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土地区所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周毅仁所长在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间: 2023-10-23信息来源:中国改革报社 作者:田新元 责编:

推动经济持续整体好转 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10月19日,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20余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怎么看”,结合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展开热烈讨论,共话中国经济的“形”与“势”。

专家们表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整等优势,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促消费、稳投资、提信心,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活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只要将经济恢复过程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程,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整体好转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四大效应推动经济持续恢复
“四大效应推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认为,“疫后效应”“政策效应”“转型效应”“缺口效应”相互叠加、同频共振,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经济加快恢复的动力。
“疫后效应”是指防控平稳转段带来供给、需求集中释放。“政策效应”是指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助力实现了“实体稳”“就业稳”“物价稳”“收入增”。“转型效应”是指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推动中国经济不断提高“含金量”。“缺口效应”是指我国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存在较大缺口,实际经济增速加快向潜在增速靠拢、回归。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表示,在四大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以6.8%的名义增速居首,印证就业质量在稳步改善。在就业和收入良好恢复态势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推动消费恢复和结构改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认为,三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实现逐月回升,特别是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性消费市场活跃,带动相关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4.4%,形成居民消费带动服务业,进而实现促就业、提收入、增信心的良性循环。周毅仁认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回升向好、预期明显改善,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是二季度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
“三季度较高的经济增速是在房地产市场和出口增速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取得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认为,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出口的依赖在降低,经济增长抗冲击和扰动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改善
“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也持续改善。”王一鸣表示,从需求看,消费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113%,有效对冲了外需收缩的压力。从供给端看,创新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增强,制造业结构加快升级,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2.9%,15.3%。
2023年8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1至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说,这个指标非常亮眼,显著高于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说明在消费市场,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服务零售额这一指标的公布,既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由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实物消费,逐步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的趋势相适应,也折射出零售活动和零售主体在服务业运行各环节中重要性日益提升的现实。”夏杰长认为,服务零售不仅具有零售流通活动的一般功能,也在供给升级、消费扩容、行业创新和社会就业等方面体现出了重要的带动效应,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引擎。
“产业经济较好地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刘泉红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三高”行业发展提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步伐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三新”动能加快壮大,经济协调性和韧性增强。
“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市场经营主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全国各地经营主体数量不断攀升,2022年12月底,全国经营主体为1.69亿,到2023年6月底增加到1.77亿。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尤为突出,显示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会进一步增强。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表示,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用电数据表现亮眼,风机装备、光伏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分行业用电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既折射出我国实体经济的蓬勃活力和经济新增长点正在集聚的强劲动能,又反映出“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正在日益凸显。
“我国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新兴产业逆势蓬勃发展,为经济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周毅仁介绍,前三季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3.2%、34.2%、26.7%。
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大量的学术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王一鸣表示,疫情期间的2020~202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主要是疫情冲击下市场需求收缩、产业链循环不畅,抑制了经济产出增长。随着疫情影响消退,需求和供给持续恢复,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为实现全年5%的预期增长目标创造良好条件。若今年经济增长5%,“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速将达到5.5%,进一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也为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新产业新动能带动作用凸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等行业快速增长,部分重大技术应用取得突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更为牢固,供需循环更趋均衡,有底气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还有巨大的追赶型增长空间。王一鸣说,2022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27万美元,仅为美国的17%,城镇化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经济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是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2022年末仅为21.4%,中央政府加大政策调节力度空间仍然较大。王一鸣表示,中国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连续下调政策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下一步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目前我国稳增长仍面临一些挑战,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但是,专家们表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足的韧性,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不但当下有为,更是未来可期。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田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