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回升机遇期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周子勋 作者:admin 责编:

    在本轮经济回升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同时,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
两会热点系列谈之二

    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3年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经济增长目标是综合性目标,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当前,世界经济已由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开始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7.5%左右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

    2013年中国GDP增速可能回升至8.2%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还有一定的回升空间,不需采取力度过大的刺激政策,而是应该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适时微调、预调。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专家,您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刘树成: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着一次新的回升机遇期,但背景情况已与1991年和2000年这两次大不相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已由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开始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

    在新的国内外大背景下,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分析清楚,从2010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这一轮经济增速连续10个季度下滑,是趋势性因素还是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抑或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如果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那么究竟是哪一种因素的作用更强、更重要?

    趋势性因素是指,决定经济运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基本走向的各种因素,诸如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要素投入因素、资源禀赋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体制机制因素等。周期性因素是指,影响经济运行在短期内波动的各种因素。周期性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经济体系本身的使其向上扩张的因素和使其向下收缩的因素。向上扩张因素和向下收缩因素形成的两种力量此起彼伏,此长彼消,各自积蓄到一定程度而交替起作用,形成经济的短期波动。第二大类是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政策因素。因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直接受到经济短期波动态势的影响,要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也具有了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如果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速下滑只是趋势性因素在起作用,而没有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那么,2013年经济增速就只能继续往下滑,而没有可能进入回升通道。因为由各种趋势性因素的变化(诸如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土地、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约束不断强化)所决定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入了下移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在“十二五”时期会下移,“十三五”时期会继续下移,因此,2013年的经济增速就只有下滑而不可能回升了。

    在我看来,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趋势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趋势性因素决定着经济波动的中轴线位势,周期性因素影响着经济波动的上下幅度。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走势,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特点及政策含义,否则,就会出现两种误导的情况:一种是,如果只看到周期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趋势性因素的作用,以为像过去那样,简单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能使经济增速重新大起,那就不合时宜了。因为在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特别是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下移的大背景下,即使采取强刺激政策,经济增速的大起也不可持续,有可能重回原来的粗放型、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另一种是,如果只看到趋势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以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速只会一年年滑下去,把短期波动中低谷期的较低经济增长率误认为是长期趋势线,该回升的时候不敢回升,那就会贻误来之不易的经济回升的良好态势。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趋势性因素的作用,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长效的体制机制建设,把握好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速的中轴线,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地偏离中轴线。另一方面,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已出现的经济适度回升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刚刚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还有一定的回升空间,不需采取力度过大的刺激政策,而是应该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适时微调、预调。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8%。2013年有可能比2012年略高,回升至8.2%左右。如果2013年回升力度适度而不过高,那么2014年仍有可能继续小幅回升。今后5年,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速在适度回升中的上限把握是:一不引起经济过热,GDP增长率最高不要超过10%;二不引起明显的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率不要超过4%。

    中国应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在现实经济运行中,8%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是一个基本底线。

    中国经济时报:您判断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回升的理由是什么?

    刘树成: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在现实经济运行中,8%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是一个基本底线。如果低于8%,经济运行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各种困难而难以持续。首先,经济增速偏低,会影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较低的经济增速,从需求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销售,使生产能力和各种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企业利润下滑,设备投资下降,并进而影响就业的扩大。其次,经济增速偏低,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若大幅下降,则需要财政支持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扩大,都会遇到困难。第三,经济增速偏低,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经济发展和增长是提高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蛋糕”做大了,不一定就能分好;但如果没有“蛋糕”的适度做大,也就更难去分好“蛋糕”。第四,经济增速偏低,市场上容易产生悲观预期,不利于市场信心的稳定。

    总之,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太高,如冲出10%,会恶化经济结构,造成宏观经济效率损失,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增速偏低,如低于8%,也会恶化经济结构,造成宏观经济效率损失,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因此,应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

    经济增速偏低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

    我们需要摆脱经济持续偏低增长的局面,为推进转方式和调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说经济增速偏低也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呢?

    刘树成:就企业来说,企业是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微观主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转方式和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地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需要投资支持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节能减排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在经济增速偏低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增速下降或负增长,市场上弥漫着悲观预期,企业就没有信心和能力去转方式和调结构。

    人们常说,要利用经济下行的“倒逼机制”使企业加快转方式和调结构。实际上,“倒逼”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经济下行阶段暴露出来的,而“倒逼机制”的实现则是在经济上行阶段。因为在宏观经济回升的大环境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企业利润增速提高,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价格尚处于低位,信贷条件相对宽松,市场前景看好,市场信心恢复,这就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有利于企业转方式和调结构。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如果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或以上低于8%,反映在工业企业利润上,则会出现大幅下降或负增长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难以实现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因此,我们需要摆脱经济持续偏低增长的局面,有必要使已经出现的经济适度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起来,为推进转方式和调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空间还很大。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实现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适度回升呢?

    刘树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认识到,在这次回升时,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已发生过3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第二次是1992年提出 “又快又好”,第三次是2006年提出“又好又快”。

    以上这些理念的提出和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和背景,都包含着一个“快”字。而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里首次去掉了“快”字,更加突出了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所以,本轮经济回升不是简单地把经济速度搞上去,而是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回升,要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回升,要实现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相结合的回升。

    在本轮经济回升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还是不完全、不成熟的城镇化。一是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这是按照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包括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进城农民,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如果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目前的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二是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还跟不上,“城市病”多有显现。由此,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总之,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同时,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从转方式来说,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既能扩大消费,又能扩大投资。从调结构来说,城镇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促改革来说,城镇化需要在改革攻坚中推进,它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