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将对全国改革起到示范效应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朱幼平 作者:admin 责编:
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参与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实验区,一方面试验一些新政策,另一方面刺激整个经济系统,寻求一个爆破点,打破平衡,以点带动全局,动起来,活力恢复。这是上海自贸区不是上海的、而是全国的深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在11月份召开,这个会议将研究和部署新一届政府的全盘改革方略,中外对此倍受瞩目。而如此当口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并将从10月1日起实施。显然,中央的意图很明显,建立上海自贸区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一如当年邓小平倡导的深圳等特区,上海自贸区承担着新一届政府改革大局爆破点的重任,是二次改革的破题之作,所以有了诸多亮点,也有了诸多期盼。
上海自贸区改革,是探索中国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建设成熟市场经济的基础,以及与新一轮全球化互动的价值链和投资规则重构。围绕这个目标,上海自贸区可以打破一切束缚,先行先试。随着时间推移,上海自贸区将会逐渐推出不同过往、令人耳目一新的各项改革举措。从目前公布出的信息看,这些新举措已经包括:
1.打造“有限政府”。比如,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上海自贸区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引入“许可准入制”加“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从流程上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最终终结审批制。
2.暂停有关法规。为吸引外资,国务院得到人大授权,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文物保护法”中的12项规定。
3.金融自由开放。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吸引资金进驻,形成世界级别的金融业务中心。
4.行业准入放开。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等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航运机构及产业链拓展,文化产业放权审批,增值电信开放,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设备进口免税等。
5.整合几个特区。上海自贸区范围共计28.78平方公里,整合了原来的外高桥保税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并在原有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出新。贸易投资便利化将取得重大突破,吸引更多高端制造、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企业,以及配套的土地资源和地产开发、园区管理、物流贸易等企业在自贸区落户,大大增加机场、港口、仓储物流业的竞争力,促进转口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打造世界级别的贸易中心。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第一,意识形态的重大突破。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按照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这个原则本身就是观念的颠覆性转变,必然带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第二,困扰发展的不是条条框框少了,而是多了。市场化、自由化和更开放,包括投资、金融、贸易、行业管理、服务等,拆除藩篱才能回归本原,逐步找到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这些实验折射出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思路,必将为全局性改革积累经验。
第三,改革到位了,巢筑好了,能否引来金凤凰?上海不仅仅是要建一个金融自由港,还是自由贸易、航运物流、文化娱乐等中心。吸引内外资进驻,打造成世界级别的人流、资金流、物流的业务总部而非空壳总部,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曼哈顿。这样,必须要能够有投资发财的空间、便利的各项办事服务条件,以及高级别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
邓小平曾说过,深圳的开发是对香港的,厦门是对台湾的,但是“上海的开发可以面向全世界”。
今天,面向全世界的上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国际上,奥巴马政府跨太平洋和大西洋,推出了东西两个自由贸易协定(TPP、TTIP)。为了突破世界经济的阴霾和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围堵,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在世界经济再平衡中赢得主动。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参与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把上海打造为全球金融、投资、航运物流、贸易、服务等总部经济业务中心,为此需要有配套的管理规则调整,通过改革建造新的平台。上海未来的目标,应该是中国融入全球的门户,比照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圈参与全球合作。上海自贸区建好后,首先要给上海用,然后用于长三角,用于全国、全世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区,上海自贸区不是一场简单“优惠政策盛宴”,而是重点在改革,用制度创新代替优惠政策。“要政策”,其结果为“碎片化的孤岛”。一旦优惠全面推开,特殊政策就不特殊了。这样的孤岛对企业的长远投资决策并无吸引力。竞争力还不如新加坡、香港。
上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先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有雄厚的人才储备,做好了,完全可超越深圳,甚至香港,成为与伦敦、纽约等比肩的东方名珠。
上海自贸区是否会影响到香港地位?能否和前海做一个比较?比如,前海的目的是解决人民币从香港回流内地的问题,而上海在利率市场化、自由兑换、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肯定要包括而且远不止前海的功能。
上海自贸区建设初期,可比照香港,除了政治制度,比如香港有什么,上海自贸区都可以有,好东西都可以照搬过来,然后消化、吸收、再造、超越。改革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入境宜缓,先期可采取“拿来主义”方针。这符合改革实施的一般规律。自由贸易区,比如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整体型自由港,以德国汉堡、韩国釜山、印度尼西亚巴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港区,以韩国马山、台湾高雄等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区等。这些经济区先进经验都可以吸收。上海自贸区仍在探索阶段,短期内不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竞争压力,但上海可以比香港更自由也更可控。中国经济体量大,发展空间大,仅一个香港是不够的。香港和上海可以齐头并进,双子星,各自发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上海自贸区能够促动全局改革吗?以往改革带来巨大红利,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5年。但同时,一方面,原来改革的积极因素逐渐淡化,消极因素逐渐强化,经济社会系统有了很强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形成了新的平衡,利益格局固化,经济发展下行,社会矛盾加剧。消极心态应付改革,坐等“政策啃老”现象十分严重。中国必须重启改革,只有进行不同于以往的二次改革,才能打破坚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行30多年,一方面,好摸的石头都摸过,好改的地方都改了;另一方面,我国与建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和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系统,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例如,经济转型喊了20年,收入分配也喊了10年,结果是收效甚微。如果不改革,政策老本啃光了,经济和社会就有可能停滞,甚至还会出现倒退。新政府上台后,已先后在精简政府机构、下放行政审批、推进城镇化、收紧流动性等方面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小规模尝试,也是为改革这盘大棋的“适应手”。
一场改革大戏即将拉开序幕。改革如何破题,如何出新,就摆在人们面前。上海自贸区就是改革这篇大文章的破题之作。之所以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央意图就在于,虽立意上海,但图谋却是全国。上海自贸区要求国务院领导,上海市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部委放权,上海直接对中央负责,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上海自贸区符合过去改革成功的规律,增量改革、小步快走等。上海自贸区提出时机把握得很好,又依托我国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得尽天时地利。上海提出自贸区后,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争夺自贸区地位。加入申报自贸区战团的城市包括天津、重庆、福建厦门、浙江舟山,以及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联手打造的“粤港澳自贸区”等。
上海实验区,一方面试验一些新政策,另一方面刺激整个经济系统,寻求一个爆破点,打破平衡,以点带动全局,动起来,活力恢复。这也是上海自贸区不是上海的、而是全国的深意。目前看,上海自贸区是时下最恰当的一招。但愿从这招开始,未来好棋连台,不断赢得优势,最终胜出。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自贸区一定能够达到示范全局、服务全国的目的。
另外,建立上海自贸区还有以开放促改革意图,就是要形成全国开放新格局中的先行试点,在接轨国际的制度规则、法律规范、政府服务、运作模式等方面率先实践,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供借鉴的“制度试验池”和适合推广的新模式。
当然,改革都是有巨大风险的。比如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后是否会疯抬资金价格,造成一时社会融资成本畸高?汇率市场化后能否抵挡和经受住国际短期资本(热钱)的冲击?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后,外汇管理能否经受住外汇大进大出的考验?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大举兴办对传统国有银行带来的巨大冲击会否造成挤兑等金融风险?这些,不但对市场主体带来考验和冲击,而且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在“有限政府”前提下,这些金融风险如何演进?如何规避?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需要建立“防火墙”,需要用实验区办法,需要采取谨慎态度。
总之,改革开放这盘大棋局,需要大智大勇才能下好。选择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的开局,是深思熟虑的。为经济发展重拾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路仍然在于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