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制造业由大变强需加快“六大转变”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江宜航 作者:admin 责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博士

日前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怎样的发展态势?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加快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带着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制造业增长呈现什么态势?

魏际刚:新世纪以来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制造业呈高增长态势。如石油化工增加值、钢铁产量、轻工产值、装备制造产值2003—2008年年均增速达到或超过20%,船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56%;纺织工业增加值2001—2007年年均增速20.1%,汽车销售2000—2008年年均增速达21%,电子信息产业销售2001—2007年年增速约达30%,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2002—2008年年均增长16.4%。

制造业的高增长推动着我国的主要产品产量走向世界前列。如2008年我国实现钢50092万吨、乙烯1025万吨、纤维加工量约3500万吨、铜材748万吨、铝材1427万吨、汽车935万辆、彩色电视机9033万台、电冰箱4757万台、房间空调器8231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1.37亿台、手机5.6亿部,造船完工量达2881万吨。全球近一半左右的手机、PC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我国生产。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制造业短期增长冲击很大,但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特别是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下,多数制造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状况如何?发展存在哪些不足,主要突出在哪些方面?

魏际刚: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已经有很大提升。目前,纺织、轻工、钢铁、船舶等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汽车等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部分高端制造业不具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制造业还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对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部分领域外资控制程度较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处于何种状态,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魏际刚:发达国家制造业朝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通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而且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此外,跨国企业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实现规模和市场网络的扩张,制造业日益成为全球性产业,制造业的国际集中度不断提高。 

世界制造业格局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一些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和结构升级,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面临着新一轮的世界范围内的配置和重组。这些对国内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带来重大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更具紧迫性。同时,国际产业升级带来相关标准的升级,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加快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魏际刚: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重增长速度、轻结构效益,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素投入、轻资源环境”的特征比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既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也有应对资源环境压力、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全球产业竞争更趋激烈、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等严峻挑战。

我想,“十二五”时期制造业发展更要着重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指导思想更应突出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具体要加快“六个方面转变”:引导和促进制造业发展由技术跟随型向技术领先型、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由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为支撑向依靠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提高和全方位创新为支撑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以主要依靠内需、出口和投资共同拉动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低向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高转变;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产业污染控制从重视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的全过程治理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在此过程中制造业发展要注意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魏际刚:这就要求以加快制造业改造提升及高技术化、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加快构建循环、低碳、绿色的经济体系,提升产业国际分工层次,打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推进优势企业国际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要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进步为支撑”的原则,积极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要紧紧把握住新技术革命所催生的世界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主动应对高技术引领的国际产业竞争,加快推动制造业朝着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如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绿色)要求和高技术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制造业的高新技术群体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经济时报:刚才你谈到要注重形成制造业的高技术群体优势,那么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魏际刚:加快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制造业长期居于价值链的低端,关键设备、关键部件、关键原材料仍然高度依赖进口的状况,强化研究开发、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围绕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关键工艺、关键产品实施创新,在重大关键技术、战略性技术、前沿技术、下一代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产业共性高端技术供给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要推动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重点支持主业突出、机制良好、具有竞争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增强优势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