偏向的城乡交易制度的形成,使得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资源分配以及政治权利安排等一系列关系扭曲,最终形成了一种至今仍难以消除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近年来,环长株潭城市群加大了改革力度,这种制度性的扭曲有了一定的矫正,但还没有根本改变。其一,户籍管理制度的城乡壁垒。城乡户籍分离的管理制度,是导致诸多城乡差别制度的根本原因,也助推了城乡差别的扩大。虽然,湖南从1998年开始在省内推行了系列户籍改革,逐步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户口类型,并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是目前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镇的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仍然是以城镇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进城农民因身份所限,还不能很好地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如失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等,从而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其二,城乡劳动就业制度的二元分割。目前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三农”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劳动力难转移尽管与环长株潭城市群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有关,但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的不统一却是更直接更主要的原因所在。虽然,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这种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长沙还成为全国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的首选城市,但由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财力状况,在短期内还是难以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譬如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工伤医疗、子女教育等就缺乏保障。其三,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障碍。环长株潭城市群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性:以长沙为首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农村居民则由于条件限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只是刚刚起步,社会保障水平很低,有些方面还不完善。如社会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就没有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取代的是五保户的救济制度,即便是要救济的五保户,也尚未完全纳入救济对象。
三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平衡。其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单从2.64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按照国际城市化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为1.5~2),可见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相比之下,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农民收入差距水平更加明显,长沙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娄底市的2.2倍,呈现出“长沙一长株潭——环长株潭递减规律。这些都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比如,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5,398元和5,61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6%和13.7%,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566和5,622元),列全省第7位。益阳市2005年至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分别为5,274元、5,802元、6,884元,7,921元,8,862和9,782元,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各自内部消费的参差不齐。城乡消费水平平均差距达2.4。其中差距最大的娄底市达到2.8,其他各地区也都在2以上。这种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尤其是占总人口超过50%的农村居民,其消费水平过低必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延缓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其三,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差异突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这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反映出来。统计发现,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城乡差异达到7.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多在30%~40%之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多在40%~50%之间,除省会长沙外,其余城市的城乡差异都远高于全国6.8%的城乡差异。其中,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最高恰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的衡阳市,城乡差异最高的恰是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低的娄底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以及城乡差异最低的恰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市,呈现出一定的互反规律。如果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衡量,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居民已经处于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大部分还是刚从温饱进入小康,城市群区内差异突出。
四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不尽合理的体制导致了城乡公共资源分配的极不平衡,这种由来已久的公共政策的“非农化”偏向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内也表现得非常突出。这种对社会公共事业投资的巨大城乡差距,直接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间接引起城乡社会发展的加速分化,使得城市和乡村两个本已异质的空间更加分离,长此以往必将固化已经形成的城乡社会差距。其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城市偏向。环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城市偏向非常突出,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在城镇的固定投资几乎是农村投资的一百倍。农村由于投资不足,一些亟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农村电网、水利灌溉设施等供给短缺,造成了农民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等困难。比如,益阳市1,814个行政村基本都通汽车,但农村公路的质量等级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农村自来水受益村的比例仅为42.3%;农村电力和电信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农村环卫等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空白。其二,教育资源分配城乡失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结构单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加之财权与事权的错位,使得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难以维系,其办学条件更是不可与城市同日而语。近年来存在的农村优秀生源流失、乡村教师流失等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突出的事实。虽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是,在“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及其惯性作用下,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其三,医疗卫生保障供给失衡。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农村公共卫生资源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城镇。农村人口每千人享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住院病床0.8张,而城市人口每千人享有卫生技术人员5.8人,住院病床4.4张,相差比较悬殊。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医护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34,125名乡村医生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300人,仅占3.81%。农村卫生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虽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3.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优势条件
一是获得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这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先行先试优势条件。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这既是给湖南一个机会,也是给湖南一个任务。湖南在这次试验中可以大显身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真正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二是成为湖南产业集聚区的优势条件。通过体创新、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引进合作、多元兴建等途径,加速壮大先进设备制造业,组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合发展新型服务业,同步提升传统农业,力求存量工业特色化、新兴产业环保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突出核心带动、板块互动、组团联动,重点发展了一个大都市带动区(即长、株、潭三市结合部优势产业的深度联合与外向扩张带动区)、三大经济板块(即衡阳、常德、岳阳三市的产业承接与区域协作边际板块区)和两类产业组团(即八市现有工业经济类开发园、区组团与科技文化类校、院、园组团,前者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及其生产性物流区,后者如大学城、文化城、研究院、软件园、创业园等),重点构建以长株潭三市为主的精密电子信息元器件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制造业、重轻型机车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新型材料合成业、先进农机制造业等高、精、强产业的区域集群,形成了以核心技术、尖端产品、知名品牌和股份资本为纽带、多层面辐射带动且门类组合配套的区域产业群;同时强化卷烟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化工炼制业、建筑建材业、造纸业等具有人体危害性与环境污染性行业的技术淘汰控制、产能规模控制乃至生命周期控制;在技术深度开发与市场广度拓展中,积极推进棉麻纺织服装制造业、精致陶瓷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优良农产品繁种业、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具有较大存量规模的相对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长沙极核区金融投资业、巨型商贸业、物流配送业、城市观光业、国际教育业、商务会展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文体演艺业、动漫创制业、工业设计业、市场中介业、咨询策划业等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服务产业群;逐步突破了信息导向、科技服务、产能装备、深度加工、储运保鲜、田园改造以及水利设施、道路网络营建管护等制约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础瓶颈,不断增强了稻、棉、油、畜、禽、蛋、茶、果、蔬及各类水产品中名、特、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构建了规模种养、专业协作、安全保护、标准上市、品牌竞争、市场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区域集合型发展模式。
三是成为国家内陆先锋城市群的优势条件。在政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跟进与社会联动过程中,合力缔造技术高新、资源节约、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文化昌盛、法制完善、民主健全、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内陆腹地以及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特色和社会治理特色鲜明的文明先锋型城市集群,兼容当代城市开放、创新、多元、人本、法治、民主等积极性价值观念的文明元素或鲜明性建筑标志符号,营造集群各组团城市(镇)风貌宜人与经济文化繁盛的和美环境。通过多层面融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平台与信息共享资源,创建电子化、数字化、映象化的区域城际观控管理和公共安全防护新模式、新机制,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促进集群区域现代化,争当强势产业自主创新先锋、内陆新锐文化发展先锋与中部城市魅力先锋。长株潭作为城市集群的中心板块,在发展战略上,其主导取向是中部隆起带的南极核、跨省城市群的主引擎、国际魅力型的大都市。
四是成为中外著名游憩目的地的优势条件。主要是组构伟人名家故里游览区,营造先进产业业态体验区,开发优秀历史文化博览区,创设时尚生活特色休闲区。按分区组团、设施共享、资源互补、产品联营的集群原则,推动城际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产品日臻完善化、精致化、人本化、高效化;积极谋求城市风貌及市民生境更加和美化、个性化、环保化,充分放大自然生态、区位环境、本土物产、人文底蕴、时尚元素等城市积淀性资源的竞争优势与魅力效应,营建生态优美型、景观园艺型、游览休憩型城市群落;突出以丘陵、江湖及其本土林木、花卉等为主体的江南内陆自然生态景貌,展示以炎陵始祖文化、衡山南岳风光、韶山领袖故里、岳麓书院、岳阳楼、桃花源、马王堆等为代表的经典性湘风楚韵文化遗产和历代伟人名家古迹风采,充分展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同时积极发展新型的产业旅游、科技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农业休闲旅游、保健旅游、教育旅游、学习旅游和时尚文化旅游,不懈营造浓郁的当代休憩型生活氛围。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活力,通过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指导思想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以“两型”为引领,以“四化”为途径,以大城市带动为动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城乡生活、城乡生态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新格局,走大城市带动的城乡一体化路子。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多层推进。立足实际,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注重加强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增加农村建设投入,综合施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聚合要素、放宽农村市场准入,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破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城市群城乡开放型经济体系。
3.主要目标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湖南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结合环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本课题提出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指标的目标预期值见表2。
(1)近期目标
到2015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进入城乡一体化中期阶段,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气、通讯、环境卫生等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城乡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2)中期目标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中期目标应该与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对应。到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入城乡一体化中期偏后阶段。
(3)远期目标
城乡一体化远期目标应该与国家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进入城乡一体化后期阶段,城乡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4.发展重点
一是把休闲农业作为重要产业。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工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借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的经验,依托花卉产业,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使得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现在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集约化程度、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大城市主导性城市群,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议在环长株潭城市群重点发展农业科技主题园和参与、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结合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产、优质花木产业带,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依托炎帝陵、韶山花明楼、大围山、岳麓山等景区,大力发展景区型休闲农业。根据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长株潭三市及延伸地带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 以带状结构为目标,进行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区域规划:环城带状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的消费能力极强,重点突出“一心”、“一线”、“一弧”的空间布局,形成最佳环城休闲农业市场。“一心”指长株潭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区域,包括长沙的暮云和跳马、株洲的白马和荷花、湘潭的易家湾和昭山,该区山地生态农业经济特色显著,可重点发展山区生态都市休闲农业;“一线”指长株潭西侧岳麓区一线,该区基础条件具备、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型山水城区特色显著,可重点发展观光都市休闲农业;“一弧”指长株潭城市群周围东北一带,具体包括长沙市开福区一部分和长沙县的黄兴、春华、路口、果园、高桥、金井、双江、白沙、黄花、开慧、青山铺等10余个乡镇,该区地势平坦、农业产业发达,可重点发展现代农庄型都市休闲农业。
二是加快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以“3”为核心,大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产业布局体系、设施建设体系和市场共建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期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抓好三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公共交通、垃圾污水处理和环卫设施等一体化。同时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改组、改造和新建,抓好长株潭“绿心”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城市群内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同治。
三是积极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圈。以“5”为拓展,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环境做美、功能做优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个性特色,加快发展壮大环长株潭城市群5个外围城市,使之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重点加强城际铁路、南岳机场、土谷塘电站、城陵矶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圈和外围圈的对接和融合。突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岳阳、益阳、常德发展成为洞庭湖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超100万的特大城市;做大做强衡阳市和娄底市,提升两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把衡阳建设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向湘南辐射的重要一极,娄底成为湘中明珠。
四是加速县市城区和中心镇的扩容提质。县市城区处在城尾乡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修订完善县域城镇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做大做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进入县城实施成片综合开发,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以示范镇为主体,实施扩权强镇,重点扶持发展中心镇,使之成为人口规模3万左右的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
三、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1.选择模式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要选择大城市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坚持把握城市发展的巨型化趋势,走大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首先,城市长大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巨型化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追求城市生活的一种表征。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大城市优先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城市越大,其吸引范围和辐射范围越大,经济效率也越高。其次,“城市病”并非拒绝城市大的理由。“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理念、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体制机制等有很大的关系。再次,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集聚辐射能力随之增强。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对经济联系密切的近郊区域产生显著的正外部性效应,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优质资源要素将向农村扩散,从而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城市效应明显,必须顺应城市发展的巨型化趋势,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坚持以大城市主导环长株澤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
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在重视长株潭核心区一体化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长市的做大做强。长沙市必须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在做好、做大、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整合邻近的株洲和湘潭和益阳市,形成大长沙都市区,使“长沙”真正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空间,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过千万级的组团式、生态型、国际化的大都市。未来长沙的城市形态将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和周边地区扩散,经历郊区城市化过程,建议对长沙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考虑。其中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布局和新城市选址,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空间结构调整配套发展等问题。
2.确定路径
从环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一张图”、“二集中”、“三置换”和“四对接”要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一张图”,即科学制定规划。按城乡一体化要求开展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将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叠合在一张图上。通过“一张图”的规划,确定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空间融合、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二集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置换”,即以承包土地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置换商品房、集体资产置换股份,实现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三置换”,打破原有土地管理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性制约,一方面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为农民脱离土地转变为城市居民、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对接”,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对接,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四对接”,实现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公平合理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落实规划
环长株潭城市群有特大城市11个,大城市5个,以及一大批中小城市和城镇,城镇体系比较发达。为了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按照“做强核心、轴线整合、极点联动”的发展思路落实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规划,做大做强长株潭都市区这个核心,在都市区以外,着力加强长株潭——常德、长株潭——岳阳、长株潭——衡阳、长株潭——娄底4条轴线上的城镇建设,优先发展“增长极”小城市或开发区,带动一般地区极化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形成“一区、 四圈、 四轴”的空间布局框架。以长沙市域(望城、星沙、宁乡、浏阳)及株洲、湘潭市区、长株潭三市“绿心”、益阳市区为节点,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30分钟通勤圈,产业、交通、设施一体化的长株潭益都市区。外围分别以常、岳、衡、娄为核心,整合周边县(市)城区,发展4个城市圈。在都市区以外,着力加强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岳阳、长沙——衡阳、长株潭——娄底4条城镇轴线建设,将长株潭都市区与4个外围城市圈整合一体,形成“一区、四圈、四轴”的空间布局框架。长株潭益都市区包括长沙主城区、望城县、长沙县、浏阳市(市区、赤马镇、社港镇、龙伏镇、沙市镇、淳口镇、北省镇、洞阳镇、太平桥镇、枨冲镇、普迹镇、镇头镇、柏加镇、永安镇、溪江乡、蕉溪乡、葛家乡、官桥乡)、宁乡县(县城玉塘镇、花明楼镇、东湖塘镇、夏铎铺镇、双江口镇、道林镇、大屯营乡、南田坪乡、历经铺乡、城郊乡、全民乡、朱良桥乡),湘潭中心城区及总规规划区范围,株洲中心城区,益阳市中心城区。长株潭都市区定位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和动力极核,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空间发展上,以长沙市区作为整个都市区的核心进行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积极培育株洲市区和湘潭市区两个副中心,外围形成宁乡、浏阳等多个特点鲜明的组团。娄底、益阳与都市区保持密切联系,相互间通过产业协调、交通联系、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网络实现高度一体化。长沙与株潭之间以绿心隔开,株、潭之间通过共建工业园区的形式实现功能互补与产业协作。
常德城市圈包括常德主城区、临澧县城、澧县县城、津市市区、桃源县、石门县城。常德城市圈依托特殊区位优势对接成渝城市群,打造成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第二级城市化重点地区之一。在空间拓展上,以常德市作为整个城市圈的中心,各城市沿主要交通线路以及沅水、澧水两岸集聚发展,强化常德与石门、津市、澧县之间的联系,形成点轴发展态势。
岳阳城市圈包括岳阳主城区、临湘市区、岳阳县城。岳阳城市圈定位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接武汉城市圈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整个区域的石化工业基地以及重要的物流中心。空间拓展上,以岳阳市区作为整个城市圈的中心,以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为支撑、高度发达的小城镇组团为极核,形成高度协作的网络型城市群。
衡阳城市圈包括衡阳主城区、衡阳县城、衡山县城、衡南县城、衡东县城。衡阳城市圈定位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南部区域性中心,对接珠三角城市群的南桥头堡,先进制造业基地。整体形成“一区多点,三轴联动”的空间结构。一区:主要以衡阳市为中心,衡南县为副中心一体化协作城市的城市圈中心区。强调中心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积极培育强大的城市圈中心,并强化城市圈中心区中衡阳市区和衡南的联系。多点:指包括北部的衡山县、南岳区以及衡东县,以及西部的衡阳县。形成围绕城市圈多个一体化协作城市。三轴:一是沿京广轴线的城市主要发展轴,通过它联系北部三个一体化协作节点。二是北部城市协作轴,联系北部衡山、衡东、南岳三个节点。三是从衡阳市区到衡阳县的城市发展轴。各城市沿主要交通线路形成点轴发展态势,接受衡阳的辐射。
娄底城市圈包括涟源市区、娄星区、经济开发区、冷水江市区、双峰县城、湘乡市区。娄底城市圈定位为环长株潭城市群、湖南乃至全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湘中工业经济中心。空间拓展上,加强娄星区和经济开发区(底星区)的城镇建设,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能辐射其他县市的核心区域。向外重点建设娄底市区——涟源——冷水江、娄底市区——双峰、娄底市区——湘乡三条城镇带,形成“一核三带”城市圈城镇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城乡一体化规划体制建设。建议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当前,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两头”即省级规划管理机构和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在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设立“环长株潭城乡规划局”,适当增加人员和编制,强化省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在统筹环长株潭城乡建设发展方面的综合调控职能。乡镇可考虑设立“规划管理站(所)”或“乡镇规划办”,改变乡镇规划管理机构、人员缺乏或者虚置的状况,强化乡镇基层政府的规划管理职能。同时在各县市设立独立的“城乡规划管理局”或者在建设局下设立二级规划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上下对口、精简高效、政令畅通的四级规划管理体制,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4.确保落实
(1)组织领导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借鉴,大胆探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进一步优化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确保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中。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研究、舆论引导和支持服务力度,形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2)政策法规保障
一是行政规章的统筹协调。科学整合国家和省、市三级现有法制政策的弹性空间,组织八市有关负责人并广泛吸纳专家参与,根据客观实际与发展战略,及早制定出台《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同章程》,以此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坚实体制基础。同时,逐步建立有利于集群体发展且相互衔接、易于操作的高层决策协调机制、公共投入共建机制、地方财税分享机制和突发性灾变事件紧急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或联合救助机制以及统一规范的产业激励政策、公共投入政策、实务绩效考评政策等专项政策以及域内关联性或干涉性行政行为运作规程,使集群组织行为更加自觉协同、规范高效。
二是城市群的规划协调。按相向组团的原则,在八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其集群范围内的区域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编制中,实现设施共建、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动,强化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集群监察活动与执法行为规程协调,确保好规划在好环境中取得好实效,更有效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与城市生境系统、城乡资源交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三是公共投入的取向协调。为力避重复投资、盲目建设、无序开发等问题的出现,必须强化集群投入取向的前置性规制协调,特别是政府公共投资品、服务品及其他全要素投入的行政性有形配置应具有鲜明的主倾向性,务必使其充分调动和发挥集群体的市场组织力与协作共赢力,由此最大限度地归聚其他市场化投入的无形配置资源汇入集群,繁荣集群,富强集群。制定出台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政策意见。对示范村资金来源、建设用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项目实施以及部门挂钩政策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意见,指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作有序开展。加大政府投入和补贴力度。为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设立专项奖励及补贴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农民投工投劳和其他主体投资等多种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民老宅进行收购或给予拆除补贴。同步推进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维护集中居住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常态管理机制,对于集中居住的农户,各地应及时指导帮助村庄以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等形式,建立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管理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和管养人员。
四是市场监管准则协调。努力谋求市场秩序治理和经济环境优化及其执法操作行为与行政运作行为的统筹性或一致性,如行业准入与安全退出、产业分工与区域联合等前置性条件或禁束性条件的城市群匹配,促进并加快共同市场的形成。建立农业产业发展信息平台,搭建一个沟通农业产业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互通的桥梁,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使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公平交易的一体化市场。
五是实施支持性农村发展政策。其一,推进以企业办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以市场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农业经济的管理口径,集中支农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其二,坚持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实行粮食直补和产量挂钩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政府应把对“三农”的投入比重由目前的10%尽快提升到20%左右,改变当前对农业发展极端不利的金融政策,提高农民的信用额度,对农资贷款进行补贴和担保,以缓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其三,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法制环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定期评议、公开曝光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营造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其四,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建议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在承包土地的有效流转上大胆突破,将承包耕地转变成为可股份化与可抵押性的资产,推进承包土地“资本化”。推进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及其有序推进。建议以村镇银行为基础,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以政策性银行身份专门从事土地流转服务。对劳动力不够或不愿种地的农民,可以指导农民到“银行”进行土地流转。政府以一定的价格将土地流转集中到银行,再由银行转包给种田能手或企业,以推进有序流转。其五,推进宅基地商品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农村住房与宅基地缺乏完整产权不能成为商品紧密相关。因农民住房和宅基地缺乏完整产权而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无法实现增值。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要提高其工资性收入,更要提高其财产性收入。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必须抓住先行先试机遇,积极推进农民宅基地及其住房的商品化试点,促进城乡一体化。
(3)人才智力保障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重点是确保新农村建设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其一,建立优秀人才服务农村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实用人才引进机制,努力营造尊重个性特点、发挥专业特长、激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其二,坚持人才实体引进和智力引进并举。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拥有项目资金的创业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融资人才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让各类人才的创造热情竞相进发,让直接创造财富的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在全省形成创新创业的洪流。其三,抓好人才“柔性引进”。采取“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学者”、“八小时以外教授”、“政府顾问”、“企业兼职精英”等灵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省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抓好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结论
环长株潭城市群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